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学长
又是一年九月,凉爽的风吹拂着大地,也吹开了秋天的大门。我记得那年的初秋,桂园操场旁边法国梧桐上的蝉声消退了许多,鸣叫得不再夸张。我夹着几本书,走向了教三的教室,在灿烂而不燥热的阳光下,不需要特别去寻找,空间弥漫着桂花的味道。
一瞥之下,丛丛碧绿下隐隐点黄,如同一匹匹绿色帷幕上镶嵌着散发着金色的宝石。弥漫于校园空气中的,还有那运动场上那龙腾虎跃的气氛,一种年轻的有无比力量的气氛。这是我在武大重新也是最后一次作为学生时博一的九月,我走过了校园里这宁静的小路,一种久违的感觉。
我是在硕士毕业工作以后重新考博考进武汉大学的,当时在一所市属
高职高专担任地信专业的教师
。当时只是由于对知识的渴求,以期突破生活状态的局限,让我平静地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考博读博。而机缘巧合的是,我报考的专业是武大最强悍的学科之一,因此更加笃定了我考学的决心。
先贤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空说无用,于是着手开始准备考博的工作。在那半年时间里,我利用工作时之外和双休日,除了处理一些必要的个人和家务事,一心一意地开始了考博的征途。
根据报考单位
(高校或者研究机构)
的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选定专业和方向后,就是联系导师了。因为考博是有名额的,导师在已经明确了当年的直博、硕博连读名额以后,如果出现报考者的多并有心仪的选择对象的情况,信息不对称的报考者很可能在做无用功,应该果然更换导师。
当然也不是一概而论,据我所知,有的人认为不过复试线就没有必要联系,只在复试前联系导师而考上博士生的情况也有,但提前联系总是稳妥的。此外,联系导师除了为了获取必要的信息,也是为了给导师留下印象,为复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至于
与导师联系方式,最适合先从写电子邮件开始
,这是一种非即时互动的通讯方式。因为博导一般比较忙,写Email这种方式对书写方来说比如快速且无地域限制,即使导师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也可以收到;接受方不在的时候也可以接受邮件,在方便的时候再阅读,或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慎重分析后,给出确定的信息。
即使是熟悉或者多次联系过的导师,也不宜直接电话联系,原因和前面说的一样,博导一般都很忙,可以先发个短信询问一下是否方便电话联系,待确定后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我当年考博报名前给导师的Email模版如下:
尊敬的X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看我的这封求学信。
我叫XX,硕士毕业于XXXX大学XX学院XX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XXXX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硕士毕业时参加公开招考,考入本市XX学院,现就职于该院XX系,从事GIS教研工作。
我因慕名武汉大学乃GIS专业之重镇及X老师的才学,准确参加了XXXX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拟报考XX学院XXXXXXXX专业X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并期望有幸得到了在贵团队就读博士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机会。
我通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着相当的认识。在读研期间,认真学习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与计算机基础算法等课程,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知识,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有了系统的完整的认识。获得我校硕士科技论文报告会一等奖三次
(研一研二研三)
,发表第一作者论文二篇,第一作者英文论文一篇
(ISTP检索)
,第二作者论文一篇。在本科学习期间,各门计算机专业学科成绩优良,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绪门课掌握尤佳。
我自XXXX年X月进入XX学院工作至今,分配到了与GIS相关的教学岗位。除了基础的教学任务以外,我参与了……等项目的研发。发表第一作者论文三篇,第二作者二篇,并获得院XXXX年最佳XX奖称号。在参加的XXXXXX项目中,我实现了各种基于XXXXX
(此处写各种做项目的心得)
。在各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人工智能与知识发现对GIS发展的影响力。X老师在人工智能与知识发现、地理信息网络服务与共享领域中有着高深的造诣和权威的研究,如果能够跟随您在该领域从事学习、研究工作,我将感到非常自豪;如果能够得到您的教导,我更将觉得无比的荣幸。
自从事进行GIS行业以来,能够考入武汉大学进行GIS专业的深造一直是我的人生理想;本学科一直是我喜爱的学科,更是我值得为之付出毕生努力的事业。就是这个理想,鼓励我冲破各种考验,最终获得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GIS专业是一门非常具有研究前景的学科,尤其近几年的国内外对学科的需求日新月异,从最初的项目级应用,到部门级应用,再到目前要求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应用,支持跨区域的大数据应用,更显示出地理信息网络服务与共享是非常具备研究潜质的研究方向。您是这方面非常有名的学者和专家,多次主持国家、省部级的重大科研课题并多次获奖。如果有幸成为您的学生,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精益求精,以期获得能得到您许可的成绩。
我非常渴望您能给予我师从于您的机会,从您的身上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使我在学术水平上更进一步,以求日后能继续努力深造。
再次感谢您的阅读,谢谢X老师!
此致
敬礼!
学生:CX
由以上可以看出,第一封沟通邮件给导师可以
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和专业体会、从事过的项目及经验、取得过的成绩和读博的学术计划,还有将自己强烈的读博愿望浓墨重彩地表达一番
,让导师觉得报考者是一个可造之材。好的邮件可以让报考者在考博的过程中无形地加分。这也是单单通过电话说不清楚的。
然后是
收集
报考
专业的历年真题
,特别是近几年的英语真题。为了保险,由于考试的时间不在同一天,我同时也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相近的专业,而且都是考博士英语和两门业务课。虽然这样做会增加了复习的负担,但我觉得可以相互补充,扩展视野,而且算是个双保险。
当然大多数情况应该还是选择专攻一个学校,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根据自己具体状况选择。比如考博英语,武大和华科大英语考博题型都有阅读理解
(都是四道题目,两校考题选择阅读材料中都有但不限于理工类文章,人文类和科技类并重)
、中译英
(武大的整段翻译,华科大是几段中分别摘几句翻译)
、英译中
(均为几段中抽取几段翻译)
和作文,华科大多一个完形填空的题型。
由于我特意选择,两个学校博士专业招生专业的两门业务课中有一门是重合,而另一门是相近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我没考上两校的博士,但是因为参加考试,我对我的外语能力和专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当然,在复习时,轻重缓急还是要区别的,因为我主考武汉大学,所以主要以武大的考题为主,华科大的考题为辅。无论以前学习基础有多么好,个人觉得考试还是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的,因此“凡事预暗,不预则废”!
在武汉这座高校密布的城市,我继续选择离家附近的省图书馆作为了我的复习据点,开始了我备考博究生的一段生涯。在我的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那年从暑热四溢一直待到寒风凌冽,下班后双休日里都在这座被绿树环抱图书馆的自习室里进行学习。
当我感觉学习有些疲惫的时候,我总是放入书本走到楼下的一片林丛中散步,脚步踏在层层叠叠的落叶上沙沙作响,周身都是秋天的气息,舒缓一下心情。我的心里也越来越安静起来,每当我拿起书本时就很充实。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书和习题集都被我翻烂,书看到最后,我甚至可以翻到某页时不用仔细看就知道第几行写的是什么内容。其中最深刻的印象是:我常常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亲眼看着窗外翠绿的树叶慢慢地增添着些许金黄,然后渐渐地秋意渐浓,乃至尽落。
到了最后临近考试的时候,我心情异常地平静,此刻,即使我的书全被烧光了,我也毫无畏惧,因为那些知识已经牢牢记在我的脑子里。我静静地等待着考试的来临,等我去轰炸那些考卷。
参加完转年的考试已是春天,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时节,当办公室里所有的同事们都走光了,黄昏将夕阳的余晖透过窗子映照在楼梯上,显出道道金黄。我紧张地在电脑前,用有些发抖的手在武大研究生招生考试服务网站上输入了我的准考证和身份信息。
不一会,三门成绩跳入我的眼帘时,我默默在心底里对自己说了四个字:
你已经过线了……
后来,我也查到了华科大的考试成绩,也过复试分数线,因为武大复试早于华科大,我在综合考虑后放弃了华科大的复试。
斗转星移,夏去秋来,那年我的九月,我重新新奇地在梅园操场看着热火朝天的迎新场面;故地重游般在宋卿体育馆转了几圏;驾轻就熟地往返于珞珈小道上注册完毕;终于在某天参加完樱顶的博士论坛而一发不可收拾。对于老学生的我来说,又一个全新学习时代开始了!
无论如何,感谢那年的九月,那是我的新的起跑线,有了更高的起点。一切从零开始,就算前途未卜,至少我在拉近了自己与理想的距离,努力使理想看起来不再遥远。那年考博时看到的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呢?我也不知道。也许是校园的方向吧。
往期回顾
2.
教育学博士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