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些关于医生集团的讲演和看了一些有关价值变现的文章,还是很有收获的,学习了很多,现在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1.
医生集团顾名思义就是由多个医生组成的联盟或机构,是医生执业的一种形式,即团体执业。
2.
医生集团的执业方式要求参与到集团中的医生彼此共享收入、共同承担损失、共同分享设施设备,一般是独立法人机构,按照股份制形式运作。
3.
目前大多数在医院中执业的医生行医方式是软件(医疗服务)
+
硬件(医疗设施设备)的闭环体系,而医生集团则仅仅是提供医疗服务的服务输出组织。
4.
有朋友金小黑简要归纳了一个关于医生价值变现的公式:
一个医生总的劳动力交易变现量
=
劳动力价格
x
劳动力交易总量
=
劳动力价格
x
(目标市场
/
竞业医生数量)
x
劳动产能
x
交易意愿
x
交易规则
。
5.
在上述这个公式中,劳动产能有章可循,熟练工必然产能高,新手必然产能低下,并且单个医生的劳动产能有一个受限于自身健康状况的天花板。
6.
劳动力价格在体制内受到医院、国家政策调控,体制外则取决于买(患者或支付方)卖(医生)双方的协价。
7.
交易意愿本质上是患者愿意选择该医生或该项服务的意愿,患者的购买意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医生的名气、医疗服务的市场普遍性、服务的不可替代性等等。
8.
鉴于目前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提供中占有绝对强势的话语权,并且举全院机制为广阔目标市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解决方案,所以体制外的医生集团要生存发展就需要重新定位、定义医疗服务市场。
9.
原来的莆田系是通过切入病与非病的交界地带,如宫颈糜烂,并且这些地带一来是公立医院主动放弃的,二来也是受到医学伦理和道德挑战的。
10.
从现有的如张强医生集团这样的体制外医生集团来看,他们切入的则是公立医院不愿做、不屑做的小领域,如静脉曲张,以区别于公立医院的人性化、快捷便利的医疗服务提供。
11.
面对整个目标市场,教育永远是基础且必须的工作,要让患者或支付方了解到自身可以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并将这种认知推向极致,这就是
“
V
”。
12.
体制外医生集团由于医生完全脱离体制,因此服务理念会比公立体制内的医生更为先进和完善。
13.
很多体制内的医生认为只有目前这种大一统式的公立医院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可是技术本身就和病毒一样,具有天然播散性和嗜血性,而技术的受体恰恰是病人,因此谁掌握了病人,或者说谁掌握了病人的认知,那就掌握了技术的先进性。
好了,就用
“十三”这样一个敏感特殊的数字结束本次学习心得吧,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我尚在消化中,期待以后有机会与大家再次分享吧。
苹果用户打赏专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