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星海情报局
关注“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上个公厕,夫妻接连感染此病毒!紧急提醒 ·  2 天前  
湖北经视  ·  明起预约!这笔钱别忘了领 ·  3 天前  
湖北经视  ·  刘诗诗、吴奇隆,突传消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星海情报局

“156项工程”缺少了哪些重要产业?

星海情报局  · 公众号  ·  · 2024-03-19 13:53

正文

苏联援建的“ 156 项工程”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中国很多重要产业能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都是苏联援建的结果。

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重型机器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多个企业名称中包含的“第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苏联援建项目不仅仅是帮助中国建设了产能,更重要的是帮助中国创建了装备制造业,使得中国的工业化具备了可持续的物质基础。

苏联援建的“ 156 项工程”对中国的工业化意义如此重大,但是“ 156 项工程”包含了所有重要产业吗?

当然不是!

156 项工程”至少缺少了两个重要产业:石油化学工业和半导体工业!

石化工业生产的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半导体工业生产的芯片都是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的基础产品,为何苏联援建的“ 156 项工程”不包含这些重要产业?

苏联援建项目中不包括石化工业和半导体工业,并不是苏联为限制中国工业发展有意缺少重要产业部门。

当时的苏联连核武器技术都可以提供给中国,对这些民用产业技术不会遮遮掩掩。

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都极具战略眼光,在与苏联谈判时当然不会错过如此重要的产业部门。

156 项工程”不包括石化工业和半导体工业,主要原因是客观条件不具备!

最重要的客观条件就是产业技术尚不成熟,苏联自身尚未掌握这些技术!

不仅是石化工业和半导体工业如此,电力机车也是相同的情况。

50 年代中国机车工业的领导人去苏联考察时,苏联的第一代电力机车尚在研制之中,因此没有成熟的产品可以提供给中国。

尽管如此,苏联仍向中国提供了电力机车的技术资料,中国的第一代韶山电力机车也是在借鉴苏联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成果。


中国电子工业初期的发展

虽然半导体工业是当今最重要、最基础的产业部门,但在 50 年代还只是一个新生儿,此时电子管才是行业的主流。

现在大名鼎鼎的京东方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代号 774 厂,就是 一五 期间苏联援助的 156 个项目之一。

此时的电子管工业被划归到军事工业项目中,主要的用途也是军用。


苏联援建的“ 156 项工程”未包括半导体工业项目,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刚刚诞生的技术。

1947 12 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组成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

晶体管是 20 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微电子革命的先声。晶体管出现后,人们就能用一个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了。

晶体管的发明为后来集成电路的诞生吹响了号角。

1950 年肖克利的研究小组制成了第一只结型晶体三极管,结型晶体三极管使后来的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成为可能。


1958 年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 · 基尔比,发明了世界第一块集成电路。

基尔比是集成电路的两位发明者之一,另一位则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诺伊斯。

1959 年初,诺伊斯开始思考单晶片电路问题:就是把不同元件制作在一块晶片上,然后用平面工艺把他们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在一块硅片上做出一个具有完整逻辑功能的电路了。

从半导体工业核心技术诞生的时间点上看,苏联援建项目中不包含半导体工业是正常的。


中国石油和石化工业初期的发展

156 项工程”中未包含石化工业项目除了技术因素之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的石油产量不足,缺少原料。

第二,解决汽车、坦克和飞机的燃料供应在当时是更迫切的问题。

旧中国只有玉门、延长 2 处油田,实际采油井加起来才 33 口,年产天然石油 7 万吨,人造石油 5 万吨。

中国的石油地质储量由于调查工作做得很少,只有粗略的估计数字,可采储量仅 1 亿吨,几乎全都在西北。

1957 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石油的产量仍只有 146 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石油工业是少数未能完成一五计划指标的工业部门。

1959 年大庆油田发现之后,中国的石油产量才开始增长起来,但此时已经走到中苏蜜月末期了。


石化工业虽然早已诞生,但产业真正大规模发展起来是在二战以后。

50 年代后石化工业技术进步显著,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产量显著增长。

在“ 156 项工程”中石油工业有两个项目,分别是:兰州炼油厂和抚顺第二制油厂,实际投资金额分别达到 1.9 亿元和 1.8 亿元。

建国后中国石油工业最迫切的任务是解决燃料问题:汽车、坦克、飞机、轮船要运转起来都要使用燃料。

旧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仅在玉门、大连、抚顺等地有几个小炼油厂。

这些炼油厂不仅规模很小,而且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油品只有 12 种,其中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仅有 3.5 万吨,不足国内需要量的 10%


中国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炼油厂是苏联援建的兰州炼油厂。

兰州炼油厂由苏联设计和供应成套设备,设计以玉门原油为原料,包括 100 万吨 / 年常减压蒸馏等 16 套炼油装置,主要产品有航空汽油、车用汽油、航空煤油、轻柴油、燃料油、润滑油等。

兰州炼油厂 1956 年动工兴建, 1958 年竣工投产。

兰州炼油厂的建成使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装备、产品质量水平上了新台阶,使我国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炼油工程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的技术规程、标准和管理程序。

尽管苏联所提供的炼油技术还不算是世界一流的,苏联的标准规范也并不都适合于我国,但从整体上为我国以后炼油工业大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苏联援建项目并非完全不包括石化工业项目,在苏联援建的两个炼油厂中包含了部分石化产品生产线,但是不成体系不成规模。


中国在后期是如何弥补这两大重要基础产业的?

中国在 70 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发展石化工业,石化工业项目是 “四三计划”和“七八计划”中的主角。

“四三计划”引进的成套技术设备,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 —— 即穿衣和吃饭问题。

28 个成套设备引进项目中,生产合成纤维( 4 个项目)和乙烯( 3 个项目)的项目都是属于石化工业项目。

“七八计划”包含了 22 个成套设备引进项目,其中 4 个大乙烯项目和 4 个聚酯项目是此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重点。

通过 70 年代的两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中国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石化工业基础。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中国的石化工作者们继续研发,在 2000 年前后才陆续掌握成套合成纤维和乙烯技术。

中国半导体工业的追赶更是坎坷,至今仍未完成追赶的任务。

中国半导体工业不能像钢铁、电力、石化工业这样完成追赶,最主要的原因是半导体工业的技术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中国掌握技术的速度赶不上国外技术进步的速度。

在研究领域,中国的科研机构也很早就关注到了集成电路技术,并进行了研发。

但由于技术基础薄弱、研发资金缺乏、没有成熟民用市场支持,中国半导体工业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被拉大了!

90 年代,中国以举国之力支持电子工业部建设“ 909 ”工程,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是历史上国家对电子工业部投资的总和。

909 ”工程建成了华虹 NEC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未能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半导体工业的技术一直在发展,中国的基础差,而且发展速度无法与先进国家相比,因此中国和外国的技术差距反而被拉大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