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2017年10月20日,“流动的空间:第二届跨界民族与周边国家关系论坛暨2017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年会”在复旦大学卿云宾馆召开。本次会议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图为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主持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代表中心主任黄旦教授致辞。陆晔教授表示:“今天这个场合我们看起来像是个闯入者。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首先当然我中心与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是多年老朋友,人类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当然我个人也对纪录片有强烈兴趣,在坐的大多数人虽然都不认识,但至少有一位,孙增田老师,我看过他几乎全部纪录片作品,也在课堂上给学生分享过。
我首先介绍一下,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教育部签约高校智库联盟的成员,近几年我们主要的研究重点放在全球化、新技术带来的人类社会交往形态和生活方式重大变化,回应中国和世界在新技术时代的现实问题。我们希望能立足中国经验,重构传播及其研究范式,提升传播学的学术影响力。
这个会议,我们作为闯入者,闯入的契机就是今天会议的主题:流动的空间。这里的流动,我理解是移动性(mobility)。新技术的崛起不仅带来人与社会空间关系的重新构造,也带来重新思考人类文明形态的全新视角。在上海刚刚结束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主题是通过100件文物展示人类文明的历史。这个展览每在一地展出,会由在地博物馆选择第101件展品作为人类文明的新的标示。在北京展出时,国家博物馆选择的是中国加入WTO时会场的小锤子,在上海,上海博物馆选择了二维码。这是移动互联网全面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时间节奏和空间实践、代表新的人类文明的一个表征。在这个正在发生的新文明中,影像是其中重要的元素,是方法,是界面,是生活形态,是新的社会资源。刚刚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会长方勇老师致辞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这其中离不开传播。今年夏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庞涛老师在我们暑期学校的授课中提到,影视人类学和传播学的交集,都是面对社会事实,面向实践和人类行为,也采用共同的影像手段,在我看来,除此之外,我们这两个学科都面临中介化社会、网络连接的社会带来的新的理论挑战。
社会科学的实践转向强调以人的理性为主体,开展具身的、以物质为中介的人类活动,而传播,是社会得以存在、共同体得以建构的基础。我们作为闯入者,主动寻求跨学科的对话,期待以本次学术会议为开端,在今后能进行更深入的有价值的跨学科对话与交流。
最后预祝会议成功,希望各位代表,老师同学,能在这个流动的空间里尽情享受学术思想的碰撞,和金桂飘香的复旦校园。谢谢大家。”
图为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致辞。
中心学术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黄显参会并作论文报告《从游客凝视到社区参与:摄影实践与汕头老市区》。论文基于对广东省汕头市本地摄影者的参与式观察和访谈,试图描绘摄影技术与摄影者在历史街区中的实践之间的动态变化,展现摄影者与历史街区之间的关系流转,以此探讨摄影技术、身体实践与地方感知之间的互动关联。
图为中心学术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黄显作论文报告。
图为清华大学张小军教授、浙江大学阮云星教授作论文点评。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