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梳理了国庆节前后资本市场、楼市及相关政策的分析和思考。文章提及了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货币宽松、财政刺激、降低存量房贷等。文章指出,在当前环境下,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楼市,都面临许多矛盾和挑战,需要谨慎思考和分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庆节前资本市场波动原因
市场在等待增量政策的刺激,经济增长压力和对未来的预期变化导致了资本市场的波动。
关键观点2: 国家队增持ETF的意义
国家队大手笔增持ETF可能是为了带动资本市场的中级反弹,同时也是对未来经济预期的乐观态度。
关键观点3: 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的重要性
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两者的协同作用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增长。
关键观点4: 外部压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美联储的降息周期和美国大选对政策制定产生了影响,我们需要在这个特殊时期密切关注外部因素的变化。
关键观点5: 楼市与资本市场的关联
楼市和资本市场是多数普通人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的变化对两者都有重要影响。
关键观点6: 未来可能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可能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包括经济预期的变化、政策调整、居民部门杠杆率的变动等。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正文
这两天有人留言,提了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他说为啥国庆节之前资本市场的波动这么大,涨幅这么猛
整个国庆假期人人都在讨论牛市,而且大家都摩拳擦掌说节后要进来干一票
中间还听到个段子说,这个国庆假期是让你去筹钱的,不是让你放松度假的
很多人当时看到这样的消息,想必也是很激动的,基本上情绪直接就上头了
所以我们看到国庆假期结束以后的第一天,确实有不少新韭菜冲进来把上证指数都干了个涨停,就连很多老韭菜也没忍住
但是在这天之后,好像气氛一下子就变了。因为节后第一天头脑发热冲进去的,《
多数人都遭遇了短期大幅回撤
》
经历了秋天的第一次短期大幅亏损之后,这两天市场的
热度
似乎一下子就下来了
虽然金融和财政各个口子依然还都在发力,但是很多人依然都觉得是不是真的有效
甚至还有人觉得,是不是到这里行情就结束了。这轮国庆节前开始的暴涨,会不会又像之前一样是骗炮
可以说现在这个阶段,大家的心情是无比复杂的,想动起来怕亏本,但是不动又怕踏空
关于市场到底现在是牛回头,还是超跌以后大反弹的讨论也是不断,这种心情着实让人矛盾
这里我们也梳理一下自己的逻辑和思考,看看能不能给大家带来点思路上的启发吧
01
国庆之前波动这么大的原因,其实我们几个月之前就写过一系列文章,已经翻来覆去的展开讲过这个事情了
如果你认真连续的看下来,会发现
这里面的整体逻辑,应该说是非常连贯的
理解了这个整体逻辑,可能对国庆前这段时间,市场因为增量政策刺激出现短期暴涨,也就不会觉得意外
比如在七月份的时候,我们写过篇《
大佬也被迫转型了
》,里面提到一个事情说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讲,在目前的信用经济时代,本质上经济的增长,就是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十年前我们遇到经济增长压力的时候,当时首先启动的是2014年底的杠杆牛,之后就是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
这两件事都是通过扩张负债端,来拉动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刺激经济和总需求回升
现在我们遇到的情况,其实和十年前是非常类似的,解决的办法大概率还是从负债端入手,只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动手而已
所以虽然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这些一级市场的大佬们,跑到二级市场来学技术分析很好笑
但人家未来的两年时间,未必不会有比较大的收获。因为感觉上新一轮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可能距离开始不远了
不过在这一轮扩表结束之后,如果总需求收缩的情况,还是没办法有效改善,那么后续长期持续的需求收缩压力就来了
因为需求收缩找不到更多增量,可能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未来很多年都不会再有啥整体性大机会了,只会有少量结构性机会出现了
再比如到了八月底的时候,我们说《
窗口期打开了
》,原因是美联储在九月份降息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
当时我们的观点也比较明确,这个时间节点很重要的一点是,刺激经济的政策力度一定要大于市场的预期,才能改变之前的市场预期
要知道信心比黄金更珍贵,有了信心以后再叠加需求回暖,大家自然就敢投资也敢稍微多花点钱
一个人的支出等于另一个人的收入,这种情况出现之后,每个人的收入也会随之提升,逐渐形成正向循环
要是每次都像挤牙膏一样,每次挤出来一点点,改变整体预期和需求不足的局面就变得很难
其实这个阶段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期还是挺紧迫的,也就美联储开始降息到美国大选尘埃落地这段时间
三季度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压力在降低,九月份降息落地的概率也越来越大,落地以后就给了我们货币宽松刺激经济的空间
再加上目前老美那边忙于国内大选,从外部压力的角度看也会相对更小一点
我们如果在
这段时间,
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同步发力,确实是带动经济回暖和预期向好是非常好的窗口期
不过这个窗口期并不长,也就从美联储降息到美国大选尘埃落定这段时间,但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却非常重要
02
到了九月初的时候,国家队开始频频出手了。所以在《
超级买家来了
》里面,我们也做了数据
统计
当时说从数据上看,国家队这个超级买家正在浮出水面。在这个大前提的基础上,后续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从数据上看,中央汇金投资和中央汇金资产等“国家队”,在八月份短期内大幅增持了股票ETF。
按照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1日至8月29日,股票ETF合计“吸金”1264.88亿元。
这是继7月以来,股票ETF单月净流入的金额,连续两个月超过1200亿元。
这些股票ETF里面,被国家队增持最多的是6只宽基ETF,总计获得了中央汇金“千亿”级加仓
这里面单只净流入超过100亿元的ETF有3只,基本都是沪深300ETF,单单这3只基金合计净流入689.36亿元。
除此之外,还有上证50ETF、创业板ETF、中证500ETF的净流入额都超过50亿元。
截止到六月末的时候
算总数的话,国家队合计持有股票ETF市值为5838.66亿元。
这个数字相比2023年底的1176.95亿元可以说大幅增长,差不多增长了近4倍的样子
其次是短期内国家队这个超级买家持仓增长了这么多,我们也相对
比较确定老美那边大概率在九月份会降息
但是要注意的事:这次降息的暂时并不会同时出现衰退,而是经济降温以后的预防式降息。
这个时间节点如果国内的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跟上,带动货币流通速度回升和居民和企业部门风险偏好回升。
在这种情况下率先感受到温度变化的,可能是资本市场,之后要看能不能传导到楼市
这里后续很大概率会看到,一段持续性不错而且节奏又快又急的市场中级反弹,就此浮出水面。
我们觉得这个情况可能会出现,除了可能的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还有个原因是最近半年急剧改变的筹码结构。
其实算持仓比例的话,目前中央汇金投资加中央汇金资产的占比,已经不算低了。
如果统计目前持有的总金额的话,会发现目前
已经达到了五千多亿人民币。
你要知道我们国家队开始大手笔增持ETF,也不过只有半年多时间的样子。
而我们隔壁的邻居日本,在央行增持了这么多年之后,也就买了两万亿左右人民币账面价值的ETF。
PS:截止截至2023年3月,日本央行持有的ETF账面价值37万亿日元(2657.5亿美元),市值为53万亿日元,相当于东证主板市场总市值(约710万亿日元)的7%。
从日本央行持有的ETF账面价值和市值的对比看,日本央行持有的ETF差不多赚了16万亿日元,差不多是账面价值的不到50%。
你要知道在过去很长时间,由于日本国内的风险偏好相对较低,日本资本市场ETF的主要买家就是日本央行。
这也意味着日本市场在很长时间里,市场增量资金很大一块主要是来自央行的购买。
我们目前国家队的持续买入,其实是异曲同工的效果,只不过我们比日本那边买的更快更急。
虽然很多人都不看好国家队目前的托底买入,但我们认为这些买进入的ETF,后面大概率是会赚钱出来的。
而且这个赚钱出来的时间不会等待太长,应该就在后面一两年左右的时间。
现在很多不看好国家队托底买入的人,未来说不好就是后面一两年,国家队到了高位减持时候的主要买家
03
同样是在九月初的时候,我们在这篇《
印钞放水开始了么
》里面,也曾经讲过货币和财政双刺激的必要性
当时遇到的情况是,单纯货币政策投放基础货币是没用的,需要找到一个信用主体来承接央行释放的基础货币,来扩张资产负债表。
如果没有这个信用载体的话,那么央行即使增发基础货币,也没办法流入到实体经济。
如果没有财政刺激提升需求动作,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货币供应增加,但是下游资金需求不足
货币的供需失衡,导致市场上利率水平越来越低,国债收益率也变得越来越低
这也是为啥我们一直说,央行的货币宽松需要财政刺激配合,才能达到扩张信用把货币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效果。
对于我们目前的状况来说,可能刺激需求比较好的窗口,是9月份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始之后。
原因是降息意味着美联储觉得,美国国内经济在降温,需要通过预防性降息的方式,在过热的经济降温开始以后避免需求回落太快。
这个事情我们在《炸裂的死亡循环》里面讲过,这里就不做太多赘述了。
后续美国经济在逐步降温,意味着海外需求是在走弱的。海外需求走弱意味着,对我们内需提升的迫切性更高了。
因为总需求的构成里面,无非就是内部需求+海外需求,一边走弱就需要另外一边补。
在9月份美联储开始进入预防性降息之后,我们在货币政策方面有了更多的挪腾空间。
这时候就要看财政刺激能不能赶上,让这些宽松以后的货币传导到下游,进一步提升整个经济体的需求。
不过这中间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也就美联储9月开始降息,到美国大选尘埃落定这段时间,这个阶段外部压力会大大减轻。
另外一个我们觉得这里可能会刺激需求的原因,也是因为现在已经9月份了。
如果再这个外部压力减轻的窗口期没有出台政策,那么年初的增长目标完成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当然了,在实质性的刺激落地之前,我们也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推理,具体是不是会落地还要继续观察。
如果说实质性的刺激在四季度开始落地,这里可以期待资本市场是不是率先会有相对精彩的表现。
现在的整体大环境,其实很像是2014年三四季度的时候,当时也是房地产库存压顶,资本市场维持低迷。
后面的几次降息降准,资本市场的杠杆牛还有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直接带动了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复苏。
当时先启动资本市场的杠杆牛,之所以这个先动,个人觉得原因是扭转预期最快的方式,就是通过财富效应来拉动。
以前说信心比黄金重要一点都没错,因为预期变化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消费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
如果大家都感觉自己财富在增长,预期未来收入会增长,都愿意买房买车、投资扩张
那伴随着大家的消费和投资,整体需求和经济本身就是会随着预期好起来,这就是预期的自我实现
04
其实在最近两年时间里面,我们对自己曾经思考的框架上,整体做了很大修正
过去仅仅是大胆假设,结合小心求证。
这种思维模式有时候会因为主观情绪,在宏观变化发生的时候没办法及时调整
现在
变成了
的大胆假设的前提下,根据一个个出现的宏观路标,来判断自己的假设是不是正确
比如在九月中的这篇《
消费太惨了
》里面,我们也提到了未来需要观察的路标是什么
那就是货币政策开始落地的同时,财政刺激必须要跟上,才能达到应该有的作用
因为这个阶段货币政策单独发力,其实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因为进入到前面讲的螺旋之后,全社会的投资收益率期望值在下降
所以不管利率降低到多少,企业和居民部门都不愿意增加新的贷款,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