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
公示称,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关于开展2019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9〕32号)、《关于开展2019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9〕33号)和《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4号)的有关要求,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申报推荐,教育部组织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拟认定
3560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名单见附件),其中
线上一流课程717门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327门
,
线下一流课程1464门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68门
,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84门
。公示期为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
2019年10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目标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
认定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示范引领性和推广性,在高校培育建设基础上,从2019年到2021年,完成4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500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00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工作。
认定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参照本实施意见要求,具体组织实施本地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推荐国家级一流课程,注重解决本地区高校长期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并报教育部备案。
首批,教育部公示了356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按第一建设单位统计,
清华大学
总计57门课程被拟认定为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为所有高校中最多;
北京大学
紧随其后,
拟认定
48门;
山东大学
、
四川大学
、
浙江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被
拟认定
课程数都也超过40门。
被
拟
认定为
国家级一流本科
课程数
超过3
0
门的高校有
华中科技大学
、
中南大学
、
天津大学
、
武汉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吉林大学
、
复旦大学
、
东南大学
、
同济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如需下载“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示名单
”,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软科
”,对话框内输入“
一流本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