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utocarweekly
资深媒体人打造,一个有个性、有视角的汽车人文观点和交流平台,提供不一样的真话、资讯、福利、女神……我们的意思是,车不只是代步工具,还是生活的一种刻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你的选项: -20250206164713 ·  17 小时前  
冷兔  ·  什么家庭敢养霸王龙啊! ·  昨天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小狗淋了一场枫叶雨 ·  昨天  
冷兔  ·  猫猫:现在的我冷静到发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utocarweekly

汽车人最不该碰汽车股

autocarweekly  · 公众号  ·  · 2024-06-18 16:06

正文

文|嗷嗷胡


如果一位特斯拉员工在2024年初看好自家公司,而买入或继续持有了特斯拉股票,那么到了4月份他可能同时面临被裁员+股票资产缩水44%的混合双打。



就在不久之前,小米SU7火爆发售、一车难求、全民沸腾的当口,一个“买不到车买21.99万元小米股票拿一年横竖不亏”的段子,不知道有没有实在人当了真……


教训永远是别人的,眼光永远是自己准。


行业里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没必要念叨什么股市有风险这种新手村教程了。问题是真的有谁曾在某个瞬间设想过,假如被裁员/公司倒闭与重仓资产深套这两件事同时发生,自己如何面对?


1


最近四五六七年以来,新能源已经是彻头彻底的全民话题,不需要任何门槛。尤其2020-2021年行情好时,路边下棋大爷都恨不得逢人唠上两句锂电光伏。


很自然的,汽车行业的从业者们——从车企到经销商再到俺们媒体人/KOL/KOC——当仁不让成为了汽车股的散户重灾区,啊不是,我是说汇集区。


有那么一段时间,汽车股尤其是高成长的新势力,确实成了汽车人们的财富倍增器。一边是行业上升中丰厚的个人发展与商业机会,一边是个人财富继续投向本行业标的的资本利得,蔚来、理想、宁德时代、比亚迪,一夜暴富不是梦。


年景好的时候,“杠杆”绝不是一个像今天这样令人闻之色变的危险词汇;一夜身家涨幅超过全年薪资的时候,谁也不会意识到背后代价是风险的叠加,相当于自己无形中给人生账户上了杠杆。


更早意识到这一点的,是享受了上一波造富神话的互联网大厂人。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2022年由于我现在已经懒得再列举的一系列国际国内事件,中概股尤其以互联网大厂为主遭遇了几乎贯穿全年的连续暴跌,腰斩都算是少的,以至于大家一度自嘲为“中丐”。



与之相伴的是“将寒气传给每一个人”。百度、腾讯、阿里、京东、小米、滴滴、美团、B站……根本不用罗列,差不多每一家互联网大厂、中厂都在裁员 (然后延续到了大概23年中)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开始热议“中产返贫三件套”。而对于早早财富膨胀的互联网人,他们还要同时面对第四件:重仓本行业,甚至直接就是本公司股票。


裁员失业叠加身家暴跌,让一部分人开始反思,重仓与自己所从事行业高相关度资产的“干哪行、买哪行”,在极端情况下会变成一种多么危险的处境——更不要说“精准”满仓单吊自己东家一家了。


从反脆弱的原则出发, 汽车从业者哪怕是蒙着眼睛去买世界上任何一支股票、债券、基金乃至非标资产,唯独远离汽车股


2


每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容易有一种“我怎么着也比行业外的别人更懂吧”的幻觉,这是“干哪行、买哪行”的核心内在自洽逻辑——但我才刚这么一说其实你已经能隐约感觉出不对了。


甚至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从事本行业,而更可能轻视了评估本行业相关资产价值时的必要工作。正所谓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但凡买的不是汽车股你都得多研究个几天才敢决定。



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首先就不对“他对本行业的了解程度高于行业外均值”有任何保证。要知道“从业者”三个字的门槛之低已趋于无,毕竟过了面试你就是从业者了。


何况,从业者在本行业中的能力评价、行业地位再高,都并不一定是源于“对本行业的了解判断更好”。大家都只是庞大体系中的一颗颗螺丝钉,螺丝表现好上得紧,无法推导出螺丝知道怎么盖房子。


“从业≠懂”,这是第一层。


即便自我审查过后确信,自己对本行业有着超过外行的了解和判断力——必须承认这尽管不必然但也不稀罕,可是,能准确判断行业乃至某企业的发展前景,也还离着评估相关资产的未来价值尚远。


尤其对于互联网、新能源这样不依赖传统定价模型的行业,只要是在上升期,人们尽可以找出各种理由向上定价。


今天人们谈新能源言必大趋势,仿佛因为是大趋势所以长远无忧。可两三年前大厂们也有10086个宏大叙事,怎么听怎么头头是道。早在世纪之交互联网泡沫就破了,根本没耽误互联网继续大趋势到今天。


所谓好公司不一定在好价格,好价格不一定是好时机。当年段永平连续抄底腾讯,最后抄出个网络段子:珍惜400块的腾讯、珍惜300块的腾讯、珍惜200块的腾讯……而腾讯其实还是那个腾讯。


“懂≠准”,这又是一层。


那好,现在假设我不仅了解本行业、对行业发展和公司前景判断准确,而且掌握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熟悉了市场规律,所以我就更容易在本行业股票上赚到钱、避开险吗?


但凡有过一点股票基金经历 (甚至不需要是经验) 的看到这儿都笑了,笑中带泪那种。


理论是一码事,实践是几乎全然不同的另一码事。 人们常常嘲笑2010年有人用1万个比特币换了两个披萨,却没人在意披萨店主后来怎么处理了那1万个比特币 ,一直坚持到7万美元高点吗?


“准≠实操”,这又是一层。


由从事本行业,到炒股赚到钱,中间随便这么一掐就是三层隔膜 (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方式掐) 。经过这样一条长长的逻辑链条,“从业”对于最后我们想要的结果几乎施加不了影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