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类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在长达十个月的发育过程中,这颗受精卵会不断地分裂和分化,最终产生一个具有完整生理结构的个体。
图片来源:Scribol.com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家认为这样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细胞仿佛只能遵循着某种编好的程序,经历从干细胞到已分化细胞的过程——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可以转变成人们的皮肤、骨骼、神经、器官和毛发,但你却不能利用这些已经分化的组织再现一个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
后来,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团队的研究颠覆了人们的认识:他们发现,在已分化细胞中诱导特定转录因子的表达,可以恢复这些细胞的多能性。也就是说,这些细胞可以被“重编程”回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状态。山中伸弥因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而那些能够用来产生干细胞的四种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OSKM),也被命名为“山中因子”(Yamanaka factor)。
向已分化的细胞(Differentiated cells)里引入四种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Myc),能够对细胞进行“重编程”,最终得到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 cells)。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能力,能够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后来的研究表明,通过调控山中因子在细胞中的表达,人们能够对细胞进行不同程度的重编程。而在体外,细胞中那些与衰老相关的表现,也能够靠重编程来减轻。这些发现给了巴尔蒙蒂灵感:用重编程回调已分化细胞的“年纪”可能促进组织再生,那么如果将类似的技术应用于体内,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人为地延缓整个生物个体的衰老。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巴尔蒙蒂选用了早衰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的小鼠模型进行实验。患有早衰症的人类很早就会出现衰老症状,寿命往往只有十几岁。类似地,早衰症小鼠模型也会在幼年期就表现出衰老迹象,比如体重减轻和多种脏器的老化,寿命也会相应缩短。
巴尔蒙蒂的研究团队先从早衰小鼠身上分离出细胞做体外培养。借助基因工程,他们能够使用药物短时诱导“山中因子”表达,从而对这些细胞进行重编程。他们发现,相比于对照组细胞,经历重编程的细胞中与衰老相关的症状有了显著的改观。随后,他们又对年龄较大的野生型小鼠的细胞以及人类细胞进行相同的实验,得到了一致的结果。这证明,对细胞进行“重启”可能是逆转衰老的可行之道。
早衰症小鼠体内的Lmna基因发生突变,“早衰蛋白”(progerin)大量积累,促使小鼠过早地衰老。这些蛋白的积累会造成细胞核膜结构异常(起泡,如白色箭头所示),而在细胞中诱导表达山中因子(以Oct4为指标,绿色)2~4天能够显著减轻核膜异常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