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ein
来源 | 做書 (ID:zuoshu2013)
金庸
的武侠小说里
很少讲吃火锅
的事情。即便偶尔提到,也不会刻意渲染江湖豪客围着火锅切磋武功,或者掀了桌子亮兵器的场面。
揣测其中
主要的原因
,一是锅里的汤水烫人,掀翻了不大安全;二是火锅这种吃法,原本就包含了来交朋友和联络感情的意思,围着火锅打架就变成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了。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和赵敏的
感情关系,是从两个地方开始的。
一个地方是绿柳庄的地牢,另一个就是大都的火锅店。
那次火锅宴发生在明教八月十五蝴蝶谷聚会之后的一段时间,大约寒露节气前后,北方天气转冷的时候,正是进补的时候。赵敏主动约张无忌吃饭,地点选在张的客栈附近。小说里那间火锅店的环境并不好,张无忌在心里给它的定位是“能吃涮羊肉的污秽小酒家”。
赵敏点菜很简单,“叫店小二拿一只火锅,切三斤生羊肉,打两斤白酒”。
饭菜如此简单,反衬出吃饭喝酒的主旨是为了交流思想。但
晚上吃火锅这种约会形式,本身也有烘托气氛的价值。
小说写道:“张无忌拿起酒杯,火锅的炭火光下见杯边留着淡淡的胭脂唇印,鼻中闻到一阵清幽的香气,也不知这香气是从杯上的唇印而来,还是从她身上而来,不禁心中一荡,便把酒喝了。”这相当于两个人在同一个酒杯里喝酒,气氛很暧昧。
▲
邓超版《倚天屠龙记》里有唇印的酒杯
接着,赵敏把身世和家庭背景和盘托出,向张无忌交底。原本分属敌对双方的两个人,就开始交流感情,
化干戈为火锅。
男女交流感情的时候,往往要设置情境问答。比如,“如果我们在一起,那……怎么怎么办”,诸如此类。赵敏也不例外:
赵敏抚弄酒杯,半晌不语,提起酒壶又斟了两杯酒,缓缓说道:“张公子,我问你一句话,请你从实告我。要是我将你那位周姑娘杀了,你待怎样?”
赤裸裸的情境假设。赵敏要看看极端情境下,张无忌对自己是什么态度。而且,她还“抚弄酒杯,半晌不语”。这说明,这位心思缜密的郡主一旦遇到感情关系,内心戏同样丰富。
那时候的张无忌爱情经历不多,情感小白的本质就在这一轮对话里显露出来。他先是一惊,然后问:“周姑娘又没有得罪你,好端端的如何要杀她?”
听风就是雨,显出一股傻气。随后想向对方示好,话里话外却又犯起傻来。他感谢赵敏赠给黑玉断续膏的好处,却宁愿忽略一个事实:俞岱岩和殷梨亭的伤本来就是赵敏麾下武士造成的。
原来,
在火锅营造的良好氛围中
,张无忌的内心已对之前的人生道路进行过重新思考。他得到的结论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原话是:
“赵姑娘,我这几天心里只是想,倘若大家不杀人,和和气气、亲亲爱爱的都做朋友,岂不是好?”
看这意思,世界大同的希望,就寄托在张无忌的身上了。这是个天真幼稚版的世界大同。多年以后,金先生又在《鹿鼎记》里重复了这个意思。罗刹人华伯斯基说:“大家是亲爱的甜心,是好朋友。”摄政女王索菲亚也说:“大家做好朋友,亲亲嘴,抱抱”。这也是“和和气气,亲亲爱爱的都做朋友”的意思。
如果火锅简单直白的吃法一样,他的理想很也直白。
不过,面对这么幼稚的张无忌,赵敏却偏偏吃他这一套。临分别的时候,赵敏又做了一个假设。“张公子,倘若我时时邀你到这儿来喝酒,你来不来?”
注意,赵敏说的是“时时邀你到这儿来喝酒”,就是特指来涮羊肉的这个馆子,而且是经常来。
火锅店,是他们约会的首选。
小说接着写道,张无忌的手背碰到赵敏柔滑的手掌心,心中怦怦而动,定了定神,才道:“我在这儿不能多耽,过不几天,便要南下。”这一下,就连明教的军事情报都泄露了。这说明,
吃火锅的过程里,他已不知不觉把赵敏当成了自己人。
从小说的描写来看,他们的火锅肯定是北方风味。电视剧也是这么拍的。拿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来说,赵敏请客吃的是普通炭火锅,至于是不是铜锅,还真看不出来。
涮铜锅是北方火锅的一个习惯吃法。
锅里一般没有特殊的汤料,有时候会放一点羊尾巴油,或者只切一些葱姜调味。羊肉选后腿或者上脑,这两个位置的羊肉比较嫩,切成薄片,涮的时候容易熟。
如果只打算吃饱,涮什么都好,不用考虑涮食材的顺序。如果特意要吃的是味道,那需要先涮肉,后涮菜。这可以让汤里有了肉的鲜味,随后涮菜的时候会更香。
当然,今天也有直接往里添加高汤的。还有的食客喜欢在涮锅点菜的时候叫一盘卤鸡冻,涮一会肉,羊肉的鲜味尝得差不多了,就可放些卤鸡冻在锅里。于是,锅里的汤就变成了鸡汤,味道上多了一个变化。
万安寺救了六大门派高手以后,张无忌和赵敏又相约去了那家酒店。小说里只强调赵敏仍旧坐在上一次吃火锅的座位上等张无忌,而且贴心地放了两副碗筷和杯碟,至于两人是不是照旧吃了火锅,并没有提。但苏版电视剧更写实一些,火锅宴照常继续。
那么,
电视剧里的火锅食材都有哪些呢?
我们来看看
第一次火锅宴
。画面上,最左边的应该是粉丝,中间一份青菜,右边是一份鲜切肉,外加另一份青菜,显得比较简朴。这和原著描写的格调大概不差。
换个角度看,青菜里貌似有小白菜。而且,两人光顾谈话,锅里的青菜已经煮烂,切羊肉也已煮得太老。这充分表明他们吃饭的重点不是羊肉。
第二次火锅宴更简朴了
。下面这个镜头里,我们能看到一小碟青菜,两份蘸料、两个酒杯、一把酒壶,没看见羊肉。难不成他们拿着火锅蘸料下酒?
其实不然,这个镜头是张无忌眼中的餐桌,他的关注点是桌上有两副筷子,于是才问赵敏是不是约了别的朋友。话说回来,可能是光线的原因,里侧摆的那副筷子很像前些年小饭馆用的那种一次性木筷。
电视剧还为我们展现了别的角度,桌上还是有些食材的。
看看赵敏一副郁闷的样子,面前那份顺气的白萝卜,就是给她预备的。
小说后文,张无忌再次来到大都,
下意识又走进了那间火锅店
。小说直接点明了他的心理:
(他)越走越是静僻,蓦地抬头,竟到了那日与赵敏会饮的小酒店门外。他心中一惊:“怎地无意之间,又来到此处?我心中对赵姑娘竟是如此撇不开、放不下吗?”
小说同样没写赵敏吃火锅,而是又一次强调她在面前多放了一副碗筷,也在盼着张无忌再来。这本是一个老梗,但因为两人真情流露,加上周芷若的冷笑搅局,并没显出俗套,而且顺带写出两人感情的升华。
火锅涮肉,情话说得热闹,食材也涮得热气腾腾。
再来看看苏版电视剧里是怎样的。
首先,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那不是一间小酒馆,而是专门的火锅店。
其次,张无忌一改以往的被动,亲自给赵敏倒酒。这说明在
吃火锅的过程里
,他的情商和对爱情的态度,也在向
积极
的方面变化。
话说回来,苏版的火锅器具质量不高,卫生状况也一般。这是忠于原著的表现。与此相比,邓超版的火锅就高端和卫生一些,但观众反而不大认可。
这是不是拍出了一点会所的味道?
更意思的是,和张无忌赵敏吃火锅的同一时间,小说里另一件事也围绕火炉发生了。
范遥假扮苦头陀,要解救万安寺关押的六大门派高手。他想出的办法同样是吃饭。
那一餐的制作原理,与火锅相仿。
赵敏手下号称“神箭八雄”的高手里,孙三毁和李四摧两个人做了
瓦罐烧肉
。范遥就借吃饭的酒肉香味引出隔壁的鹤笔翁,再在酒里混入蒙汗药,让各人自觉得中了十香软筋散的毒,以此骗取鹿杖客手中的解药。那顿饭的排场虽然也不大,但真正写出了香味扑鼻的感觉:
范遥心念一动,走到厢房之前,伸手推开房门,肉香扑鼻冲到。只见李四摧蹲在地下,对着一个红泥火炉不住搧火,火炉上放着一只大瓦罐,炭火烧得正旺,肉香阵阵从瓦罐中喷出。孙三毁则在摆设碗筷,显然哥儿俩要大快朵颐。
瓦罐
的材料多是陶土,材质和今天的砂锅相仿。它用做烹调器皿有个好处,热传导性差,保温性极佳,可以用持续的高温把肉焖透。捞出肉放在盘子里,配上好酒好菜,这顿饭就能吃成拉锯战。喝的酒也是专门准备的:
苦头陀拔开葫芦上的木塞,倒了三碗酒。那酒色作金黄,稠稠的犹如稀蜜一般,一倒出来便清香扑鼻。孙李二人齐声喝采:“好酒!好酒!”
范遥和张、李二人,轮流把酒碗放在瓦罐上烫热。热气一迫,酒香更浓。嗜酒如命的鹤笔翁误以为范遥是同道中人,就欢欢喜喜喝起来吃起来了。
我们再来看看电视剧里是怎么设计的。
苏版饭局里的瓦罐直接用的是今天常见的砂锅,火炉和锅的造型让人想起
广东的“打边炉”
。桌上还放着另一个砂锅,里面应该盛满了七八分熟的肉,随时添到锅里加热下酒。
邓版就整得比较虚,火上架着一只铁锅,咕嘟咕嘟煮着肉,不注意还以为是在演水泊梁山上的事。
如果不是范遥把吃火锅变成了救人的招数,这顿饭本来是最和谐的一餐。但
火锅营造了热烈的用餐氛围,掩盖了范遥的图谋。
这顿“打边炉”聚餐的结果,当然是范遥取到解药,成功救出所有被捉的江湖人士,鹤笔翁和鹿杖客输得一败涂地。
用句跟火锅有关的流行语来讲,范遥当真实现了“我吃火锅,你吃火锅底料”的境界。
4
火锅:我是社交的顶配
古龙
和金庸不同,他更像一个
吃腻了火锅的人
。
他曾在《陆小凤传奇》里写过一次东北火锅,翻过来调过去总在说一句:
“热气腾腾的酸菜白肉血肠火锅,温得恰到好处的竹叶青。”
随后,李神童打扰陆小凤吃饭,惊讶中的陆小凤猛地站起,带翻了火锅。锅里的酸菜、白肉和血肠都倒在地上。这是我看过的武侠小说里,唯一一例火锅没吃到嘴里就糟践的场面。但最让陆小凤受不了的是,他去了两个地方,但屋里都是一模一样的酸菜火锅,坐在火锅旁边倒酒的女人,也都说千篇一律的话。这样
重复的火锅宴和女人重复的车轱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