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分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每一个唱响“凡人歌”的平凡你我,都是生活赛道上不平凡的冠军。
广州日报近期发起了“我们是冠军!”全民征集活动,邀请广大市民网友记录拍摄身边来自一线、坚守基层、服务城市、饱含故事的温暖凡人,并通过广州日报全媒体平台推荐他们成为“城市冠军人物”。经征集推选,即日起广州日报推出“城市冠军人物”报道,通过书写一个个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在日常生活中向善崇德、在为城市为市民服务的过程中默默奉献的凡人故事,致敬“城市微光”,唱响温暖“凡人歌”,发出奋斗者“我们是冠军”的骄傲心声。活动由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新闻广电宣传部指导。
永庆坊,广州的“顶流”景区之一。
刚刚过去的2025年春节假期(1月28日至2月4日),永庆坊接待游客109.85万人次。
高人气贯穿全年,2024年,永庆坊到访人次多达2000万,春节、中秋、国庆节假日日均客流超13万人次。
每逢节假日,超大人流的涌入让永庆坊的环卫、导赏、安保等服务工作承受巨大压力。环卫工、博物馆讲解员、社区民警、交通疏导员、物业工作者等坚守在岗位,只为让市民游客有更平安、更整洁、更愉悦的游览体验。逛永庆坊时,也许你很少注意到他们,也不曾了解他们的故事,但正是这一群平凡岗位上的小人物,为永庆坊的大流量默默贡献着点滴力量。
1月30日(大年初二)下午2时许,广州永庆坊人海如潮。一双穿着绿色旧军鞋的脚显得有些着急,只要人潮稍微松动,就迅速移动。随后,一个小垃圾铲、一把小扫把落地,一个弯腰,垃圾入铲,眼疾手快。
很少有人留意这双平凡的脚。这是广州荔湾区多宝街道环卫站环卫工人宋和平的脚,每天要在永庆坊走上两三
万步,只为一个目标:
永庆坊是广州的会客厅,路面不能有垃圾。
宋和平
春节假期,永庆坊迎来游客109.85万人次。人流的涌入给环卫工人们带来不小的压力。今年,54岁的宋和平没有回四川内江老家。去年宋和平回了老家,今年换同事回家。
年初二,宋和平像往常一样负责粤剧艺术博物馆门前约100米的道路保洁。他一手拿着小扫把,一手拿着垃圾铲,见缝插针地扫走地上的垃圾,“在我负责的范围内,绝对见不到过夜的烟头。”
粤剧艺术博物馆内,也比平常更喧闹、拥挤。在基本陈列展厅,28岁的讲解员邓志安一次又一次地提高音量,有条不紊地开始他的讲解。
来到粤剧红船文化区域,邓志安停下来,向游客讲解“文戏演员住天艇、武戏演员住地艇”的知识;介绍粤剧名伶区域时,他甚至提气唱起了粤剧,引得游客拍掌赞叹。
邓志安
邓志安的同龄人、永庆坊社区民警谢伟东则正忙着巡逻。每逢节假日,荔湾区都会启动永庆坊现场联勤指挥部,实时调动现场安保警力,以确保群众安全。当客流达到1.2万人次,实施客流四级管控措施,需简单疏导人流量,到达1.5万人次时管控升级,到1.8万人次,则再升级。
谢伟东
大年初二下午4时许,挂在谢伟东肩上的对讲机传来一条预警信息——永庆坊景区实时人流量达到了1.2万人次。正在巡逻的他闻声赶回指挥部,响应四级管控。
途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个男孩站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外广场上眼神迷茫、不知所措,谢伟东赶紧跑上前,一问才得知,男孩和他的父母走失了。他一边安抚着,一边询问男孩父母的信息,并带着男孩四处寻找,十余分钟,就和前来寻人的孩子爸爸相遇了。随后,谢伟东继续脚步匆匆往回赶。
这个假期,宋和平、邓志安和谢伟东各自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76万平方米的景区。
在值岗的间隙,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年味。
年廿八下班后,宋和平特意提前做了椒麻鸡、椒麻鸭两道川菜,年廿九下班下得晚,他拿出前一天做好的菜,热一下,当作年夜饭;
在新年前夕,邓志安和同事们一起录制了拜年视频,他穿着汉服用粤语、粤剧在镜头前给广大市民游客拜年;
除夕当天,谢伟东抓紧干完当天的工作,晚上快8点时,他赶到家中,和家人一起吃上了一顿年夜饭。
54岁的宋和平来自四川,操着一口浓郁乡音,但在广州待了30余年、做了20余年环卫工作,他自认是半个广州人。在永庆坊做环卫工作,宋和平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年365天都要保持洁净。他说:“中外游客来广州,多数都会去永庆坊,这里可以说是广州的门面,我要维护好广州的形象。”
宋和平
邓志安则是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仔。让人很难想到的是,如今在博物馆当讲解员的他,两年半前,还是写字楼里的白领。受粤剧资深“票友”奶奶的影响,邓志安从小对粤剧耳濡目染。后来,奶奶生病卧床,8岁的他为了让奶奶不用去剧场就能听戏,开始自学粤剧。从此,粤剧成为邓志安一直没有放下的爱好,与成年后的另一个爱好——历史,拼成了朋友眼中那个“爱唱粤剧、爱逛博物馆”的他。
邓志安大学学的是金融,第一份工作自然从事的也是金融业,枯燥忙碌的工作让邓志安有些厌倦,心中升腾起一个文博梦。两年多前,朋友发来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招聘启事,成为那根点燃梦想的引线,有着粤剧特长的邓志安成功转行博物馆讲解员。今年春节假期,粤剧艺术博物馆迎来参观人次高峰,邓志安早已习惯节假日的忙碌:“如果我们也休息,大家就不能来博物馆感受粤剧文化了。”
邓志安
每逢节假日不能休息的还有社区民警谢伟东。他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区的治安。但永庆坊是个特别的社区,这里是西关老居民区,也是商业区、旅游区,片区内有约1800名常住居民、约200户商户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只有真正居住在这里才知道,有很多诉求需要被看到、不少问题需要被解决。”为方便工作,谢伟东在永庆坊租了房子,成为街坊们的邻居。永庆坊商业气息浓厚,噪音扰民问题不可避免;旧城改造施工可能会带来房屋震动、开裂等纠纷及安全隐患;节假日里,丢孩子、丢东西等类似警情多达几十甚至上百次。
遇到这些情况,工作、生活都在永庆坊的谢伟东更能设身处地想到,群众在求助的时候是多么紧迫,是“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也让他有动力为之奔忙。
随着假期结束,他们仨的忙碌有所缓解。
不过,承压是常态。
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州永庆坊客流超2000万人次,春节、中秋、国庆节假日日均客流超13万人次。
“快的时候,一个果皮箱15分钟就满了。我压实几次后满了,收运车会来收走。有时满得太快,车都跑不过来,我就用垃圾袋收。一天收走的果皮箱排在路边,少则五六十米长,多则七八十米长。”宋和平这样形容永庆坊的人气。
“人流量大的节假日压力会更大,为了保障游客的体验感,我们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做准备。工作两年半,我讲解了433场,接待游客17218人次。”邓志安翻看了自己的讲解记录。
“一年到头,求助类警情特别多,有700到800多单,还有巡逻时的群众求助不计其数。在景区内巡逻能日行超过3万步,同事有时还会开玩笑说我是在拼步数。”谢伟东说。
宋和平、邓志安、谢伟东从各自的视角感受着“顶流”景点的压力与责任。
每日清晨5时,在永庆坊还未迎来喧嚣之时,宋和平会对保洁的路段做一次大扫,大扫用的是大扫把,新买回来的扫把枝条被他用手往两边拨开,看起来像一把伞。接下来是小扫,宋和平只用一面扫,如果两面都用,两面都弄脏,扫把头卷起来,就不好用了。
平日里,宋和平最怕一样东西——落叶。“再过一阵子,广州的三月份该落叶了,小叶榕、大叶榕落满一地的叶子,细细碎碎的,要是碰上下雨天,清扫是难上加难。”如果细碎的叶子被雨水冲到路边的缝隙里,宋和平就会拿出“看门法宝”——一根烧烤串肉用的U形铁叉,斜着撬缝隙,将细碎的叶子撬出来,再清扫干净。他说,希望游客也能爱护环境,一起努力把永庆坊维护得更加整洁美丽。
当了两年半讲解员的邓志安,慢慢摸索出因人而异的讲解方式。遇到粤剧“发烧友”,他会在讲解粤剧名伶时,挑选一两位的代表作唱上几句,讲解搭配唱腔更生动;遇到对粤剧相对陌生的青少年时,他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通过问答来提升对方的兴趣;面对外省游客,他会将粤剧和对方的家乡戏曲联系起来,比如越剧、黄梅戏等;面对对中国文化、粤剧文化兴趣浓厚的外国友人,他则会做一些深入讲解,还会提及粤剧中融合中西文化的部分,如粤剧有时会使用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伴奏……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回接待外宾,当对方在讲解粤剧唱腔的区域参观时,我提醒他可以佩戴耳机听粤剧腔调。对方戴上耳机,不一会儿身体自在地舞动起来。艺术是无国界的,哪怕对方听不懂粤语、粤剧,但他仍然能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粤剧的美妙。我也从中深深感受到做一名文化传播者,推广粤剧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邓志安认为,如果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做任何工作都会厌倦,但若能在工作中找到成长和价值,就会累并快乐着。
被遴选为社区民警之前,谢伟东是一名特警。相比追凶破案的警察、处置突发的特警,谢伟东形容自己现在的工作更像是“居委会大妈”,要调解家长里短的纠纷、回应群众的急切求助。三年前,他调岗来到永庆坊当社区民警时,师姐叮嘱他“做社区工作,嘴巴要甜”。现在,谢伟东走在路上,习惯热情地和街坊打招呼,喊一声“叔”“姨”,拍一拍肩膀,他还会在聊天中告诉他们最近的受骗案例,让街坊边听故事边学防诈方法。
谢伟东分享道:“你知道吗?从年初一晚下班到年初二早上班前,我都在回复街坊通过微信发给我的新年祝福,他们会写祝福谢警官……让我挺触动的。”
谢伟东
当下,永庆坊正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及活化利用的新路径,打造“文、商、旅、创、居”融合的老城市新活力示范街区。
而无数平凡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积累点滴经验、收获职业价值,成为服务永庆坊“大流量”、推动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平凡英雄。
2025年春节假期(1月28日至2月4日),永庆坊接待游客109.85万人次。高人气贯穿全年,2024年,永庆坊到访人次多达2000万,春节、中秋、国庆节假日日均客流超13万人次。
永庆坊是广州的会客厅,路面不能有垃圾。在我负责的范围内,绝对见不到过夜的烟头。
——多宝街道环卫站环卫工宋和平
为了保障游客的体验感,我们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做准备。工作两年半,我讲解了433场,接待游客17218人次。
——粤剧艺术博物馆讲解员邓志安
一年到头,求助类警情特别多,有700到800多单,还有巡逻时的群众求助不计其数。在景区内巡逻能日行超过3万步,同事有时还会开玩笑说我是在拼步数。
——永庆坊社区民警谢伟东
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