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沧海一土狗
ps:2700字
最近一段时间,股票市场成交量维持在高位,有两个观点甚嚣尘上,
1、量化资金推动a股成交量持续破万亿;2、增量资金进来推动a股成交量放量。
这两个观点,乍一看真的很有道理,但很不幸,这只是直觉帮我们简单加工的碎片化观点。
碎片化观点的特点就是,具备局部的一致性,但不具备全局的一致性。你很难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有机框架,
形成一个一致性结构,
也很难把它们融入一个现成的框架里。
稍微有点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成交量反映分歧
。这个观点没毛病,但它是残缺的,
天量
成交量反映了流动性紧缺时的分歧
。
也就是说,产生日内大成交量的交易日往往伴随着两个要件: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假设你看好a不看好b,我看好b不看好a,但咱们两个手头都没什么流动性。也就是说,市场具备以下三点特性:
1、供需匹配的,总量上每个人都能找到换仓的交易对手;
这三个条件会倒逼每个人采取先卖后买的策略,最终宏观上的表现就是所有人先一起扔a和b,然后,再一起把b和a捡回来。
也就是说,市场最终采用了总市值伸缩的方式弥补了流动性的不足。
推理到了这里,已经进入了直觉之外的领域了。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让我们的直觉跟上去。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9月1日那天,万得全a的成交量来到了1.7万亿,那天的特点就是,大家先集中无差异拍一波,然后,再把自己想要的买回来,
全天指数没啥变化,但成交量放了天量。
每个投资者都完成了换仓。
在以前的文章里,有一个总量公式,
P=L / i
其中,P代表了A股总市值,L代表A股总体流动性,i代表了大家的流动性偏好。
对每一个微观个体而言,他真正在意的是
自身所持有的流动性占其所持市值的比率。
这暗含了
流动性多寡的相对性
,如果P比较低,少的L也可能多;如果P足够高,多的L也可能低。
由于上半年社融增速一直在掉,
金融系统——实体经济——股市
的传导链条一直很不顺畅。所以,L很难膨胀,万得全a维持高位纯粹是依靠较低的流动性偏好。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市场比较脆弱,有个风吹草动,投资者的流动性偏好就提高——
慌得一批,想拿现金
,反过来压缩A股总市值。
在这种情况下,a股会表现出以下特征:
1、如果利空比较大,流动性偏好会提高得比较厉害,且下降得也比较慢,譬如,7月下旬那一次;
2、如果没有利空,当天完成调整,比如,9月1日那一次;
如果L不增加,流动性偏好不系统性提高,整个指数就会一直这么震荡下去,很难突破5810点——
逻辑上根本不支持
。
L不增加的情况下,整个市场的主题是风格,而不是总量。
但是,9月6日,万得全a莫名其妙地突破了5810的高点,所以,
我们有理由相信L发生了重大变化。
L重大变化背后有一个很强的逻辑,那就是730政治局会议之后,政策出现拐点。
高层定调之后,必然伴随
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
的转向,最终,我们会看到社融拐点的出现。
社融代表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实体经济有钱了,自然会有部分资金分流股市。
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财政和信贷都发力了,
财政方面,8月政府债净融资在9500亿,虽然去年基数高达1.36万亿,但是,从环比上来看,大幅放量,因为7月仅有不到2400亿。
此外,去年下半年的基数越来越低并且今年Q1也是低基数,所以,
只要明年财政前置,大概率财政方面会对社融提供至少两个季度强有力的支撑
。
信贷方面,信贷增速在6、7月份已经见底,8月份月末集中投放了一批,大概率8月同比是回升的。
目前来看,之所以8月社融的同比增速数据存在不确定性,是因为去年8月政府债净融资的高基数。如果我们仅仅看环比数据,社融数据好了太多。
理解清楚政策逻辑之后,就知道,万得全a的突破很扎实,背后是一轮宽财政+宽信用周期。
宽财政+宽信用——实体经济获得的流动性支持加强——分流到a股的流动性增加——万得全a突破天花板
在这里再澄清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在传统的观点里,大家觉得债市领先于股市,要么央行放水的逻辑,要么是看dcf模型,无风险利率在分母里。但不好意思,这些都是碎片化的观点,不具备系统一致性。
现在我们债市还在就宽信用能否做起来吵来吵去,还在yy央行降准,还在往下拍8月社融增速,但股市不管那一套,只要金融系统对实体支持力度增强,只要实体经济有钱了,万得全a就会往上推。
另外,还有一个碎片化的观点需要驳斥,所谓的股债跷跷板,既然债市不是股市的因,那么,股市也不是债市的因。
核心在于社融是股市和债市共同的原因,只不过方向相反。
把以上逻辑捋清楚,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具备一致性的推论,
最后,我们会看到,股市继续涨,债继续跌,不明就里的人会来一句,股债跷跷板。
最后,我们回到成交量的讨论,如果股市流动性L持续增加为真,那么,成交量会怎么变化?单日成交量会下降。
对,你没看错,单日成交量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