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最红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见证历史!《哪吒2》突破100亿! ·  5 小时前  
新北方  ·  快来集合!今晚的元宵节怎么“闹”? ·  昨天  
新北方  ·  今年元宵节何时月最圆? ·  2 天前  
新北方  ·  “现役军官”爱上我?女子被骗250余万! ·  2 天前  
新北方  ·  幸福之旅:开往春天的专列① 港澳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最红安

省委书记新年调研的一站,为何选择红安这个科技小院?

最红安  · 公众号  ·  · 2025-02-13 11:32

正文




▲2025年1月2日,省委书记王忠林调研红安红薯科技小院(湖北卫视 视频截图)

2025年1月2日,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一行来到湖北红安,走进红薯科技小院查看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展示,详细询问红薯组培脱毒、精深加工、市场开发等情况,了解红薯种苗繁育流程。王忠林对红安县与华中农业大学等开展校企合作,以科技创新带动红薯产业全链条的发展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省委书记新年调研的一站为何选择这个科技小院?这个科技小院究竟又是怎样以科技创新带动红安红薯产业全链条的发展?近日,记者来到红薯科技小院一探究竟。
▲位于红安县杏花乡龙潭寺村的红薯种植田(徐行 摄)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农业资源的地区。由于其年平均气温适中,活动积温较高,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且因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土壤含砂量大,为红薯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由于这里种植的红薯品质优良、口感独特,“红安苕”这个名字也逐渐被传播开来,不仅成为红安县的特色主导产业,更是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甘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然而由于世代留种,长期的无性繁殖让红安红薯因病毒侵染逐渐开始退化,不仅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和品相也严重退化。同时,缺乏有效的栽培技术和市场推广手段,使得红薯产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甚至出现了除种植户自家吃和少量送亲友外根本卖不出去的境地。
看到这样的现状,从小吃着红安红薯长大的姚峰心痛不已。
这个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长期致力于红安红薯产业的发展,当他听说华中农业大学蔡兴奎老师对马铃薯种苗脱毒颇有研究后,2019年11月的一个深夜,姚峰驱车来到武汉,连夜上门拜访,希望蔡兴奎能帮助解决红安红薯的脱毒问题。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植物,食用部位是其块茎;红薯是旋花科番薯属植物,食用部位则是其块根。马铃薯和红薯不是同一类薯,但蔡兴奎看到姚峰一脸的急切,当场答应了姚峰的请求。
▲蔡兴奎(中)带领研究生培育出第一批脱毒红薯苗(受访者 供图)

薯类的种苗脱毒技术,需要在种薯的茎尖上截取最顶端没被病毒感染的一小截茎尖组织,长度约0.2至0.3毫米,比头发丝还细,通过培养和扩繁,最终选育成可以大规模种植的健康种苗。
然而,马铃薯与红薯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的差异,使得这一技术虽然在马铃薯上取得了成功,但运用到红薯上却“出师不利”。
连续9个多月,蔡兴奎和刚考上研究生的刘训龙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红薯地里,终于培育成功了第一批脱毒苗,大家如获至宝。可是这扩繁的3000多株苗,移植到大棚中却只存活了700多株。
▲位于科技小院的组培脱毒红薯苗(徐行 摄)

问题出在哪儿?通过复盘,蔡兴奎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在实验室中获得的脱毒苗,在下地之前,还必须在一个介于实验室和大田之间的环境中进行适应性驯化,否则就会水土不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姚峰二话没说,东拼西借投入900多万元,在瑞沣基地内建起了全省最大的红薯组培脱毒种苗繁育中心。从2020年起,蔡兴奎每周都要来一次红安,一头扎进组培中心。
▲“紫檀红”(徐行 摄)

▲“骑龙红”(徐行 摄)

2022年4月,经中国农技协会批准, 华中农业大学与 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建设“红安县红薯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的建立为红安红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由企业出题、高校出技术、出人才合作新模式。
依托科技小院,蔡兴奎和他的团队每年繁育脱毒种苗1亿株,成功脱毒紫檀红等13个甘薯品种,为红安特色产业发展从源头提供优质种苗服务,实现了红安红薯种苗批量生产。
紫檀红、西瓜红、骑龙红等红安红薯传统品种脱毒后平均亩产5000多斤,较脱毒前产量翻番,商品薯率由原来的20%提升至70%以上。累计推广种植2.5万亩,亩增产增收1000元,农民直接增收2500万元。
解决了良种的问题,“如何提升精品薯比例”成为要突破的难题。蔡兴奎及其科研团队继续在科技小院开展栽培技术的优化与创新工作。他们通过改变快繁条件、调整栽培密度和方式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了红薯的产量和品质。如今的红安红薯,不仅个头匀称,每个重量都稳定在约3两(150g)左右,展现出极高的标准化水平。而且其外皮光滑、色泽诱人,肉质细腻、口感香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高品质追求。
品质的提升,不仅彰显了红安红薯作为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独特魅力,更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更加美味、更加放心的食用体验。
品相好的红薯成为了“明星产品”,品相不好的怎么办?蔡兴奎带领科技小院积极与多家食品公司合作研发红薯系列产品。红薯热干面、红薯奶昔等系列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不仅提高了红安红薯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还为红薯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科技小院不仅关注红薯的种植环节,还积极向红薯产业的上下游延伸,推动了全链条发展。”姚峰说。作为企业负责人,姚峰对这样的校企合作推动红安红薯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始终充满自信和期待。在他看来,这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为红安红薯产业带来了眼前的效益,更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蔡兴奎(前排弯腰者)指导红薯脱毒苗生产(受访者 供图)

▲研究生开展脱毒红薯苗移栽(受访者 供图)

如今,在蔡兴奎和夏军辉两位常驻小院学者指导下,华中农业大学累计入驻科技小院4名研究生,6名本科生,引进或创新20多项红薯高产高效技术,逐步形成“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小院”平台模式,推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向基层延伸,助力乡村振兴。
尝到了甜头的姚峰自费100多万元,建起了专家驿站和研究生公寓。“每个月差不多有十几天的时间就在我这里,只有把他们留住,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效益。”通过人才培养和知识共享,红安红薯产业已经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团队,为未来的持续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科技小院还特别重视强化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近年来,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术观摩120余场次,累计培训种植农户7200余人次。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扩充了优秀的后备人才,成功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农民田间丰收的硕果,把课堂知识转变成助农增产的科技效能。
▲全国“最美科技小院”——“红安红薯科技小院”( 徐行 摄)

2024年4 月,“红安红薯科技小院”被中国农技协授予全国“最美科技小院”称号,成为黄冈市唯一、全省仅4个“最美科技小院”。科技赋能红安红薯产业发展案例还入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案例选编》,成为全国500个乡村振兴先进案例中入选的42个先进典型代表案例,也是全省唯一入选案例。姚峰也获评了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过去烂在地里无人收,如今又成为了群众心头宝。如今,红安红薯更“正宗”了,水分足,糖分高,蒸烤之后,皮薄如纸,其味如蜜,市场零售价每公斤10元还很抢手。“红安的红薯实现了最美蜕变”,姚峰高兴地和记者说。
▲蔡兴奎查看进行适应性驯化的红薯苗(徐行 摄)

展望未来,蔡兴奎充满期待。他说:“科技小院将始终坚持走产业为农、科技兴农、创新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红安县红薯特色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科技赋能助推乡村振兴,真正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看精彩视频

关注“ 最红安 ”视频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