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谁,若想要弄明白
20
世纪欧洲那段伤痕累累的历史,甚或认为思考的目的就在于阐明我们身处其中的周遭世界,那么汉娜·阿伦特(
1906
—
1975
)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思想家。她是政治理论、哲学、现代史和文化研究领域得到公认的重要人物,也是新兴的大屠杀研究和犹太研究的精神向导。除了阐明阿伦特的关键政治观念和哲学观念之外,本书还有一个主要目的,那就是申论阿伦特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本书将会考量阿伦特著作在哪些方面有助于我们思考文学的作用,尤其是文学叙事在理解历史和我们的文化、政治身份上的作用。阿伦特重视讲故事(
story-telling
)甚于哲学思考,因为前者注意到了人类经验的独特性。她的作品自始至终都在质疑霸道的、绝对的“真理”观念,推崇一种理解人的独特自我、这一自我在其中得以存身的共同体以及更宽广的世界之间关系的新方式。文学为阿伦特远离这一哲学传统提供了一个关键资源。她在晚期的一篇文章中说,“没有什么哲学在意义的强度和丰富性上比得上一个叙述得当的故事”(
MDT
:
22
)。
或许,与这套丛书里的许多其他批判思想家相比,阿伦特没那么为人所知。在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大学生提供的各种模块的批判理论和文学理论书目中,也很难找到阿伦特的作品。倘若阿伦特的作品真如本书宣称的那样对文学专业的学生大有裨益,那真是可惜了。情形反倒是,英语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有关批判思考和“理论”的主流观念常常是由法国人而且是法国男人给出的,他们在阿伦特去世的
1975
年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在英语系所中引发了争议。因此,我们可以说,阿伦特是一位先于理论革命的思想家,在某种程度上,她恰好是在英语世界高等教育机构的理论出场之际去世。
在过去的数年里,这种主流的“理论”
观念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在最近出版的《理论之后》(
After Theory
)一书中,特里·伊格尔顿(
Terry Eagleton
)曾以一种很戏谑的方式说到了这一挑战。
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就过去了。雅克
·
拉康(
Jacques Lacan
)、克劳德
·
列维
⁃
斯特劳斯(
Claude Lévi-Strauss
)、路易
·
阿尔都塞(
Louis Althusser
)、罗兰
·
巴特(
Roland Barthes
)和米歇尔
·
福柯(
Michel Foucault
)的那些开创性作品都是好几十年前的事了
[……]
其中一些人都已经倒下了。无常的命运让巴特倒在了巴黎的洗衣车下,让福柯染上了艾滋病;打发了拉康、威廉斯(
Williams
)和布迪厄(
Bourdieu
),并把杀害了妻子的阿尔都塞囚禁在精神病院。看来,上帝不是一个结构主义者。
(
Eagleton 2004
:
1
)
然而,伊格尔顿之所以断定我们当前所处的乃是一个“理论之后”的境况,绝不只是因为大多数理论开创者已然不在人世,而在于包括伊格尔顿在内的多数当代评论家看来,这些大牌理论家的观念业已被证明无法适应
21
世纪初全球形势中的一些激烈变化。尤其是在今天“反恐战争”的年代,这些观念日益显得过时或不得要领。比如,杰出的性别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
,
1949
—)在她最近出版的著作《脆弱不安的生命》(
Precarious Life
)中,就提出了另一个框架来理解
9.11
恐怖袭击的暴力。她并没有把这次袭击当成一次战争行为,而主张我们要把对双子大厦和五角大楼的袭击理解为“全球政治共同体之[……]不可避免的相互依赖性”的证据。尽管巴特勒提出了这一主张,但她也承认自己“并不知道如何对这一相互依赖性加以理论化”(
Butler 2004
:
xii-xiii
)。这里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像
9.11
这样的事件似乎耗尽了“理论”去理解它们的能力,或者说对它们加以“理论化”的能力。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巴特勒针对日益在我们世界横行的种种新原教旨主义所给出的与众不同的批判回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惠于阿伦特。
本书的目标就是向大家介绍阿伦特那些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文化、政治困境相呼应的重要观念,与此同时,也对阿伦特的作品如何受限于她对规定其自身所处时代的文化、政治和思想危机之回应,提供了一个清晰明了的说明。阿伦特是逃离纳粹德国的难民,有近
20
年的无国籍经历,而且是一个对以色列这个国家有着复杂感情且时而抱持惹人争议之态度的犹太知识分子。她是最早一批持续反思纳粹死亡营之恐怖的批判思想家之一,在
1951
年成为美国公民之后,她是热心介入这个给予她庇护所之国公共生活的公共知识分子。可以说,阿伦特自己的一生与
20
世纪政治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