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3600+|阅读预计需要10min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c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是由Stevede Shazer及Insoo Berg夫妇在短期家族治疗中心(Bride Family Therapy Center, BFTC)发展出来的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模式。
它抛弃了传统咨询和治疗理论的繁琐,强调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过程简介、目标明确,强调来访者的主动特色。因为治疗时间短(平均为五次),可操作性强等优势,目前SFBT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等有时间限制的咨询场所和机构。
以下为你介绍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6个基本假设,或许会帮你更好理解来访者与咨询哦。
来访者通常是带着问题或者困难来到咨询情境,当他一再叙述他的困难时,心中被无助和挫折的情绪塞满,似乎情况真是糟糕到谷底。此时咨询师对于来访者思考角度的引导,会对来访者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
因为,一个人的思考方向会影响其思考内容,进而影响其对于问题解决的决策及效能。当个体将思考焦点放在问题的描述上,就很容易陷入抱怨和无助的情绪里,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而当其把思考焦点放在积极地、关于未来问题的解决上,就可以催化他朝向所期待的的方向改变。
因此,咨询师需要把焦点放在朝向目标导向的谈话,而非问题导向的谈话。
用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解决问题的积极观点促进改变的发生,而不是局限于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
图/《施图茨的疗愈之道》
咨询室中,面对充满问题和疑惑的来访者,如果咨询师能引导来访者去思考希望情况有何改变时,来访者就不再陷于抱怨,而能比较有方向的去澄清自己的期待,去思考改变的可能及寻找自己的着力点,也就是说,来访者的身心开始准备,为超想解决问题的目标而动员起来。
例如:
有一对父母带着他们的儿子来到咨询室,刚刚开始他们向咨询师抱怨儿子的种种不是,越说越气愤,似乎这儿子简直无可救药,而这个做儿子的静静坐在一角,低着头,一言不发,显得非常无奈。
当父母的抱怨告一段落,咨询师问这对父母:“你们希望儿子能有什么改变呢?”父母开始思考并试着叙述他们的期望,此时问题似乎不再那么绝望,而有了转机,儿子也慢慢地抬起头,仔细听父母的叙述。离开咨询室时,这一家人已找到了自己可以做的事,并愿意努力试试。
来访者在面对咨询师时,总是在抱怨自己总是处于怎样的问题情境中。但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时无刻都在问题的情境中,
总有问题不发生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例外”情况。
来访者每个问题的“例外”,都能经由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创造、发现,并运用来找到问题的解答。咨询师要与个案针对每一个问题,找到他的“例外”,让个案看到“例外”情境中的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进而带来问题解决的可能。
例如:
一对时常争吵的夫妻,可能都忘了他们也有不争吵的时候,协助他们去发现什么状况下不会争吵,就等于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线索,而有了改变的契机。
一位经常感觉沮丧的女孩,也许早就忘了自己生气勃勃的时候,如果能够协助她回想起这些情景,并觉察自己如何做到的,就有可能帮助他找回力量,重获生机。
世界之轮不停的转动着,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时刻,改变都在发生。
但是我们的语言习惯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当我们说“这是一个沟通不良的家”,或“这个人有抑郁倾向”时,我们就不自觉地认为“这个家庭的沟通永远不好”,或者“这个人一直处在抑郁状态”。
事实是否如此呢?当然不是。沟通不良的家也有可能有沟通不错的时候,抑郁的人也有精神焕发的时机,只是人们都比较容易被固定的印象所蒙蔽。
人是活的,
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当我们用“某人是**”这样的句子来描述一个人时,
都只能反映某些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状况,而不能代表他永远都是如此,因为“改变”是不断在发生的。
图/Unsplash
作为一个咨询师,最难得可贵的,
就是打开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发现问题没发生的时刻,或者没有问题时的情景与行为,
这也就是前面所叙述的——找到例外。
有些来访者来求助时,同时带着好几个问题,或是带着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是希望找到很快能解决所有困扰的方法。但实际上,当人们想要一次解决太多问题时,往往手忙脚乱,绝大多数会因为改变的挫败,增加了新的困扰。
但如果能由简单易行的地方开始行动,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再者,从小的改变着手,事情比较容易成功。这种成功的经验对来访者非常重要,可以使得来访者信心及力量去处理更困难的问题,进而帮助整个情况的改变。
另外,尽管人们求助的目的是希望情况有所改变,但对于“改变”本身,来访者仍会有不安和抗拒。
因此由小的改变着手,也比较能化解来访者的害怕。
例如,假若夫妻二人时常意见不和,也长久不谈彼此的心事,唯有一方能够不批评对方的谈话时,两个人才不会争吵,那么就从不评判开始练习吧。
当双方能听听对方的意见时,就有机会交换意见或互相讨论,一步一步进行,改善彼此的关系。
不要忽视小的改变,因为“小”的改变会累积出“大”的改变,就如“水滴石穿”一样。不论是多小的改变都值得珍惜,这就好像“解冻”一样,解冻并非在刹那之间完成,而是一点一点的软化,最后终于不再僵硬。
咨询师要协助来访者找到着力点,觉察小的改变,如此才能在僵局中“动”起来。
图/
claytontherapy
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有些时候可能会觉得“他说了想改变,可是一点都不配合我,咨询怎么可能有效?”认为来访者不配合咨询。
又或许,有些时候,咨询师会非常着急,急切地想让来访者依照自己的方法来处理事情。而当来访者无法跟着咨询师的步调走时,就认为来访者在抗拒。
可以想一想,来访者也希望解决问题,只不过他可能是在用他认为对的方法解决问题。另外,如果认为来访者在抗拒,需要咨询师想一想到底是谁在抗拒呢?真的是来访者拒绝改变?或是咨询师也抗拒在其规则之外的行为发生?
来访者有他自己面对问题的方法,不要论断这个方法的优劣,这可能仅仅是一种和我们不一样的方法而已。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来访者是愿意合作的。他们会诉说自己想如何发生改变,只要我们了解来访者的想法与行为,协助他去实行并加以鼓励,来访者总是合作的。
也就是说,(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合作,是必然的。
所以,咨询师需要找到方法,与来访者一起努力,一起合作。在咨询情境中,来访者基本上是愿意与咨询师合作的,他们会告诉我们属于他自己认为的“改变”的想法,当咨询师了解来访者的想法和做法,就能产生合作的咨询关系。
图/
Pexels
咨询的改变,并非按照咨询师所想的改变,而是要按照来访者所要的改变去发生。来访者在咨询中的反应,只是表达了他的想法,如果来访者并没有按照咨询师的想法做,也不表示“抗拒”,
而是在表达他当时认为的最好的想法。
若不能以这样的心情去看来访者的行为反应,只是一味想影响来访者,急切的希望来访者按照自己员自己的方式做,
则是咨询师自己创造出了“抗拒”的来访者。
以往家庭咨询或婚姻咨询的工作者,非常强调需要有帮助的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来接受咨询,对于那些无法参与的成员,许多咨询师会认为他们在抗拒,不愿意面对问题。这样的观点事实上错失了许多帮助来访者的机会,那些没有参与的成员可能是还没有准备好,这有何妨?从准备好的成员开始,合作就会发生。
没有抗拒的来访者,只有固执、不知变通的咨询师。
当咨询师能真正了解来访者对他们的问题是怎么想的,来访者所认为的改变是什么,并且能够以弹性的方式取代单一的咨询方式,顺水推舟,那么合作的咨询关系就必然会发生。
人们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的能力。
作为一个咨询师,
要相信每一个个体或每一个家庭,都有足够的能力和丰富的资源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咨询师的责任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所拥有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