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
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是由美国未来研究所、创客大爆炸和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联合筹建的一个国际创客交流合作的众创空间和平台项目。实验室致力于发展、挖掘全球创客项目及产品,研发解决方案来连接大规模生产生态系统和小型硬件创业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创业家  ·  牛文文: ... ·  昨天  
创业家  ·  创始人最重要的三件大事 ·  2 天前  
越牛新闻  ·  腾讯回应微信接入DeepSeek ·  2 天前  
越牛新闻  ·  腾讯回应微信接入DeepSeek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

创客西游2.0分享会丨游学有落幕,创造不止步!

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  · 公众号  · 深圳 科技创业  · 2017-05-20 17:44

正文


2017年5月13日上午,创客西游2.0分享会作为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中芬设计园分会场活动内容之一,于位于福田保税区内的中芬设计园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10名来自“创客西游2.0”团队的深圳“智造达人”整齐亮相,与近百名慕名而来参与这场智慧盛宴的听众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在英国深度学习、交流三周后获得的游学成果和宝贵经验。


“创客西游2.0”是由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主办、深圳创新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承办、深圳晚报社、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中芬设计园、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协办的深圳创客游学助长计划。作为今年文博会的一个活动之一,本次“创客西游2.0”项目成果分享会吸引了众多创意发烧友的关注。

活动现场闪耀智慧之光

基金会理事、深圳晚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周智琛在致辞中向“创客西游2.0”团队提出三个期待。他说:“希望我们的创客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定位创新创业,直面中国社会问题思考解决方案,逐渐拥有一种‘大意识’;能够不断把握科技人文领域、价值观体系的新技术;能够扎扎实实从小项目做起,聚少成多,促进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封昌红也为“创客西游2.0”团队送上了深情寄语,并期待未来的“创客西游”平台越来越广阔。她说:“深圳有完整的供应、产业链和工艺支撑平台,这是深圳驰名全球的优势。前两届‘创客西游’探索了创客文化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未来的‘创客西游’是否应该向常态化的平台发展?是否可以建立自己的创客文化数据库?这都是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

两位致辞嘉宾共同为十名深圳创客颁发了由实验室特别设计的3D打印和激光切割的奖牌和奖状纪念品。

活动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进入了成果分享环节,大家围绕“社区发展及运营”“创造与教育”“创新影响力:制造&智造”三大主题分别进行了交流分享,并以“与英国同创造——从0到1”和“与深圳同智造——从原型到批量生产制造”为主题进行了热火朝天的专题研讨。



Part1: 创客成果演讲分享

分享主题:创造发展及运营


李洪刚


创客大爆炸联合创始人

驻地机构:Makerversity

演讲主题:创造社区连接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分享内容

在参观伦敦Design Museum时,发现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交替变着“maker”“designer”“user”的logo,还以为是在欢迎我们这支深圳的团队,其实,今天在座的每个人都兼具这三种标签。“驻地计划-人-团队-城市-后记”,这恰好是一本书的目录,接下来我们就要完成这样的一本书。

今天早上在准备PPT的时候,突然想起一部英剧《Endeavor》,有这么一个画面,“请帮我接通萨摩塞特宫…,出生/结婚和死亡登记处”,这个片子是二战后的故事,现在的萨摩塞特宫向公众开放,用于汇聚艺术,设计和创客的人和故事,我重温那段台词,再想象在这里待的三周时间,历史的巧合,我们入驻的Makerversity就在这里。创客西游团队中,1-2位创客会入驻到一个专业机构,不同的专业机构定位不同,Makerversity志在帮助创客商业化项目。

在没有入驻之前,Makerversity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的网站关注的是Members,围绕着一个个人和他们的故事展开,点击每个人会看到他或她过去和现在在做的项目,人和项目都很有意思,但它带你首先认识这样一群人,所以我深深的被这个页面打动了。带着这样一个印象,我进入了这个机构,每天跟很多很多的人一对一,一对多的接触,有些会进入深度交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交流和体验的深度非常重要,今天在座能有这么多人参与我们的分享,而在英国的时候,一般只有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听你的故事,但却可以清楚的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和不同的意见角度。Makerversity每周都会安排Members一起共进早餐和聊天,利用这个机会把我们的AI机器人带给他们,Memebers们和机器人在这样的既轻松又专注的气氛中互动,很有意思也很有体验的深度。我们和Makerversity共同发起了一系列活动,例如,“Lets make things in AI”,我在现场把AI两个字母加进Design Challenge的poster中,无论AI会出现在哪里,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概念跟设计师的实践结合起来,有了设计师的实践,有了他们的参与,这个活动就会在英国持续进行下去。这是当时很多脑力风暴的涂鸦。另外,六月份,我们会跟英国本地的伙伴搞一次伦敦科技周,这会是一个延续性的活动,让英国和深圳持续互动下去。

我们拍了很多很多视频,这个视频中是Makerversity穹顶上的旗帜,上面是一个小笑脸图标,很容易在远处就找到它,这是一个活动留下来的标志,活动结束之后这个旗帜还挂在那。

拍视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物采访,尤其是你刚刚才认识的人,你采访他或她,他或她会把本真的一面暴露给你。我采访了很多人,例如现场作画的Smizz,在爱丁堡的maker见面会上我一直关注她,主办方请她到现场,墙上铺开画纸,你们讲什么她就画什么,内容生动画面就生动,这种创作就和发生在那时那刻的事情相关联。这是Steve,一个很狂野的南非创客,拿着一块木板就可以做Guitar。这是Tom,自己做了一个八音盒,可以编曲,然后摇动把手发出音乐,他告诉我这个世界是需要触摸需要体验的。Jason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他一直在玩各种各样的音乐装置,开始见到他就是这样一副笑呵呵的样子,他一直在笑,没见过他把嘴合上过。这是Makerversity隔壁King’College的David,有一个中国女朋友,他可以敲击身体像是打击乐,在做一个智能手环实现打击乐的效果,他在两周前刚刚来到深圳寻求合作。这是Jeff,我所指的SuperMaker超级创客就是他这样的,不停的做一个又一件硬件和创新项目,永不疲倦。这是Joris,荷兰语发音/j/而不是/dz/,本来我找他是要聊聊他之前的项目,他说我们今天不谈过去的事情,只谈未来的事情。这是Ben,我们没离开伦敦他已经来到了深圳,众筹成功了号称未来的3D打印机,一个真空成型机。Nick,他是英国一家儿童智能硬件公司唯一的技术专家,但他非常热烈的聊他设计的沙画装置。Andre是一个巴西设计师,我们在一起酝酿出了一个机器人项目。

刚才讲到的是Makerversity的一个个生动的创客-人,接下来看看创客西游2.0的团队。这个团队是什么样的团队呢?这是我给他们抓拍的素描,右上角那一张是李大维,这是我的素描,因为画功不好,我必须在三两秒之内把他们勾勒出来,所以大家看到的就是这般生动的。这个团队带着他们的眼光,他们的触角把英国的创新人群好好的交流了一遍。这是一本叫《why making things matters?》的书,它正好在问我们想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东西,为什么要寻找maker的伙伴,最早来到深圳的人做东西是为了生存和奋斗,今天我们开始有新的答案。设计师九州做的橄榄球形状的音响,能不能真的变成一个可以玩的球,也能发出声音,这就是答案的一部分,创新就是因为我们不满足于现在的实现。

程康在做一个公益的项目,模块化轮椅,Joseph在做一个将minecraft游戏扩展到实物空间的项目,一会你们(指程康和Joseh)应该重点介绍你们这些有趣的项目。这个团队除了和驻地机构的合作,大家利用各种方式互动,就像画面中的3人乒乓球,还有深夜在酒店大厅玩狼人杀,刺激大家进入深度交流无话不谈的状态。回到深圳之后,我还不忘采访,在开放创新实验室采访Christ,留下了难忘瞬间。

最后,我们要写一本书,叫《新西行漫记》,或者《创客西游》,我觉得创客西游的名字更好一些。以上就是这本《创客西游》的书的核心内容。这个是一个数学桥,传说是牛顿设计的,利用榫桙结构,没有一根钉子,现在肯定有钉子了,用于加固,那里有卖套件的,我买了一套。

我的分享到此,谢谢。


苏海燕


柴火创客空间社区经理

驻地机构:Makerversity

演讲主题:创造社区连接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分享内容

大家早上好!很荣幸有机会参与了创客西游2.0的项目。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这三周的见闻,我是柴火创客空间的社区经理、我入驻的机构是伦敦的Makerversity。这是Makeversity的社区经理Liza,她是我入驻期间主要对接人。我们的目标在这三周的时间里一起探讨建立起中英创客社区之间的交流,并发展一些合作。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展开,一个线上一个线下。线上包括直播平台,和线上的社群Slack。线上社区的分享主要包括产业资源、创业资源以及创客的经验分享。书洋和Michael也有做了直播分享他们如何为创客提供服务。我和Makerversity的负责人Christina也通过直播探讨如何建一个活跃的社区。线下的交流方式主要是三个方式,第一个是拜访,我们去拜访的各大创客空间,创客社区或者是科技公司,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有很多启发,也让我不断的去想说我们如何更好的去建立本地的社区与国际社区的连接和沟通。第二个是面对面的交流,入驻的第一天我就跟Liza一起头脑风暴,讨论了大半天,我们在柴火做什么、他们在Makeversity做什么,从当中找出一些共通和不同的地方,就想我们怎么去合作。下面展示的相片是我们跟当地的会员的交流,他们不管是做设计、创新教育,还是个人创客自己做项目,他们的项目都是能够去营利的。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缺乏的哪些资源我们深圳是能提供的。第三个方式是参与活动,这是我们在爱丁堡参加的活动叫Maker Assembly。在活动上我们参与了一个工作坊,DIY一个乐器。当时没有任何的说明书给我们,怎么调高音高,对于我来说还挺难的,但是跟团队的人一起来协作,最终真的做出来了真的好开心,我还在乐器上面画了一颗心,写“love music”。这是在爱丁堡的活动,当时也是受BC的邀请去向英国的创客介绍深圳的创客社区。英国的Wired杂志有一个纪录片叫Shenzhen:The Silicon Valley of Hardware, 介绍深圳,在网上面有很高的浏览量。但是我发现很多创客并没有很了解深圳,我演讲结束之后他们说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深圳、了解深圳有怎样的资源,希望能有进一步的合作。这个是国际妇女节那天,我们去参加了在伦敦的一个Women in Tech的演讲,其中一个演讲者是Makerversity的社区经理。这是李洪刚在Makerversity做的关于人工智能的工作坊。这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一些数据,27天的行程,我们英国去了爱丁堡、伦敦和剑桥3个城市,我有见到20多个团队。我们马不停蹄在空间里见不同的团队,也去拜访各种创客机构,包括创客空间、孵化器还有一些科技公司,然后也参加很多创客活动,包括演讲、工作坊、分享会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英国创客对深圳的了解还有所缺失,应Liza的要求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深圳指南,给从来没来过深圳没来过中国的创客提供基本的信息:如果他要来深圳需要什么样的信心,现在是一个简单的版本,以后会不断的丰富和更新。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我们作为一个创客空间的运营者,去不断探讨我们中英创客空间如何去对接合作。于我个人而言,这次走出去看一看也会有一些小的思考和想法。因为参加了一些创新教育活动,包括工作坊,包括去了当地的一个小学的Design Education的活动,觉得深受启发。我们之前在柴火创客空间也办了一些活动是针对青少年的,不管我们作为组织者或者家长或者学生都有点太焦虑,“今天学完这个能做出什么产品”家长会问这个问题。我觉得做出一个产品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在英国我发现他们做的创客教育工作坊,九到十二岁的孩子知道做这个东西我要用哪个传感器、哪个模块、那个设备,他们其实是经过很长时间让他们去交流、去讨论、学习和动手制作。我们在国内用一个小时完成,他们分了三次,每次一个小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根本不着急,慢慢让他们去思考,一定要让他们动手实践,而不是家长在旁边推,老师说你一定要往这边走。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在中国也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们现在要这么焦虑呢?另一个感受是我们跟他们沟通的过程中,他们会问“它有什么社会效应”?其实在深圳很多人做很实际的东西,真的是很有用,但是有的时候急于推向市场找销售,我们会缺乏一个应用,我们不会引导现有的用户和未来的用户该怎么用这个产品。比如他们做的bio-hacking的项目,不仅仅是用于实验室读取一些数据,还会用于自己做红酒发酵,根据不同数值得知不同的口味,引导红酒爱好者也可以去尝试做一些项目,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下如何能够从用户的角度做出一些创新的应用。大家非常惊叹于深圳的速度,深圳不管是建筑还是做原型、进行生产,这个速度非常惊人的。我们也希望能够借助深圳速度、产业资源来与英国创客一同创新。刚才有说到这个项目是三个星期的行程,这个行程结束了,但是对于我们的合作仅仅是一个起点。这是我们未来的合作计划:柴火创客空间和Makeversity两个创客机构讨论了未来合作的方向:一个是会员的交流项目(类似大学时的交换生项目);然后资源的共享,伦敦的设计资源创新资源和深圳的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等互相的交流和合作;未来也会有一些驻地计划项目。更有趣的是刚好柴火在深圳和成都设有分支机构,Makerversity在伦敦和阿姆斯特丹也有他们的机构,我们会从深圳和伦敦出发、辐射到成都和阿姆斯特丹,不管在空间活动还是线上的社区交流会进一步去挖掘。我们的新空间x.factory六月份正式启动的时候会跟这些机构进一步沟通和合作,考虑如何切实做出一些合作的项目。这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温雯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项目发展部主任、讲师

驻地机构:Lighthouse

演讲主题: 布莱顿-深圳 创新网络对接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分享内容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温雯,很高兴这次以创客研究者的身份参与这个项目。到了英国我发现英方也有来自皇家艺术学院、诺丁汉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同步进行研究项目,可见中英双方对研究都较为重视。

我所入驻的城市是布莱顿,它与深圳的共同点之一,是它们都曾是小渔村。这次我的接待机构有两家,一是Lighthouse,它是一家艺术慈善机构,创意总监Andrew Sleigh是布莱顿迷你创客嘉年华的主要组织者;另一家是布莱顿大学新建的Fablab,发起人Kelly Snook教授在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工作19年,现在在大学数字音乐与声音艺术系任教,也是一位音乐创客,参与开发了一款智能音乐手套。我们在爱丁堡项目见面会时即讨论了参与入驻计划的目的:一是研究深圳与布莱顿的创客生态系统;二是把布莱顿的创客社群与深圳的一些设计、制造服务以及一些创新创业的空间进行对接;三是要探讨新建的Fablab未来的发展道路。我们探访了布莱顿大学的一些建筑及工作坊。我们去了一个用废料建成的房子,这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而且是一个能展览、能上课的地方,宣扬了循环经济的理念。之后去了学生的音乐制作工作室、现有的工作坊(可与Fablab共享一些工具)。在Fablab举办了一项重要活动,即“你好深圳,你好Fab Lab”之夜。这是布莱顿大学Fablab首次公开露面,Andrew和Kelly举办这个活动希望能聚集布莱顿的创客,鼓励他们参与到我的入驻项目里,以及Fab Lab的未来建设中。我也讲述了深圳的创客生态。反响还不错,因为受到不少邀请去参访他们的创客空间。

此后,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参访计划,包括拜访了两家创客教育机构,如参加了Curiosity Hub的小动画师结业展映。通过8周的时间,每个小朋友从故事剧本创作、用黏土制作主角原型、配乐、配文字等等,最后形成一部不到一分钟的动画影片。当其他城市的小伙伴来到布莱顿的时候,我们去了当地最大的一家创客社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他们参加过多届布莱顿迷你创客嘉年华活动。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些创客工作室和创意企业聚集在一起,譬如在图上这栋市政府所有的一幢七层工业建筑里面大约聚集了三十来家创客工作室和创意企业,包括高端自行车定制工作室,业务涵盖航空航天、新能源和艺术装置的工程咨询机构,与大学合作的孵化器和联合办公空间,为Vera Wong等大牌提供刺绣服务的刺绣工作室。另一个是房地产商U+I参与建设的Field,现在入驻了12家企业,包括手工工作室、饲养昆虫以作为蛋白质药片原料的团队。还有一个小伙子做了一款复古的摄像机,已经做了好几代产品,收入也不错的——这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创业方式。最后一家是一家灯具厂的老板感到灯具生意不好做以后,将厂房空间分割,租赁给许多手工艺人和创意企业。此行我也跟其他一些高校的创客研究者有一些交流。总体而言,国外的研究重伦理、偏微观。比如说刚才海燕讲到一点,每一个工业设计师或者每一个创客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材料是否是可持续利用的,产品从诞生到结束是不是可以再续,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另外有些研究关注的是数字制造技术对个人的影响;同时也发现英国的创客文化早已与创意经济交织在一起。

除了这些田野调查外,Andrew与我也尝试勾画了布莱顿创客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包括主要的参与主体,如当地自然生长创客社群、房地产商参与建设的加速器、在政府所属工业建筑里聚集的创客工作室和创意企业、大学的直接或间接参与、创客教育等等。这些主体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关系与联系,如合作、主办、协作、赞助等。

此次西行学到的东西和下一步计划可以用3个“C”来概括。一是文化(Culture)。两国的创客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国的偏创新、创业,英国的主要还是基于个人兴趣的DIY制作——我希望在未来从草根创新、数字化制造和可持续发展去进行比较研究。二是手工艺(Craft),在英国,手工艺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国,恰好是在我们西游期间,国家发布了《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我也希望能研究手工艺在当今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创客运动是否能在手工艺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作用。最后一个当然是合作(Collaboration)。“布莱顿创客对深圳非常感兴趣!”这是Andrew的原话。我们也希望可以在未来寻求双方更多的合作。谢谢!



分享主题:创造与教育


王舟洋


深圳市骇凯特科技有限公司(Hicat) CEO

驻地机构:FACT

演讲主题: 结合Minecraft及物联网的创客教育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分享内容

我大部分时间闷在实验室玩项目,简单介绍下我自己,我们有一个团队,这个项目是一个机器人的DIY平台,一个性能不错的机器人DIY平台,整个项目在深圳始发于15年的10月,简单的介绍一下FACT,他是一个国际艺术的汇聚地,然后会有社区参与,比如说组织了一些伊斯兰妇女的社区,还有全部由老头组织的电台,类似这样的社区活动,还有小朋友的教育,我主要待的地方是FACTLBA。像这个项目,就是让小朋友用一个一个的砖块搭建模型,最后3D打印出来,通过3D打印跟游戏进行交互,这个是我在爱丁堡和我的host机构主管,MARK,我们这次交流活动的项目主题,MARK这个人非常和蔼可亲憨厚,我们决定做一个熊猫的机器人,因为熊猫代表中国嘛。我们的想法就是说做一个熊猫出来,就像那个电影,让几个小朋友他们去进到熊猫的身体或者进到它大脑里面,对熊猫机器人由这个平台组成,他们控制这个熊猫,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他们希望在这个寻找竹子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因为三个人一起,锻炼一个合作的方式,可能一个人控制往前往后,一个人控制前进,在他们对教育创客的理念里面不一定只是学会编程。这个对于国外的老人来说相当于广场舞一样的存在,让他们解放很多业余时间,它一个晚上做一个激光切割的灯笼。麦克给我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专注于做小朋友的一些创客教育,他做了这个项目是一个打孔机,就是在这张小卡纸上面打各种不同的孔,在游戏里面生成不同的图案或者不同的建筑,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项目,我们这个熊猫机器人的项目用了大概四个步骤。这个视频就是模拟了整个项目的过程,就是我怎么控制,让这个机器人怎么去碰到这个竹子。最后就是我们在伦敦的一个小型的展览,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



胡沁婷


南荔工坊空间经理

驻地机构:Access Space

演讲主题: 可持续发展及修复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分享内容

Hi, 我是南荔工坊的Rachel,中文名胡沁婷。在创客西游活动中有幸入驻Access Space。

Access Space 位于英国北部的Sheffield 这个一百年前曾以钢铁工业闻名于世的城市现在是伦敦外艺术家最多的英国城市, 是一个以艺术为主为主科技为辅的慈善机构 从Access Space的创始2000年 他们的大门一直对流浪者 失业者 或是任何需要的人大开 免费提供暖气咖啡以及基本的电子课程 他们是我们所称的典型的草根社区-以服务社区为中心。 这次的活动中 我们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与维修 为此我们探讨了一系列话题和解决方式, 这其中包括了鱼菜共生。 这个历史悠久的技术,结合了水生动物中的粪便和水中的杂质分解、 过滤,主取氨(尿素)成分供应给饲养箱上的 蔬菜,同时蔬菜的根系把饲养箱内的水净化供 给水生动物使用。 该技术种植的蔬菜不需添加肥料和农药, 然后我们有控制水温水的升高,这个是利用废物,这一次分别关注在垃圾的回收与利用上面,但是问题就在这里,剩下的电子垃圾除了我们利用完之后怎么利用,你丢弃的电视会扔在水沟里吗?我让朋友帮我发了一系列的图,我说你可不可以帮我介绍一下,他说不行,是在八十公里以外,是一个为期已经七年的项目,八个月之后他让这套房子周围所有的蔬菜和自然共同生长,我在那里基本上都是饿着的,吃的最好的一餐就是他们自己种的,还有自己编麻绳,所以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呢? 所有人都在想着如何去控制我们的环境,然后这需要很多的经历,他想知道的是如何去在大自然最自然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最多。还有就是维修,我们总结出五点,现在大部分人都觉得电子有点可怕,好像什么电子器件坏了必须要扔掉之类的,但是我们总结出五点,拥有这五点就可以算是维修的基本吧。第一点很重要,最重要就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对电子的基本认识,对材料的基本认识,对工具的基本认识,还有网上教学。然后一些其他的项目,自闭症教育,他们有每一个三月份每一个周五都对外开放有自闭症或者是有自闭症倾向的人可以报名,这是其中一个学生做的, Access  Space其中一个员工他说了一句话比其他任何都比较吸引注意吧

所有人学习风格都有差异,有些人喜欢读写听,有些人喜欢动手,但同时做到所有并不实际,我们需要根据学生本人来设定我们的教学风格,根据教学结果做出评估,做出改变,这跟我们学生的特殊情况无关,而是代替我们传授课程和适应他们的方式,这是我当时问他可不可以把学生的具体特征写到游记里他的回答. 他说这些活动只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系,学生本身的故事我们不需要太去操心。我觉得这个是很多教育者可以拿来借鉴的。他们的教学方式不是朝着一个相同的目标冲, 而是和你站在一条线上跟你一起走,享受这个过程。




分享主题:创新影响力 制造&智造



易庭


现任浪尖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营运总监及创意总监、

香港工业总会31设计分组副主席、香港设计委员会理事

驻地机构:Impact Hub Westminster

演讲主题: 入驻机构的创新者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分享内容

大家早上好,内容我争取精简一点,因为我发现其他的小伙计在前面已经有不少重复了。我先感谢基金会还有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英国交流,我会把在英国分享的整个PPT原滋原味的带到这里来,因为想和大家分享的事物太多了,所以我把有趣的内容都放在一页里,我们去了十多家创客空间。Impact Hub是我们在英国入驻二十多天的机构,里面有林林总总,不同行业的团队。我发现英国的创客都会碰到同一个问题,他们在寻找创客资源以及政府的支持都相当困难,所以我们发现其实在中国做创客是一件很幸福的。其中我们遇到一个创客很厉害,他的想法是通过用手的动作变成音乐。但他却很难把他的产品在英国落地,我们也正在帮他在内地寻找资源。我们也

去了几个不错的设计公司,他们设计的作品有伦敦大巴,英国奥运火炬,上海世博英国馆,他们设计过程中都很着重细节,这也是我们学习到的一个东西。最后的一天很幸运地进去了伦敦的一家世界级的造纸公司J smith,我们还去了谷歌的英国总部。我们在这次创客西遊的过程里,通过自身的经验及资源,了解英国本地团队的需求,然后建立了一个APP,这是一个,当你在世界不同地方,只需要下载了这个应用程式,然后把需求,产品资料发送到应用的后台,我们就可以在中国帮他们进行产品的报价,他们很兴奋。最后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其实我们在英国经常会碰到很多励志的语句,其中来自毕加索的一句说话,就是“Everything you can imagine is real”(只要你能想象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这句说话启发了我很多。再次感谢基金会及开放实验室给我这么难忘的一次经验,而在这次的旅程另一样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这次同行团 队,我的小伙伴们!感谢你们!



张九州


佳简几何工业设计创始人

驻地机构:Impact Hub Westminster

演讲主题: 入驻机构的创新者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分享内容

我叫张九州,是一名设计师,非常荣幸参与了这次项目。在伦敦,我们拜访了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团队,我觉得英国人很会讲故事,他们通过故事传播让别人知道这个产品的含义,进行文化的输出。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中国红又吐又俗气,为什么英国红却那么有魔力?在英国整个气候是比较压抑的,配合灰色系的建筑,通过一些红色来点缀,包括巴士电话亭都是红色的,就会显得相当有活力,有节制有章法。而中国红则是泛滥,所以成了我们的审美障碍。在中国的话,设计是为价值服务,当作一种商业手段。英国更多是为生活服务,渗透到各行各业,无处不在。所以中国出现了很多新的地标,我们开天辟地创造一个新的风貌。英国更多的是新空间,旧建筑改造。我当时入驻的空间是Impact Hub,在这个空间涌现了非常多的创业团队,我们也拜访了非常多的创客空间。“你们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怎么赚钱?”这是我们创客去伦敦问的第一句话,非常有意思。他们更多人问的是“你这个项目有什么社会效益”,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最明显的差异。总结下来就是我们深圳在做大众创新,紧盯模式和盈利,而伦敦在做万众创新,更多的关注社会效益。我觉得只是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而已。正确的姿势是两者能够紧密结合,真正达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与许多创客团队交流中,我们做了一些梳理。对于平民创客,我们希望可以为他们普及基础的产品整个开发流程,所以我通过手绘,完整呈现了一个产品从想法到商品的整个过程。让创客们可以清晰现在处在什么位置,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对未来有一个预估。而对于成熟的创业团队,他们更需要横向的对比,来选择链接深圳制造资源。我们开发了一个App,让当地的创客可以直接对接深圳资源,可以在上面选择更适合于他们的供应商,并可以进行一些价格的对比。我们希望这个可以真正的连接伦敦和深圳的资源。最后,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我要感谢创客西游2.0这个团队,此行收获了这么一群年轻有梦想的人。此次在伦敦连接,回深圳之后继续加强合作,为深圳包括伦敦做贡献,谢谢大家。



郑斌


意臣工业设计联合创始人及创意总监

驻地机构:Central Research Laboratory

演讲主题: 创新者、创造及生产制造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分享内容

我和书洋在整个活动中全程一起参与几乎所有的环节,因此我们这个部分一起分享。我来自意臣设计,是一家专门服务于欧洲和美国客户的工业设计公司,也服务了很多国际创客。书洋来自矽递科技,矽递是一个国际领先的、专门为创客提供各种模块化服务的公司,跟国外有非常紧密的连接,所以在这么一个背景的下我们进驻到了这么一个非常适合我们的空间:Central Research Laboratory。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我们的行程,我们做了下面这个时间线:我们入驻以后,首先参加了他们所投项目的一个集中评审会,我们也作为来自深圳的产业链的代表对他们的项目进行了评估和建议。我从外壳设计和模具,书洋从电子方面进行评判;紧接着我们单独和其中一个叫Ping的初创项目进行了一对一的产品开发研讨会;然后我们又去了位于伦敦的一个物联网大会,了解了在伦敦本土的展会的情况是怎样的;接下去我们去了布鲁内尔大学,也是我的母校,同时也是我们入驻机构CRL的投资方;再然后是英国文化协会组织的一个拍摄日活动;紧接着是我们为英国皇家工程学院安排的集体参观活动进行了一次深圳产业链和制造文化的介绍会;再接下去我们有幸参观了位于伦敦的模具注塑厂和PCB生产线,很难想象在英国这样的工厂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在我们印象中这样的工厂是应该不存在的;然后是一个名为“创客链接”的演讲会,在这个演讲会书洋做了一个被英国文化协会誉为”闪光时刻”的工作坊,让与会的英国朋友们体验了做一个单一的产品和做批量有什么不一样;后面我们也有幸的参观了MAP PROJECT设计公司,它也是伦敦奥运会的火炬设计方。

最后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些心得,首先是创客与创业,我们去到英国的过程当中发现,创客和创业在他们眼里并不是一样的事情,按我们的理解创客就是创业,是以一个崛起的草根力量,重新整合产业链,带来颠覆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过程。创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大公司成就一番事业,但当我们以同样的角度去尝试理解英国的创客,去问他商业模式是什么,他会说好玩。慢慢地我们开始理解创客对于他们来讲就是之前西方流行的DIY文化的延伸,在西方发达国家,在他们已经历过工业时代的情况下,他们意识到如果浪费东西还不如创造东西,扔掉东西不如修复东西,创客精神其实是相对于社会的一种个人力量,是倡导的一种文化,创客与创业在他们看来,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划上等号的关系,所以他们这些创客的项目往往会带有对于对人文、对社会责任的考量,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解决西方社会所存在的这些社会问题。而我们则属于发展中国家,还在不断的进步,希望在资本上进一步的积累,希望通过产业化发展更好地解决就业和国计民生,因此我们的创客运动必然是如何更好地创业,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经济。两个国家的国情和现状不一样,也决定了对创客的不同定义。

然后是创新与效率,我们发现在西方国家,每一个产业链每一个环节,企业数量都比我们少,同样一种类型的工厂,公司,其数量远远少于我们深圳的数量,你可能只有十个竞争对手,十个客户,所以你必须要创新。在深圳不一样,你有一万个竞争对手,一万个客户。这种情况下效率要相对于创新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因此在中国目前的现状下,成功的企业往往首先是效率优先,然后兼顾创新。这个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如何从注重效率型模式转向注重创新型的发展。我们深圳有我们的优势,我们的产业高度的产业化,你能相对低成本地获取产业链各个层级的资源,这是在英国所无法做到的。

在市场和产业方面,我们希望在此次的交流活动能够跟他们去进行衔接,他们发挥他们的强项,我们发挥我们的强项,你把深圳擅长的东西给到我们,你去关注你所最擅长的地方,比如说你怎么去渗透国际市场和资本市场,比如说你去充分挖掘你对英语国家市场更深的理解,等等。所以这也是我们整个过程当中包括我们这次的目的,不要用几倍或者几十倍于别人的时间去做别人擅长的事情,你去做最擅长的事情,所以如何发挥英国的优势,发挥深圳的优势,如何连接两者,这是我们此行的一个比较大的目的,谢谢大家。


周书洋


深圳矽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客户经理

驻地机构:Central Research Laboratory

演讲主题: 创新者、创造及生产制造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分享内容

现在由我具体一点点讲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做了三场演讲,传播了一下深圳的文化还有深圳的能力,我们还做了一场工作坊帮大家了解,对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的生产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地方。因为我们进驻的是一个加速器,我们跟驻场团队坐下来一对一review他们的产品的商业逻辑,电子结构设计,看看是否有问题等等。我们还受邀去Brunel大学去给学生的设计作业进行指导,做了一个小分享。还参观了两家工厂,看看他们的本地制造能力。过程中还受到了特殊待遇。他们说你们两个中国人来参观我们的工厂,你们是不是来窃取我们的商业机密,我想我们才不窃取你们的商业机密呢。我们做完这些事情,见到这么多人之后我们会发现他们常常问的问题是我做这个东西需要多久需要多少钱,为了给他们理清楚,我们列了一个表,你能从这个表上看到大概需要多少钱多长时间,要进入深圳供应链的切入点是什么地方。为了更具体阐述这个切入点是什么,我们列了这张表,这是在深圳做一个产品需要接触的所有供应链资源,我们进行了分类,其实无论是初创团队还是供应链都是对数量非常敏感,我们根据厂商对产量的敏感程度进行了分类,这一部分就是不是对产量非常敏感,这一部分是稍微敏感,这一部分是非常敏感,由于这些初创团队他们很多时候他们一开始的定量都不会很大,所以我们建议说你要进入深圳供应链的话工业设计公司像浪尖集团,佳简几何,意臣工业设计这样的公司就是很好的切入点,电子的方案公司也是他们很好的切入点,如果他们已经完成设计,并且有非常大量的需求,而且自己准备好销售渠道,那直接找总装工厂就好了,在深圳供应链他们只要保证这三点就可以了。



程康


深圳智泽丰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驻地机构:Machines Room

演讲主题:残疾人士开源轮椅项目研发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分享内容

谢谢大家,大家中午好,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跟大家介绍我在英国交流的项目,非常感谢深圳国际交流基金会还有深圳开放实验室给我这次机会参加这个活动。这个是一个国际性的开源项目,结合3D打印技术,降低成本,旨在帮助残障人士能够让他们有一个量身订做的一个轮椅,其实轮椅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是他们功能上面的延伸,而且每一位残障人士他们自身的情况不同,还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决定了他们非常需要一个定制的轮椅,而且那么有多少个人需要呢?就是全球大约有6500万人需要一个轮椅,但是其中在于超过80%的人,也就是超过五千万人并没有量身定制的一个轮椅,通过传统方式定制的轮椅价格非常昂贵,通过传统方式去定这个轮椅超过三千英镑,也就是人民币两万起价,这个样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始人就产生了这个项目,目标就是做一个开源模块化的轮椅,通过模块化把这个成本降下来,然后让用户拥有更多的选择,然后我在英国入驻期间的主要目标就是做中央连接件,把连接的部件,需要定制的部分把它连接起来,这就是我们在英国的团队,他这段时间在美国,我们通过微信沟通,我是作为一个创客的设计师参与到这个项目其中。他们非常支持关乎于社会公益性的社会,所以很多的项目都是很具有社会公益项目的,这就是我们在英国的一个研发制作成果,这个就是一个中央连接器,我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了一个原型,定制化的部件组装成为一个轮椅。这个就是我们画的来展示的一个功能,通过它标准化的接口把定制化的还有设置的连接器模块,尤其是座椅,刚好结合3D打印的优点,采集数据,完成量身定制。我入驻期间探讨了3D打印在轮椅中的应用以及开源项目的发展,然后我们还见到英国那边定制轮椅的专家,我们一块探讨了结构方面的问题,还有探讨一些实际的需求,这个非常的关键,他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最终我们完成了这样一个成果的展示,这是最终我们在英国那边的成果展示,回国之后这个项目持续的深入,深圳这边有很多资源,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国际性的开源项目,大家感兴趣的话都可以一起来完善这个项目。这就是我们回国之后的一个设计成果,我们把很多东西都模块化了,这是一个拥有快速拆分的设计,它是可以快速的拆分成很多部件,像这些轮椅部件都可以买到的,但是它需要我们设计一些连接器才能把它连接起来,每个厂商都有专门定制连接器。我们还加了一些辅助的功能,这个是我们采集了一些残疾人的需求做出来的,这是在一些论坛里面,这是一些设计的细节。我们下一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我们设计的中央连接器进行量产,建立一个开源社区,实际上这个开源社区已经存在的,我们想通过这样的社群把创客设计师跟工程师连接起来,通过开源的方式把成本降下来,每个设计师都可以参与进来,把他们的想法贡献出来,使得这个想法可以分享出来。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Part2: 创客西游成员答疑


问: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大家觉得深圳最应该改善的是什么,目前来讲最应该有什么改善的地方?


我们在国外的话每一个行业都想做自己的独特性,哪怕你做的是完全一样的东西,但你的习惯性和思考跟别人不一样,这个是从国外学到的,这个是从教育一直延伸下去的,包括分段落应该怎么分,我们中国会选择要有标准答案这样子。

我作为创客作为设计师,你想保持一个城市的干净整洁肯定不是靠几个环卫工,肯定是大家的意识,你看英国的员工很多人都很有意识,因为他的教育环境也好发展业也好对自己的审美有了培养,包括艺术家设计师都过的很好,中国是比较缺失的。

站在一个设计师角度,他们在做的事情就是他们做一些很有人性化的东西出来,这个是在英国他们会首先考虑用户的想法才去做,这个也是我们在英国看到的不一样的东西。



问:你们去了英国之后有什么感觉,你们创客在英国的教育和社会的衔接上是怎么做这些工作的?


其实我也是三年前在英国念书,当时还有创客运动,创客它就像DIY文化一样,人人都是创客,你不需要去到一个企业才能创客,你可以做一个东西,比如说你本来要买的,但是你现在不用,你可以自己去创客,像健身俱乐部一样,一周去三次,机器都可以随便用,我家里面还可以买东西,我不用买了,我直接下班去做出来,这是环保的,这个全凭意识,就是一种文化,它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人人都创客,人人都去做这么一个事情,他们在教育过程当中自己去咨询解决一些问题,这个跟他们所处的阶段有关,所以说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问题,我们倡导创意,创意就是解决很多就业的问题,其实这两个我认为是有区别的。


我想补充一下,在英国跟中国之间的一个区别最大的其实就是文化,包括教育本身,但是就是说我们可能怎么样才能把这个区别变的更加小呢,其实这个问题应该问我们自己,中国现在的发展,不像英国这样的已经定下来了,现在中国的发展靠着我们现在去努力的这一带,能够把中国的包括国外的一些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教育里面去,让我们自己这一代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包括世界的一些发展。



问: 我想首先请问,如果现在你们实现财务自由了,或者不用工作了,还会做创客吗?刚才分享说是英国创客跟中国创客有不同的特质,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因为你们是职业化的创客,你只是从事创造性的工作。第二个问题,你们刚才强调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这十个人,其实基金会他们设立这个国际对外交流项目的目的就是让你们不仅仅是自己的小圈子,而是大圈子,你们要向英国世博会一样成为一个小种子,全球寻找创客,你们应该寻找创客文化。

首先我们这里就有创客,实至名归的创客。选十个纯创客入驻那边,或者说拿到那边的投资,这个只是帮助十个创客,它在这边孵化跟在那边孵化有区别吗,或者说是那边的机器更发达吗?我认为是一个创客文化,我们是跟创客文化相关的,其实我们见不到面,我们每两个人去到不同的机构的,我们这次完全分散的,我们只是回来这么说认识了一帮人,这是一个。然后我们现在倡导的是创客送过去,他们两位还梳理了国外创客如果要做深圳的产业的话怎么做,这个是能够帮助到很多深圳的工厂的资源对接到国外的项目,帮助整个深圳的产业,深圳出名的是整个产业链,产业链并不能像国外那么昂贵的情况。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你动手把这个东西做出来,你拥有一项技能把它分享了。本身我们是因为这个真的是一个公益性的项目,我们去了之后,实际上我非常想要的是这个团队他们给了我鼓励,让我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项目,可能很多人上台分享的时候会紧张,这个项目本身也是公益性的,不是完全商业化的,现在我觉得这个社会需要一个创造性的精神,很多创客是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培养的,它也可以慢慢的变成创客,我觉得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问: 刚才涉及到创客教育的问题,我本身是做创客教师的,我们公司本身跟学校合作,我想问的问题是你们觉得创客教育是更适合学校开展还是从社区希望开展,我们去学校的话学校是很公立的,给我们上课必须要拿出一个成绩,包括去深圳小学深圳中学这些学生一上课,来回差不多一两个小时这样。创客教育更适合从学校开展还是从社区开展?

我觉得创客教育也要分两部分来看,现在很多创客教育说我们要学习编程,因为编程是一个技能,我个人认为,我觉得以后大家都要会编程,你不会编程就不知道怎么和这个世界交流,比如说木工活或者培养兴趣爱好的这种是可以在社区上面教,目的不一样。另外一个我想回答一下第一个您的问题,怎么把创客教育跟社会连接起来,就是我觉得你为了编程,这只代表你有编程这个技能不代表你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你希望孩子能够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暴露在社会问题的面前,其实可以向硅谷的整个生态系统借鉴。


因为我有很多朋友做创客教育这一块,这个一定是你所做的项目相关的,如果你做的项目是技能性很强的话它必然要放在学校里面的,而且我这次去英国,他们创客空间很多都是很草根的,国内比较少一些,在英国不管任何一个人,不用问他的职业就可以来做这个事情,做一个凳子敲敲打打,这些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一个社群来做,社群管理相对松散一些,一旦营利的话必须要有强大的管理,我的感受是学一下编程,可能知道这怎么回事,但是掌握不到那个技能,那就......我不是否认这两个创客教育,未来不管是社区还是学校最终的结果都是让他们学到东西。

我想说一下刚才有说在社区跟学校可能遇到的创客教育不一样,我们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的应试教育搞了这么多年,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有没有变成现实,大家有没有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大家在座各位都还比较年轻,但是当自己成为家长以后,有没有这个能力去跟学校去跟教育局提这个问题说我们创客教育在怎么样,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创客西游这个活动的目的,我们参与到整个改善社会的过程中去,以我们的经验和技能影响周边的人甚至影响国外的人,把一些优秀的理念加入到这个过程当中去,在整个跟大家互动的过程都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我们现在正在改变社会的一个过程。

Part3: 智造成果展示


成果:全产业链生产APP及从创意想法到产品生产的插画流程图

驻地:Impact Hub Westminster

创客:黎易庭、张九州

项目简介:深圳创客黎易庭在驻地与英国团队合作研发全产业链生产APP,这是一个旨在帮助中国以外地区的初创团队用户、企业、设计师及创客在中国地区生产的一个线上产品报价资讯平台。

张九州则以插画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产品在深圳从一个想法走到一件产品的完整流程,帮助英国创客们了解在深圳的生态环境下产品开发的流程,并对目前项目产品所处的阶段有明确定位。


成果:Making Connections网络直播平台

驻地:Makerversity

创客:李洪刚、苏海燕

项目简介:在入驻Makerversity机构期间,李洪刚、苏海燕与驻地团队共同开发网络直播平台Making Connections(makerversity.org/making-connections/)。Making Connections是Makerversity空间的线上直播平台,每个工作日都有1-2场线上直播,定向邀请空间内入驻的创客、社区领先及知名创客,通过直播分享创意、项目、经验,进行关于创客社区搭建、建设的讨论;同时该团队还建立起Slack(聊天群组 + 大规模工具集成 + 文件整合 + 统一搜索平台)的交流渠道,使网络社区内的创客们可以实时进行沟通及分享,促进中英创客之间的交流与项目协作。


成果:达成“创客运动与传统手工艺振兴”合作意向

驻地:Lighthouse

创客:温雯

项目简介:入驻期间,温雯走访了Build Brighton、Eagle Lab等当地的创客社区,以及New England House、Field和Rodhus等创客或创意产业聚集区,促进了中英创客文化的交流,对接了布莱顿—深圳两地创客群体,并与Lighthouse初步达成以“创客运动与传统手工艺振兴”为主题的合作研究意向。


成果:Minecraft-panda游戏软件

驻地:FACT

创客:王舟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