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毁掉孩子这件事上,父母有绝对的语言天赋。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发现:
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几米说: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因为表面的伤痕是可以看得见的,而内心的伤害是无形的。
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不是游戏,不是贪玩,而是父母的“语言暴力”。【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语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伤痛
福柯曾在《疯癫与文明》中说过:
在种种社会规条约束下,大部分人都已经舍弃身体的暴力,从而选择一种更文明的暴力——语言暴力,用这种方式继续侵害他人。
与身体上的暴力相比较,语言的暴力带来的伤害更加巨大!
有专家研究指出,在中国68%的家长曾经在语言上伤害过孩子。
而语言暴力,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伤痛。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
第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张30分的考试卷,整个人看上去比较胆小,神情紧张,身上刻着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第二个孩子是刚刚跟小伙伴们完成一场不错的足球比赛,身上的泥渍还在,因此惹怒了父母: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第三个孩子手里捧着打碎的花瓶,无助的望着你,眼神空洞,像是随时等待父母的责骂。
他的身上刻着的话是: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
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海报上的这些话,不仅仅是刻在孩子身上,更深深的刻在孩子的心里。
被语言暴力伤害过的孩子,出现过激行为的概率也是非常大的。
近期网上流传这样一个视频:
在国外的一个超市里,儿子正在打游戏,父亲很生气儿子不务正业。
随即对儿子说:
“有种你就别活了”,并且拿了一把上膛的手枪放在柜台上。
父亲万万没想到,儿子会在他转身的那一瞬间,对准自己的脑袋扣下了扳机,选择了自杀。
没有人知道年轻人生前经历了什么,可能是无数次遭到父亲的鄙夷,可能是对自己的绝望,恰好就在那个节点上,父亲一句“有种你就别活了”突破了心里所有的防线,正好旁边有最致命的武器。
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结束了......
冷漠的语言,就是一种暴力,一种杀人于无形的武器,没有鲜血、没有痕迹,但是足够可以摧毁一个人。
(二)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孩子心中的神,孩子对父母说的任何话都信以为真。
正如一位教授在《中毒的父母》这本书中说的
: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一些恶毒的话,长大后出现犯罪的概率是很大的。
第57届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是一个证明。
谢勇导演对沈阳市少管所的6名犯罪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都在小时候遭受了来自父母猛烈的语言暴力攻击!
“丢人”、“猪脑子”、“废物”、“你怎么不去死”......
这一个个扎人的字眼,将这些孩子上推入无尽的黑暗中,最终酿成大错。
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每个父母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完美小孩,我们试图照着这个标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个样子生活成长。
殊不知,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他们会有不完美,更不可能完全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
“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
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们纯真的心灵。
不要要求孩子必须完美,这是不理智也是不可能的。
你必须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爱迪生在8岁的时候,就被学校赶了出来,因为老师觉得爱迪生是“低能儿”。
而母亲并不这样觉得,对爱迪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