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量子学派
专注于自然科学领域(数理哲)的教育付费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量子学派

一个好父亲,是这个社会的稀缺品

量子学派  · 公众号  · 科学  · 2020-12-08 22:3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策划 | 先知书店

| 屏营 | 先知书店店长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过一个观点:

“西方民主的产生,就源自儿子对父亲的反抗。”


比如,希腊神话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就是 “弑父” 。在 俄狄浦斯 的故事里,一个从小被放逐的王子,在命运的捉弄下,杀死并取代了自己的父亲。


神话往往是现实的隐喻。这种“弑父”文化,最终演化成 “敢于反抗权威,能在代际冲突中完成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 的独特基因。


相反,遍观中国上古神话,我们很少看到这种 “大逆不道” 的情节,在父子关系中, 顺从 才是美德,甚至还有很多“杀子”的故事——比如 “二十四孝” 里,舜对偏爱弟弟,屡屡加害自己的父亲毫不反抗,尧就认为舜品德高尚,要禅让于他。


两种传统,历经千年,演化成两种不同的文化。 鸦片战争 后,随着 西方思潮 的涌入,对 传统父权 的反抗,就成了反抗落后思想和制度的象征。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在 《狂人日记》 里,就借一个被封建道统压抑的父亲之口,发出了 “救救孩子” 的呐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们对家庭权威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他长大之后对 社会权威 的态度。因此,当我们讨论什么是 “好父亲” 的时候,其实是在思考什么是 好的社会 。一个好父亲不仅是家庭的稀缺品,更是一个社会的 稀缺品。




01

“卑微”的父亲: 苦难并不总是导致

伟大, 还会夺走人的尊严


提起“好父亲”,最先浮现出来的形象,就是 罗中立 老师的名画 《父亲》 ——一位操劳一生,却无法改变命运的农民,他的脸庞被岁月的刻刀雕镂出核桃般的纹理,生活的 苦难 也化作神情融入了他的 灵魂。



这些 “卑微” 的父亲,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后代的身上,并尽己所能的满足孩子和家庭所需。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因此,只能 牺牲自己 ,支撑起整个家,甚至要改变整个家族的 命运。


就像一首感人至深的歌——《父亲写的散文诗》:

一个贫困年代的老父亲,用 日记 的形式记录了生活的 点点滴滴 。他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孩子母亲的离开,记录了孩子的成长,没有给他更好生活的 愧疚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终究有一天要离开的 辛酸。


这是种不用多说,一眼就能领悟的 情感 ——

“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孩子哭了一整天,闹着要吃饼干。”

“想一想未来,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那时的女儿一定会,美得很惊艳。”



在家庭层面,这些“卑微”的好父亲,知识贫瘠,无权无势,与孩子也少有 精神层面 的交流,只是单纯的 “供养” ,但并不妨碍他们让我们看到 人性 的光辉,感受如山般的父爱—— “他什么都给不了我,却又什么都给了我。”


但在社会层面,这种伟大的父爱,常常是苦难岁月的产物。人因各种原因,有时候 无法避免苦难 ,但苦难就是苦难——一边制造着伟大的父爱,同时又剥夺了父亲做为一个 正常人 的幸福的尊严。


因此,苦难既 不值得讴歌 ,更 不值得追求 。应该追求的,是 改变制造苦难的土壤 ,让伟大的父亲少一点,让平凡的、幸福的父亲多一些。




02

“强势”的父亲:

以爱之名,投射自己


“卑微” 的父亲不同的,是 “强势” 的父亲。他们往往是世俗世界中的成功者,对孩子充满 “善意” ,却又“强势”的要为孩子安排一生,结果往往以 悲剧 收场。


他们做一个好父亲的标准是—— “管孩子,是为孩子好” :从学习交友,到成家立业,不仅关心过问,甚至代为选择、决定。孩子只要按照父亲说的去做,就是一个 “好儿子” 。比如,拿破仑的独子—— 拿破仑二世 ,一出生就被授予 “罗马王” 的尊贵称号。


遗憾的是,这位一生戎马的大英雄,为了他伟大的 革命理想 ,为了把整个欧洲送给孩子,却忙得从未陪伴过孩子,甚至连面都没见几次——本属政治婚姻的妻子,在儿子出生不久,就带回了自己的娘家 奥地利 ,拿破仑本人也很快因战败被 流放 ,与不到三岁的孩子永久分离。


即使如此,拿破仑仍早早为他的孩子规划好了人生——他在 遗言 里对他说:

“我的儿子,应该成为一个忠诚于我在各处所赢得的 胜利事业 的人。”


然而,拿破仑二世 孱弱 的身体却不足以支撑他父亲伟大的寄托,为 复制 父亲的成功——参军的艰苦生涯摧毁了他的健康,小拿破仑永远都活在他父亲的影子下,他更像是父亲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的一个注脚,微不足道,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出生、死去,这就是我的故事。”


“强势”的爸爸,之所以 “以爱之名” 将自己的事业和意志投射到孩子身上,并非因为他天生就是“暴君”,想让孩子不幸福。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他 太爱孩子 ——不想让孩子将自己吃过的亏、受过的苦、走过的弯路,再重演一遍,也不想让自己拼搏一生的事业,流落他人手中。


这种心态,在社会层面也经常出现,甚至还形成了一种叫做 “父爱主义” 的算法或思想——像强势的父亲一样,将自己认为好的、对的东西,强推给别人。 但是,人的成熟,绝不只是身体上的,首先是 精神上的独立 ;人的成功,也必须建立在 自由选择 的前提下。同样,一个成熟的社会,绝不是以强制的方式给予每个人自由——因为强制和任何美好的东西,在 逻辑 上就 无法自洽。



03

最好 的亲子关系:

爸爸与小孩一起成长


如果说好的社会,是一种基于 自治、平等 的契约关系,那么,一个好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也绝不可能是 单向度 的——不是父亲对孩子单向的物质供养,也不是父亲 以爱之名 的强制,而是需要爸爸与小孩共同去经营的一种 双向度 的关系。


在这种双向度的亲子关系中,成长是孩子份内的事,父亲需要做的,不是单向度的 供养 ,不是为孩子 设计好人生 ,也不是教孩子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某生活。


正相反,父亲的教育就是 生活本身 。正如 《爸爸与小孩》 一书的作者 赵洪云 在书中写道:

“和小孩探索世界,每一次关于 思想 精神 的交流,就是一次成长,这是小孩的 童年 ,也是爸爸的童年,孩子的成长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


书中有这样一小节,爸爸带小孩去放风筝—— 小孩问,这只风筝为什么不能飞了? 爸爸说,是 风筝线断了 。风的力量太大,线产生的拉力也增大。线承受不住了,所以就断了。


小孩问,是风太大的原因,对吗? 爸爸说,好像是,其实不是。是因为风筝没有 独立飞翔 的能力。因为依赖线,所以不能飞得更高;因为依赖风,才会被风从天上吹落。


书中还有一个故事,爸爸与小孩爬山过程中,小孩发现,山顶的塔上有根尖尖的针,于是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说,这叫 避雷针。


避雷针一端高高地暴露在空中,另一端连着金属丝,接到地下。可以把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塔身不遭雷击。


小孩问,也是像 保险丝 那样,牺牲自己,保护别人吗?


爸爸说,保险丝是用自己的弱点,保护别人。所以,它只能保护一次,自己的生命就结束了。避雷针也是 主动承担危险 ,牺牲自己,保护别人,但方式不同。因为,避雷针是用自己导电好的长处,去保护别人。所以,避雷针可以 长久地 保护别人。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这样的场景,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问题,每个孩子小时候也都问过。但这样的回答,还是第一次从这套书中看到。


翻遍 《爸爸与小孩》 三本书,几乎都是在这样真实的场景下,孩子一次次好奇的问,爸爸一次次在告诉孩子自然世界奥秘的同时,为孩子开启了一场充满 人文精神 哲思之旅。




如果说父亲的天职是 改造社会 ,那么,好的家庭教育无疑是改造社会的第一步。今天,卑微但伟大的父亲越来越少,卓越但强势的父亲也越来越少,双向度的亲子关系基本成为常态。


但更多的场景是:
有些父母,想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分享给孩子,但每次都是一开口,就被孩子一句 “在学校被老师灌了一天了,到家又要灌” 怼回;


有些父母,非常认同 “最伟大的教育,是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但现实却是“孩子在成长,父母在停滞,并很快成为孩子成长的天花板”;


有些父母,想和孩子做朋友,但最后发现,这不仅需要 观念 的转变,需要足够的 耐心 ,更需要 能力 。而这种能力,不但需要学习,还需要在和孩子交流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的修炼。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 赵洪云 老师这套 《爸爸与小孩》 (3册),这不只是一位平凡但优秀的中国爸爸与小孩一起成长的真实记录,也是值得推荐给想建立一段 良好亲子关系 ,培养孩子人文素养的家庭的一份 参考答案 。更有作者独家签名,为阅读本书增添一份温情。点击下图,即可一键收藏,赞赏小编原创。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THLDL领导力  ·  一件事,教你一生不再生气
7 年前
澳大利亚ECNTRADE  ·  【老耿汇聊】老耿本周汇市分析
7 年前
央视新闻  ·  早啊!新闻来了〔2017.12.24〕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