导读:
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
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
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
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
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是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北方地区又称冬至为亚岁、小年,同春节差不多,只是没有拜年这一条。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
【冬至特别节目】冬至祭祖祖何在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中国天文年历》显示,2019年12月22日(星期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
冬至日是“
数九
”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这天每户人家也会在庭院外焚烧一些纸钱给故去的外戚及孤魂野鬼,祈祷他们早日投胎轮回。这天佛教寺院会举行超度、托钵赤脚化缘供斋、放生放河灯,诸善男女也会念佛供斋超度七世父母。
冬至这天下午日落之前家家户户早早吃了晚饭就不出门了,这天也不晒衣物,忌单独去河塘边,忌祭祖时乱说话,所谓心诚则敬畏。
冬至是中华文明与乡俗文化、家族文化、孝道文化、乡土文化、节气文化……等的重要组成,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这种文化更值得我们去敬畏与传承。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