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焦DeepFocus
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深焦DeepFocus

和电影大咖们一起看新人新作 | FIRST在场

深焦DeepFocus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11-06 07:5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杀瓜 To Kill a Watermelon


导演: 高则豪

编剧: 高则豪

主演: 董勇 / 刘桦 / 胡明 / 李煜 / 曹曦文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片长: 88分钟

文 | Matthew(北京)


在今年夏天西宁举办的FIRST青年影展后,FIRST影展每天秋季的重头戏——“在场”电影沙龙——也在刚刚落成的FIRST电影馆正式开启。放映的第一场是今年入围FIRST影展竞赛单元的剧情片《杀瓜》。


戏剧与电影的关系一直很暧昧。《杀瓜》虽然并不是改编自戏剧或者戏剧文本,但导演高豪却采用了“舞台戏剧片”的拍摄风格,完成了对短篇小说《杀瓜》的影像化创作。影片使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开场的大远景。对于事先对影片剧情并不了解我的来说,这个大远景便是整个影片的钩子(hook),而影片本身则一直引导着我试图解开这个场景的谜——直到警察也来到瓜棚。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对节奏的把握可圈可点,剧情完成度也很高。


《杀瓜》剧照


既然选择了舞台化的表现方式,那布景的精致程度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整体观感。然而遗憾的是,《杀瓜》 在布景细节、场景设计和调度上稍显平庸。几近单一的舞台化场景缺乏层次丰富的内容细节,很难撑起一部88分钟长片的叙事。《杀瓜》的故事吸引我去找寻瓜农陈草的世界,我甚至期待着,从瓜棚的种种布置中去了解一个我无法从大量对话场景中了解的主角形象,但很遗憾的是,我看不到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


使用固定镜头叙事并没有问题,依靠台词来推进叙事我认为也勉强可以,从来没有人规定电影应该怎样——但是,人在舞台上行动才会有“戏“,戏剧和电影剧本都不是倚仗台词来叙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显得太青涩,与《狗镇》的布景和视听语言对比,相差甚远。同时,导演在摄影机位置的选择以及对话场景的调度上,缺少画面深度,缺少摄影机的运动,虽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却没能将“先锋”贯穿到底。


小说到剧本的改编中,最明显的是增添了刘红国讲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情节,以及加上了原来短篇小说中没有的女记者;电影中删去了原有的捐奖金的情节,我觉得不妥。杀瓜的故事有关反抗意识的觉醒,这种对权力的反抗,称不上特立独行;影片的批判态度是值得欣赏的,自由意志也弥足珍贵,让人怀疑,王小波改变了潮水的方向,作为迷弟的我也认可了这样简单的解读。


导演很扎实地讲述了一个乏善可陈的故事,同时采取了讨巧的拍摄方案,但由于缺少创造性的视听表达,舞台风格也沦为哗众取宠罢了——这难免让人想起曾经姜文对拉斯•冯•提尔《狗镇》的评价。我想,对比原来的小说文本,这部电影并没有做到“把葡萄酿成酒“。

《杀瓜》剧照

“在场”电影沙龙

段炼: 今天放映的版本和FIRST放映版本前两分钟有所不同,还请导演高则豪与大家分享一下这部电影。


高则豪: 首先非常荣幸,这次从华沙回来增加了前两分钟的枪声(死刑)片段,主要这两分钟对观众心理起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没有的话,会让观众以轻松的状态去开始,后来监制也给出了建议,这两分钟直接影响观众观影感受和影片气质,所以反复斟酌又加了回来。


许鞍华: 整个影片还是比较自然,电影议题也值得探讨,通常带有社会批判的影片都会有说教的意味,可是这部影片却没有。


高则豪: 影片中有删减一些情景,记得之前在上侯孝贤导演剪辑课时候,他说“不用担心叙事,哪里不舒服的地方就要敢于减掉”其实也是讲叙事的空,观众某种程度自己可以填补,但是风格上视听上如果造成割裂,会对影片伤害更大。


李樯: 可以拍这样题材的导演我表示致敬,因为FIRST的影片我看过很多,这么关注意识形态和批判性的导演越来越少,这么年轻的导演可以关注这些表示致敬,我觉得这更像是知识性电影,让我想到了捷克新浪潮,波兰匈牙利那时候东欧电影对现实批判的意识,真的很尊重这样的影片。


想谈一下对演员控制的问题,喜剧演员符号性很重,建议启用时候要特别小心,是一把双刃剑,是要起剧场作用还是解构电影呢,包括台词不是本地的口音而是京腔,难免让人有跳的感觉。影片每一瞬间都是能体现导演的把控力,很多好的演员可以用语言塑造角色,一定要控制好演员明白他要充担什么,要与纯粹的影片表达主题所统一。电影第一位的还是电影本身,不是仅仅是以文载道,只是个人的观点,因为这样的影片特别难拍,类似独角戏,场景也类似封闭空间,实际上是很反电影化的,这让我想起了《圣女贞德》这部伟大的电影,整个来说对这样的导演担当非常敬佩。


著名编剧李蔷老师参加对谈


高则豪: 喜剧层面上还是有的,尤其在波兰放映时候反响效果还是很好的。我也赞同把控演员对导演来说的重要性,影片部分内容对方言确有一些疏忽了。


许鞍华: 形式感还是可以再提炼一下,意识形态剪接的很好,年轻导演总会表现的很暧昧也很有诗意,调性很好又特别温和,特别酷,这点是我们那一辈很难做出来的。如果角色做的更写实一些,他的寓言色彩还是会出来的,就会很好看,角色也会比较连贯。


还有一个可以探讨,影片本身场景比较舞台化,又置身在自然环境中,这样会有冲突感在,让人无所适从,我觉得戏剧的元素的融合还能做的更好一些。如果想让我们去思考什么就想办法做到让我们不断思考就对了。

许鞍华导演参加对谈


高则豪: 其实王红卫老师也对我说过,不能把自己的理解直接装在一个实景里面拍,应该想的更多,因为更多人更习惯电影化的表达方式。


许鞍华: 不过这样感觉你很有勇气也很有诚意,没有配乐很纯粹也显得很你有信心。


高则豪: 其实拍摄素材还是很大的,为了符合影片的气质也的确采取了很多方式,也会有很多不同的批评与建议,但我觉得创作还是要自由的,还是要坚定自己的内心。


段炼: 还是本身文本与影片的差异问题,在原作基础上其实更强化了瓜农的角色视角叙事,这一点的改变是怎样思考的?


高则豪: 短片文本找到一种表达还是通过人物视角叙事方式更加容易做到,这样也更自然。小说里边几乎没有对话,在自己充分理解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自己的看法。也更深刻体现了剧作的冲突性,这样的形式比较合理也体现了角色心里活动。


李子为: 回到电影本身来讲,没有框架,对FIRST影展这样的平台,也是一样的,对话不回避对影片创作者的冒犯,这才是建立一种真正意义的对话平台,一会还有酒会,我们再聊。


导演高则豪参加对谈

车小爷

3

瓜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Pony

3

改编自短篇小说的《杀瓜》,从一位顺来逆受的农夫,透过一个未移动的定点瓜贩,在川流中进而体会大社会官商的结构分层。所谓的善恶分界在《杀瓜》中仍有属于正义的灰色模糊地带,好人做错事是否就不该死?这样的辩证还是无法从《杀瓜》得到解答,只能以一个无法作声的俏皮西瓜作为抒发对象。然而,在文本形式上,这样的「傻瓜」形象,倒不如《一个勺子》来得更戏剧或明确,隐喻虽倒位,但也过分直白,尤其当所有的事情皆须用嘴吧说出,是本片的缺点。



柳莺

2

几乎单一场景中进行线索铺垫,后半段节奏加快推到略带黑色效果的结局。画像式人物有不合情理之处,关键情节的反复交代也显得不那么必要,但总体完成度还算不错,值得鼓励。



- FIN -



往期经典

石井裕也 赛吉 ·洛赛克 ·提尔 杜可风

克里斯汀 · 斯图尔特 阿彼察邦 弗朗索瓦 · 欧容

戛纳导演双周主席 阿莫多瓦 坂本龙一

约翰 · 卡梅隆 ·米切尔 松本俊夫 阿诺 ·德斯普利钦

菲利普·加瑞尔 沃纳·赫尔佐格 克莱尔·德尼

妮可 · 基德曼 伊莎贝尔·于佩尔 李睿珺


欢迎给深焦口碑榜投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