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人说
投资人说聚焦新经济、新科技、新消费,专注投资人和创业者的深度报道。我们尊重每一个有深度的创投认知,挖掘每一个有价值的商业变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4.7-4.14梦幻启程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超硬核!机械表高精度建模,全网最直观,最详尽 ...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中国“最美烂尾楼”耗资上百亿,如今68元一晚 ...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搞笑又扎心 ... ·  3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洁癖姐妹建议人手一个,精致出行收纳超好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人说

资本论 | 募资难,GP不得信任,LP亲下场?

投资人说  · 公众号  ·  · 2022-04-29 20:20

正文


产业LP化呈现上升势头,一是大量中小型VC正在向产业资本转型,二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愿意接受来自产业资本的投资。



来源 | 青年投资家俱乐部
作者 | 吕俊霖
编辑 | 小 鲤
出品 | 投资人 说(touzirenshuo)


关注「投资人说」公众号

后台回复“ 股权

获取《2021中国股权市场投资概况》



2022疫情之春,迎来寒冷的募投管退。

2022尽管才过去不到四个月,投资环境却经历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众多“黑天鹅”纷至降临 ——境内有着多地疫情大规模爆发、中概股多次惨遭血洗;

境外更有着俄乌冲突、美国缩表、加息多重事件。

在这样的叠加影响下, 不仅是美元LP大撤退,我国境内的众多LP对于GP的募资需求也开始驻足观望。

01

艰难的募投管退

从募资端来看,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


2022年第一季度VC/PE市场共计1374支基金完成新一轮募集,同比下降0.6%;披露募集金额为4092.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


资料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其中, 在最糟糕的1、2月份,募资难度更是上了一个层次。

在2022年1月份中,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集基金数量共372支,同比下降31.6%;

披露金额的募集资金也只有1050.59亿人民币,同比下降41.1%。

到了最糟糕的2月,仅有188支基金完成了新一轮募集,同比下降42.7%;

披露金额基金募集了537.84亿人民币,达到新低,同比下降49.1%。

3月好转主要来自于险资LP的出资比重持续增加,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投资笔数上都有明显上升。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 3月包括太平洋、长城、泰康、国华人寿等在内的知名险资LP,共出资12笔,出资规模超百亿。

当然, 这已经是缓慢好转一定程度的结果了 ,如果没有3月的好转,一季度募资最终达成的数量下降将不止0.6%,募资金额也下降达3.2%。

而美元LP则是对亚洲最大经济体中国日益增长的政治和市场风险越来越疑虑,这对于中国私募股权募资市场来讲是雪上加霜。

许多美国养老基金已经实质上停止对中国新兴基金配置。

从投资端来看,整体创投趋势也在下降。

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进入2022年后,在前两个月一度呈现大幅下滑趋势。

1月份投资市场共发生880起投资案例,环比下降25.7%,共涉及投资金额3973.28亿人民币,环比下降30.8%。

紧接着2月份投资数量相对1月份继续下降25.0%至660笔,而涉及投资金额则对应下降43.2%至2256.63亿元。

经历连续两个月投资寒潮后,在3月募资难缓和的情况下,投资情形也相应好转。

3月共发生944笔投资行为,涉及金额达2789.31亿元。

然而,进入4月后,截至目前23日为止,投资数量环比再次大幅下跌44.5%,共计524笔,交易金额则达到2379.68亿元。

资料来源:IT桔子、青投智库整理

资料来源:IT桔子、青投智库整理

如果对比同期数据来看,基本上2022年到目前为止的前4个月投资数据都低于去年同期。

从投资数量上看,每个月投资数量都低于2021年前4个月对应数据。

其中同比降低最多的就是4月(36.79%)和2月份(24.91%)。

从投资金额上看,2022年1月与2021年1月同比差距不大;

2月则同比下降4.58%,3月同比下降19.35%;

下降最多则为4月达36.79%。


资料来源:IT桔子、青投智库整理

从退出角度来看,今年情势也不容乐观。

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通过IPO和企业债发行进行的融资规模降至2.3万亿美元,创下6年新低。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数量仅98家,同比分别下降32.4%;

对应首发融资额合计则约1857.36亿人民币,同比下降9.2%。

对于中企境外IPO来说,整体表现也处于历史最低谷。

这主要是受到美国政策影响。甚至多家已上市中企面临强制退市的窘境。

就在4月2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知乎、理想汽车、贝壳等17家中概股公司列入“预摘牌”名单,这是今年3月以来第5批被纳入该名单的中概股公司。

结合A股大盘的前几天破发,已上市的企业在今年表现惨淡。

“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从上市首日的340亿港元市值蒸发近250亿港元,跌落至84亿港元左右,还不及其在一级市场B轮融资时的12亿美元估值。

基本上A+轮之后进去的投资方都遭遇了亏损。

这也是中国VC长久以来囿于退出问题的代表之一,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一起教育、新氧、水滴等等,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根据贝恩咨询数据表示, 甚至只有35%的中国投资经理对中国的回报前景充满信心。

退出上,除了IPO以后二级市场变幻莫测,容易受到政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以外,LP、创始人、GP之间的分歧往往也会造成退出的难度增加。

例如:当LP希望你早点退出时,如果GP真的退太早,后续发现回报率不够高,LP下次就不再投这个GP;

而万一GP退晚了,全军覆没,成为一笔失败的投资,那么LP说不定也不会再投你。

这就是一个双难的选择,这中间就需要LP、GP之间有着大量的沟通,才能确保以后的合作。

但这样又有个不好的影响就是,一是会不会伤感情;

二是有可能因为沟通的时间问题造成最佳退出时机的延误。因此,推出难成为了GP和LP们的痛点。

因此,从整体“募投管退”来看,今年的投资情势更加艰难,LP们对于让人挑花眼的GP募资材料变得更加谨慎;

同时,LP们因为退出的回报难以达到预期,因而 LP们开始质疑起GP们的投资管理能力。

在他们的想象中,本应该是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但最后的结果却并不美好。

那么“为何我们不自己组建团队来做呢?”成为了很多LP们心中的想法。

GP们本身就面临着募资难的问题,当LP变得谨慎,GP们对于稀缺的资金“活水”的竞争就更加激烈 ,整个行业内部环境变得惨烈起来。

降薪、裁员、岗位减少、奖金削减、分点取消、业绩压力等等,使得GP们“内卷”起来。

而为了谋出路, 当LP们开始下场自建团队,有着经验的GP们开始离职,纷纷投递。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大环境影响前几年的投后管理和退出表现,GP难以获得LP的资金,也就减少投资,内部竞争加大,人才流失到LP自建的团队。

如果LP自建团队的一级市场直投表现哪怕仅仅是还不错,从成本和管理的角度,LP都会进一步信赖自己的组织。

对于GP的投资将会更加谨慎。

长此以往,GP们将面临更加尴尬的境界。

甚至本身在内卷的情况下, 为了解决自身经济压力,很多投资经理纷纷下场做起了原本FA(财务顾问)的生意

这样的后果又反馈到LP,LP更加会选择自己去做直投。

这样就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02

LP们纷纷自建团队
产业LP化逐渐加速

综上来看,自建团队似乎是LP们不得已的更优选择。

一来,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自组团队,吸纳现有市场上的优秀PEVC投资人, 在直投上具有丰富的经验让人放心;

同时可以省去与GP对接、沟通、协商条件的时间成本, 并节约了GP的管理金钱成本。 避免耽误退出时机的情况出现。

二来, 对于投资的项目,LP们会更加明确地表达意见。

之前就有GP表达过,尽管他成功获得了LP的投资,但是先决条件很苛刻,一亿的资金,有一半都是被LP要求投到指定项目上,这样对于LP与GP之间的关系会损害极大。

但LP直投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来则是说,过去几年PEVC的投资表现不佳, 极大影响到了LP们对于他们的信心。

过去很多GP们的心态还没有及时转变,跟上时代的潮流,因此,LP们决定自己走向有更多“诱人的好故事”的领域。

对于最后的第三点,在业内很有知名度的一位VC前辈曾说过:

早些年PEVC门槛不够,谁都来创投轧一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