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发布
生活在这座梦幻的城市,与TA共同成长。我们提供上海的资讯,更希望成为您又一个喜欢上海的理由。这里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微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发布

【上海闲话】斋月宫、踏月……老底子“八月半”上海人会做啥?

上海发布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10-04 11:0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中秋节在老上海也被称为“八月半”。在这一天,人们吃月饼、喝桂花酒自不消说,上海人还会吃毛豆和烤芋艿。不过,你知道为什么人们要吃这两样食品吗?你又是否知道,上海人以前还会在中秋“斋月宫”、“踏月”?它们又是什么?一起来听听这段用上海话朗读的《老上海的中秋》吧!

提示: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斋月宫

张春华的《沪城岁时衢歌》云:“月盈良夜坐凭楼,无限明辉霁远眸。庭院开尊延赏处,二分秋色到中秋。”这反映出老上海“斋月宫”(就是“祭月“)的情景: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在露天摆张桌子,上面供月饼、瓜果等,随着香烟飘逸,妇女先拜,男人后拜(也可以不拜,因为月亮代表阴柔);接下来,就全家吃一顿团圆饭,真是非常开心。


吃毛豆、芋艿

《上海县志》中有“‘八月半’,又为芋艿生日、毛豆生日”的说法。从前,“毛豆荚烤芋艿”是大家过中秋必备的,所选的毛豆和芋艿都是上海郊区特产。本地的“红梗芋艿”,根部稍微带一点粉红,煮了不糊,香糯爽口;本地的“牛踏扁”(因豆子像被牛踏过一样扁平肥大而得名),荚又长又宽,一煮就酥,有点甜津津,拿这两样东西放在同一个锅里煮熟剥了吃,实在是别有风味。



根据研究,这种岁时风俗食品有着美好的含意:毛豆荚里排列好几粒豆子,象征着兄弟姐妹团结;芋艿是用球茎繁殖的植物,绝对“母子相依”,很多子芋侪附生于母芋周围,象征着家庭团圆。

踏月

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曾咏赞“沪城八景”,其中有“石梁夜月”:“桂尊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结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陆家桥”即陆家石桥,又名万云桥或学士桥,横跨于近黄浦滩的小东门外方浜(今黄浦区东门路),由明代上海人陆深捐资修建,桥身高二十四级、有环洞三个,中秋之夜月影穿桥而过,被誉为“串月”,这成为一个胜景。


昔日沪上“八月半”流行“踏月”(也称“走月亮”),王韬的《瀛壖杂志》记述:“夜间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园亭,人静更阑,犹婆娑月下,谓之‘踏月’”;周兆鱼的《潜溪杂咏》云:“芋魁大豆瓣香烧,玩月相邀夜漏分。走过三桥风露重,凉痕怕涴藉丝裙。” 夜空晴朗,经过精心打扮的妇女们一道出门,迎着染桂花香的秋风默默向月亮女神倾诉心愿;她们都要走过不同的三顶桥,最后往往来到陆家石桥,虽然长裙已经被秋露弄湿,但仍旧兴致勃勃观赏圆月的倒影,这多富有诗意啊!


由于时代的变迁,中秋“斋月宫”和“踏月”的风俗已经在上海消失,但吃“毛豆荚芋艿”的习惯却延续下来了。


资料:学上海话微信

编辑:胡幸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