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因发作性视物不清和左侧肢体无力入院。通过临床病史及影像分析,诊断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手术过程采用介入治疗,使用球囊扩张和自膨式支架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文章还讨论了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和术后疗效的随访。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患者基本信息及诊断
患者为中年女性,因发作性视物不清和左侧肢体无力入院。头MRI示桥脑右侧新发梗死。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近端重度狭窄等。
关键观点2: 手术治疗过程
手术采用介入治疗,通过右股动脉入路,使用微导丝和微导管,定位后送入球囊和自膨式支架。治疗过程中未采取边支保护,术后患者无症状。
关键观点3: 术后讨论及注意事项
本病例提示双抗治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下病变仍可能进展。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包括微导丝头端着陆区位置调整困难,未进行进一步调换位置。术后远期疗效待随访。
正文
患者中年女性,主因
“发作性视物不清3月,加重伴左侧肢体无力2月”入院。头MRI示“桥脑右侧新发梗死”(图1)。
图1
外院脑血管造影示
II型弓,右椎动脉纤细,左椎动脉颅外段显影良好,颅内段显影欠佳(图2)。
图2
双颈内动脉造影示双大脑中动脉、双大脑前动脉显影良好,血流通畅,右后交通动脉开放,基底动脉远端显影(红箭)(图3A-D),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中度狭窄(黄箭)(图3B)。
图3
椎基底动脉造影显示左椎优势椎动脉,双椎动脉颅外段显影良好,右椎动脉颅内段未见显影,未与基底动脉通联,基底动脉近端重度狭窄,狭窄处发出右小脑前下动脉(图4A-D)。
图4
既往史: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神经系统查体:
神清,语利,四肢肌力5级。余无明显阳性体征。
口服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及降压降糖治疗。
术前诊断
基底动脉重度狭窄
术前讨论
结合患者病史及相关影像学检查,考虑基底动脉为此次事件责任血管,拟行介入治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相关风险:右小脑前下动脉损伤、穿支事件、斑块脱落致栓塞事件、急性/亚急性血栓事件、血管夹层、血管破裂、围手术期高灌注、支架内远期再狭窄等。
治疗过程
全麻成功后,右股动脉入路。6F导引导管置于左椎动脉V2段远端,造影示:基底动脉近端重度狭窄,基底动脉中远端未见顺行显影,右小脑前下动脉起始处狭窄,左小脑前下动脉显影浅淡(图5A)。
图5
路径图下,Synchro2微导丝(300cm,0.014″)与SL-10微导管同轴,通过狭窄病变,撤出微导丝,经微导管造影,分别显示左小脑前下动脉和左小脑上动脉,证实微导管在血管真腔(图6)。
图6
沿微导丝送入Emerge球囊(2.0mm×15mm)至闭塞段(图7),准确定位后加压球囊。
图7
撤出球囊后,路图显示基底动脉远端显影(图8)
图8
撤出球囊,沿微导丝送入Enterprise 2自膨式支架(4mm×23mm)至基底动脉闭塞段,释放支架,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残余狭窄约10%,前向血流改善,左小脑前下动脉显影,右侧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显影仍浅淡(图9A,B)。
图9
观察10分钟,复查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后结束治疗(图10A,B)。
图10
讨论
本
病例提示,临床上存在采用双抗治疗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虽无临床症状,但病变严重程度仍有进展。
基底动脉病变临近右小脑前下动脉,斑块偏心位于对侧,所以治疗过程未采取边支保护。
治疗过程中,微导丝头端着陆区位于左小脑上动脉分支内,因微导丝头端调整困难,未进行进一步调换位置。
术后患者无症状,远期疗效待随访。
进入
“
和缓学术
”
全方位学习神经介入课程
说明:
本
文页面的
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均受版权保护,归神经介入在线及其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未经允许和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摘录、复制或使用。
如果需
要使用相关内容,请事先与相关权利人取得联系,并按照许可协议规定使用,同时注明来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