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兔爰》的创作背景及主旨
《
兔爰
》
和
《
有狐
》
的命名,有些相似,
开头一句
“
有兔爰爰
”“
有狐绥绥
”
也非常接近。
诗歌的背景也有共同点:遭遇灾凶,战乱,苛政
。
不同的是,“兔爰”是兔子一动一动的样子,不是兔子奔跑起来的样子,看起来非常的自由灵动。兔子小而乖巧,诗中喻指小人看似乖巧,实则狡猾、奸诈。
“有狐绥绥”
,则是狐狸,缓慢一步一步,行走在原野,突显其孤独、迷茫、无精打采的样子。是遭遇战乱、灾荒之后,一位鳏夫的状态与神情。
《毛诗序》:
《兔爰》,闵周也。桓王失信,诸侯背叛,构怨连祸,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
闵周依然是
“王风”的大主题。
周桓王
失信于天下,因此遭到了诸侯的背叛。周桓王到处和其他诸侯结怨,不断招致灾祸,以至于在
繻葛之战
中,大败于郑国,周桓王中箭受伤,有德的君子悔恨生在这个时代。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说:
作此诗者,大抵军士,若桓王好战,他国名为合从,实无肯为王出力者,故以兔比他国之卒,以雉自比欤?
繻葛之战中,在周桓王率领的
中军
里,一位周王室的将领在战败之后,身负重伤,躺在床上养伤之时,想起了此次战败的原因,气愤又哀伤。接着,又回忆起这几十年王室的前后变化,深感王道衰微,颓势不可遏,无力回天,不禁悲从中来,宁愿就这样睡去不醒来。
我们在《君子于役》中讲了,
周平王
末年,周郑交恶,周王室被
郑庄公
多次抢收庄稼,最后无奈之下,只好交换质子,以取得彼此的信任。
太子狐
被派到了郑国,也是这一年,周平王驾崩,
郑庄公
和
周公黑肩
,从郑国将太子狐迎回了王室,登基为王。可惜太子狐,在郑国殚精竭虑,身体早就垮了,加之舟车劳顿,丧父之悲,回来没几天就死了。最后由周平王的孙子
姬林
继位,是为周桓王。
周郑关系持续恶化,一方面郑庄公继续以卿士的身份在周王室把持朝政,独断专权;一方面周桓王不甘心于此,扶持自己的本家
虢公忌父
以分权。
虽然表面上周桓王不待见郑庄公,多次不礼遇,郑庄公因此怀恨在心。但整体的交锋中,周王室一直处于劣势,周桓王还将温地赐予郑国,以安抚郑国。
周桓王十三年,两国关系恶化到了极点,周桓王彻底夺去了郑庄公卿士的权力,郑庄公便不再前来朝觐。
同年秋天,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周桓王率领中军;
虢公林父
率领
右军
,蔡军、卫军隶属于右军;周公黑肩率领
左军
,陈军隶属于左军。
那么“兔子”是谁呢?即蔡国、卫国、陈国等,这些表面上追随周天子的小国。
小而乖巧的兔子,即是这些看似乖巧听话的小国,实则狡猾、敷衍,不肯为周王室出力,一到战场,有点风吹草动,他们第一个跑。
正因为郑国看穿了这一点,才取得了胜利。郑国率先进攻隶属左军的陈国,陈国闻风而逃,蔡国、卫国,见势如此,也争先逃跑。
因为左、右军的奔逃,周军陷入混乱之中,郑军从左右两边合拢来进攻,周军大败,这便是郑军的鱼丽之阵。郑国的
祝聃
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身负重伤。
周天子毕竟是“天下共主”,郑庄公不想欺人太甚,于是鸣金收兵,周桓王便逃走了。战后当天夜间,郑庄公还派遣
祭仲
前去慰问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
由于兔子的逃跑,致使耿介的忠臣(雉),陷入罗网,遭受大败,身负重伤。这便是《兔爰》诞生的背景。
二、《兔爰》的诗歌解读
兔爰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
雉,即野鸡,性情耿介。以前在农村设网捕野鸡,村人都说野鸡比较傻,前面有网也不知道躲,人在后面撵,它就往上撞。诗以雉,比喻耿直的君子。
离:同“罹”,陷,遭到。
罗,指罗网;
罦fú、
罿chōng,
指不同类型
捕鸟兽的网,也叫覆车网。
这首诗的结构是总分的形式,第一段可以看作是总说。
尚无为,无为即无事,没有繁重的徭役。无造,没有杂役;无庸,没有劳役。
百罹,为总说各种忧患,战乱,灾荒;百忧,百凶,为具体分说。
吪,动也。怎样不动呢?不看、不听,即无觉、无聪。
我生之初,即这位将军,年少、懵懂时期;我生之后,即周桓王十三年,在繻葛之战中,败于郑国,以及近些年来周王室的各种变化。
无法得知这位将军此时多大了。根据诗中的描述,结合当时的历史,我生之初,应为周平王的执政中期,社会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一点,没有这么多的劳役、兵役,诸侯国还都听命于周王室。
“我生之初”与“我生之后”的主要分界点,应是繻葛之战。
姚际恒《诗经通论》:
繻葛之战以前,周室尚无事;自是而桓、文迭兴,霸升王降,天下大乱矣。诗人以“我生初、后”
为言,此诗史也。
如果我们避开具体的历史事件去看待这首诗,也可以认为兔子是看似乖巧却圆滑奸诈的小人,他们逍遥自在;而一些耿介的直臣君子,如雉一样,无故遭难,喻示了周王室政治生态的黑暗。
也可以把兔和雉,看作是今昔对比。我生之初,像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兔子;我生之后,像个耿直的野鸡,深陷罗网之中。
诗人通过社会的今昔对比,反应了当下种种的苦难:行役时间越来越来长,赋税征收越来越重,兵役年龄限制越来越低,战争频发、战乱不断,天灾并人祸,苛政猛于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得不到休养生息。
诗人面对这样的局面,深感无奈,无力回天,也许他借酒浇愁,但愿长醉不复醒。
诗人出现了逃避、不愿面对的心态。这是因为,诗人也是那耿直的雉,说不定此刻正身陷囹圄,他倒是想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可他也,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三、历史总在循环,情感可以共通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首句
“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便是引用了《兔爰》。
蔡文姬是东汉大儒蔡邕之女,东汉末年关中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
已然丧父、失去依靠的蔡文姬,在跟
随
难民到处流亡途中,被匈奴兵掳走献给了左贤王。蔡文姬在塞外度过了
十二个春秋,生了两个儿女。虽然左贤王很宠爱蔡文姬,但她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归汉”。
建安中,随着
曹操
军事力量
的不断强大,
吕布
、
袁绍
等割据势力被逐步削平,中国北方遂趋于统一。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
敬仰
与怀念,
“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再嫁给陈留人
董祀
。
这首《胡笳十八拍》,相传是蔡文姬在重返中原故土的途中,百感交集,借用胡地的胡笳音调创作的琴歌作品。其词通俗流畅,结合了唐传奇的故事结构,应为唐人所撰写,托名蔡文姬。
但不管怎样,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的引用,正是对东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