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血来潮回顾了一波前一阵子的热剧《都挺好》,看到苏大强拿出一摞小本子跟儿女算账的情节时,我的心态跟第一次看的时候有了些许变化,第一次看的时候,是看到苏明成吃瘪,特别乐呵;最近再看,却是有了新的想法——这样的操作让人很不爽,但为人父母,到底应该怎样和孩子“计较”钱财?
在刷知乎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苏大强”式计较的妈妈。
她把女儿从小到大的每笔开销都记在账本上,小到一根棒棒糖,大到上学的各项开支,至于平时的生活费用,她把家里水电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分为四,女儿占一份。
她还有个儿子,但儿子的开支从不记账,在她眼里,女儿是外人,没必要花钱,她的口头禅就是:“今天你花了多少钱,以后你要还给我们…… ”
在这样的环境下,高中毕业后,女儿就辍学外出打工了,每年都会给家寄钱,但是一年中回家的时间不到10天,看着
别人女儿陪妈妈
出去跳广场舞,她还会感慨:“你瞅我养个闺女有什么用,跟我一点也不亲!”
via:知乎用户@钮祜禄璎珞
(不知道为什么,就想配这张图)
还有另一个例子,让我看得火冒三丈的罪魁祸首。
同学中考发挥失常,父母花了两万八让他上高中,从那以后,无论那个同学做什么,他的父母都要念叨,
两万八啊两万八,两万八啊两万八
。简直就是当成歌来唱的那种。考试考不好,
两万八
,回家晚了,
两万八
。
到了高二的时候,同学说他早上一睁眼就是“
两万八
”,到高三的时候,同学已经压力大到无法跟人说话了。
同学高考前的成绩还不错,但到高考前一晚,同学拿着身份证跑了,后来听说他去了一家汽修厂工作,托人把自己挣的
三万块
交到父母手上,后来再也没回过家。
via:知乎用户@熊婕
在事件的后续里,这些父母都很疑惑,孩子为什么会变这样?我们为他尽心尽力,也大笔大笔地为他花钱,他怎么就这么脆弱?
父母的焦虑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孩子的焦虑往往来自父母。
要不要跟孩子谈钱,在父母教育领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不谈吧,孩子财商堪忧;谈吧,怕自己显得太计较(这一点好像谁都会中枪)。
前一阵子我在《广州日报》上看到一个理财牛娃的故事:
今年正在上初三的小景,不仅是一名学霸,还相当有经济头脑。“他给我们推荐了一只教育类股票,赚了约10万元。”小景妈妈说。原来,小景周末在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上课,他发现每一间教室都爆满,后来又了解到这家企业是一家上市公司。有一次饭桌上父母讨论买哪一只股票后,小景说:“买我上的那个培训机构吧,很火爆,现在整个教育行业都很火,这只股票肯定升。”小景父母接受了孩子的建议,股票果然大涨,在涨了两倍时,小景父母卖掉了,赚了约10万元。
更有意思的是,在小学的时候,小景还动过卖辣条的心思。“班上有同学在家附近批发辣条,拿到班上卖,零花钱都赚回来了。”小景说。然而,由于没有就近的进货渠道,这个想法只能打消。
哭辽,我一个90后老阿姨都没有10万元,一个初三的孩子都可以用股票赚10万元了……
培不培养财商的区别就是:
别人家孩子10几岁都已经开始赚钱了,而自己家孩子10几岁时,我们还在惆怅该怎们跟他谈钱……
言归正传,
为人父母,如何跟孩子谈钱?我的意见是,谈钱可以,传递焦虑就算了。
用对方法,可以锻炼孩子财商,用错方法,比如跟孩子哭穷、或是计较,则过犹不及了。
无数专家告诉我们,跟孩子谈钱的最好时机,就是当孩子问起关于钱的问题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问题:
我们家有钱吗?
小X家的妈妈给他买了个XX,我为什么没有?
100块是多少钱?
……
(到什么阶段孩子可以了解什么,父母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