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理论到主流观点,海曼·明斯基
(Hyman Minsky)
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在全球金融危机到来时突然成了显学。成长于大萧条时期的明斯基分析各种投资类型,得出“经济稳定会滋生不稳定”的结论,在繁荣中预见了金融危机的不可避免。投身学术界近半个世纪,他也一直是位特立独行的经济学老师,通过论文、讲座与著作构筑了一套理论。教师节,《经济学人·商论》为你带来开创性经济学思想系列第二课,着眼海曼·明斯基的假说——繁荣为萧条埋下祸根。在金融市场深层次力量的驱使下,稳定只是转瞬即逝的幻象。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可以简单理解为:对长期繁荣如何为下一次危机埋下祸根的研究。这一假说是审视过去十年市场动荡的重要视角。
经济学家
海曼·明斯基
(Hyman Minsky)
先解释了何为“投资”:就本质而言,那是用今天的钱换取明天的钱。今天的钱有两个来源:公司自有资金或他人的资金(例如贷款),两者之间的平衡是金融体系的关键问题。
明斯基区分了三类融资。
第一是最安全的所谓“对冲融资”; 第二种是风险更大的投机型融资,第三类是最为危险的庞氏融资。他指出,“对冲融资”占主流的经济体(拥有较强现金流收入及低负债水平)最为稳定。当投机型融资和庞氏融资成为市场主流时,金融系统会变得更加脆弱。企业可以限制自己只做对冲融资,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经济风调雨顺之时,借债的诱惑就会变得难以抗拒。繁荣期越长,银行就越会降低信贷标准。明斯基由此得出了让人不安的结论:经济稳定滋生不稳定,繁荣期会也向金融脆弱期过渡。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从边缘学术理论迅速变为主流辩论议题,反映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现实的巨变,以及经济学随之调整的步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术生涯直到1996年去世,海曼·明斯基一直相对寂寂无闻。他有一些忠实拥趸,但几乎从未被主流关注:明斯基在世时,《经济学人》仅仅援引过他一次,还只是一笔带过。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突然间,明斯基成了媒体明星,本刊自2007年以来至少有30篇文章提到了他。明斯基是学术界的另类:他先攻读数学,后来转到经济学,却很少运用计算或定量方法。他在任教同时还在马克吐温银行(Mark Twain Bank)担任董事,获得实战经验。明斯基成长于大萧条时期,因此他的研究始终围绕一个根本性问题展开——了解金融危机为何发生。
明斯基假说的最有力注脚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银行过度放贷及零首付按揭的恶果影响至今。
而相比封闭的经济学界,投资者更迅速地被明斯基的观点吸引。
基金管理集团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保罗·麦卡利(Paul McCulley)创造了
“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
一词来描述债务水平到达崩溃点且资产价格开始全面暴跌的情况。自从2008年全球市场动荡以来,这个词已无处不在。对投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而言,
“明斯基时刻”已基本成为金融危机的代名词。
克鲁格曼曾打趣道:“现在我们都是明斯基主义者了。”央行官员也不例外。耶伦(Janet Yellen)成为美联储主席前,在2009年的一次演讲中表示明斯基的著作已然“成为必读内容”。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
九月刊为你带来
六堂当代经济学思想课
上周我们介绍了
《信息不对称的世界》
欢迎登陆App浏览本周主题文章《明斯基时刻
》
你将了解到:
-
明斯基视凯恩斯为偶像,却为何动摇了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理论的支柱?
-
IS-LM模型
显示投资与资金之间关系,
是学界主流理论之一,却有明显的缺陷。明斯基如何填补了其中的漏洞?
-
明斯基对主流“市场有效论”的尖锐挑战
-
明斯基的债务及金融创新风险论与经验相符,但放弃运用简单优雅的模型,是否有所不足?
-
最后也许是最受关注的问题:过去十年债务增长惊人的中国,如今是否面临明斯基时刻?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
九月刊主题目录
开创性经济学思想系列
-
信息不对称:
秘密与代理
-
金融稳定性:
明斯基时刻
-
关税与工资:
一丝无奈真相
-
财政乘数:
由谁担当重任?
-
博弈论:
监狱突破
-
蒙代尔-弗莱明三元悖论:
三选二并不坏
地区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