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收官在即,爸妈们的钱包已经掏空!
以往只是掏钱,今年还闹心。两个月来关于“天价研学营”乱象频出的新闻络绎不绝,家长吐槽不断:
一时间,
关于到底孩子的一个暑假要花多少钱?如果孩子不放研学营,还能做什么?夏令营、课外兴趣班、补课班到底应该怎么分配等的讨论此起彼伏。
于是前不久,“爸爸真棒”发布了
“2024年度的暑假家庭花销调查问卷”
,共有近200组家庭完成了问卷。我们仔细研究了一遍调查结果后,简单概括就是一句话:
先说几个“恐怖”的结论,今年:
有近六成家庭的花销比去年涨了!
4成家庭暑假花销超过10万+
!
还有的家庭一个暑假就花掉30万+
!
暑假上兴趣班的家庭少了,补课的多了!
今年没有报名夏令营的爸妈达到了49.7%!
却有61.7%的家长选择带娃去“远方”长途游!
一边厢是家庭收入的下降,另一边则是暑假花销的增多。这个夏天,开源节流成了神话,暑假过完,爸妈着实深刻体验了一把“痛并快乐着”。没办法,爱马仕可以缓缓,孩子的学习绝不能停,个中的委屈与执着,冷暖自知。
新学期,国际教育鸡娃大会来了!
👇🏻9月7日,上海线下隆重举办👇🏻
40%家庭花掉10万+
应对内卷,暑假花销继续涨
首先,把我们这次调查的家庭样本属性总结一下,参与调查问卷的一共有175个家庭,城市分布前五位的是:
孩子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年级到九年级。
其中,体制外家庭95个,体制内家庭81个,略微少一些。
接下来马上进入正题——钱!
面对经济放缓的大趋势,你以为捂紧钱包是很多中产家庭的策略?应用到孩子身上——不存在的!
看到爸妈们今夏在孩子身上的花销,我挺吃惊的,
花销超10w的家庭已经达到了39.4%,比去年增长了足足12.7个百分点!!
以下是每个花销区间的情况:可以看到,这次不存在无花销(没有报名任何课外兴趣及学科培训班,也没有旅游)的家庭;10-20w花销的人数最多,有61人,占到了3成;
极端最高花费超过了30w
!
花费在1w元以下的家庭只有7个,花费5w以下的家庭只有50个,都算平均值以下,拖了后腿。
再说一个恐怖的数据,有近六成家庭花销比去年涨了,而跟去年相比,降低暑假养娃成本的家庭,只占两成都不到。
今年暑假,体制内外两组家庭的平均花销,相差2万元不到。
而去年,体制外家庭的暑假花销比体制内多出了1/3。
今年
体制内后来居上的姿态,也打破了大家关于“国际学校的孩子更吃投入”的固化思维,至少在暑假这块儿,双方大有持平的态势。
兴趣班↓↓ 培训班↑↑
教培隐形复兴,“卷”起千层浪
今年暑假与去年相比,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学科培训班的占比上升,随着教培产业悄悄复兴,这样的结果可以预期:
今年暑假学科培训班(语数外)平均上升3个百分点,而兴趣班(体育、艺术、棋类)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
看来,学术内卷真的是中国孩子不可更改的基因,只要土壤适合,一切都会卷土重来。具体哪门学科卷的最凶,哪种兴趣班跌势最大?我们后面会详细说。
最后,再提一句旅游和夏令营,旅行继续成为全民热衷的消费支出,有超过70%的家庭,暑假旅游支出超过了1w元,而
花销在6w元以上的家庭,占比达到了12.6%
,
比去年足足高出了近2个百分点
,可见,平时因为消费降级省下的钱,一部分还是花到了旅游上。
至于夏令营,整体规模有微降。不管是学术夏令营还是纯运动的美式夏令营,家长们在看多了之后,消费也趋于冷静。
好了,看完了这几个大趋势的分析,我们会从几个有意思的小切入口来看看,中国中产家庭的暑假花销背后,到底透露了些什么样的信息。
这一次,我们还特别测算了在这175个家庭中,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大班一直到12年级,
这
13年当中所有暑假的花销总和的平均值,
这个数字算出来还真的让我们吓一跳:
它达到了123.7万!
具体由这四部分的花销组成:
在此,只想对各位家长说一句:您辛苦了!接下去,我们来看一些具体数据背后的鸡娃趋势。
虽然今年暑假的兴趣班投入情况比去年略微下降了1个多百分点,但家长热衷的项目依然没有变化,
体育、艺术与语言类兴趣班
依然位列前三。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
棋类兴趣班和去年相比呈断崖式骤降。
去年还有13.2%的家庭带孩子学围棋国际象棋,今年这个百分比直接降到5.7%。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今年没有报任何兴趣班的家庭,达到了13.7%
,而去年这个数字只有9.4%,看来,消费降级的影响还是存在的,那些可有可无的兴趣班,家长们如今是果断弃了,至于对升学和择校有很大影响的体育艺术和语言,则依然坚挺。
而在“敢于投入”这点上,
体制外依然比体制内更舍得花钱,
这个暑假兴趣班费用超过6w的家庭,体制内有16组,而体制外则达到了26组。
但在1-2万的花销区间,体制外只有7组家庭,而体制内家庭达到了16组,超过一倍还不止,所以,体制内家庭更愿意投入一些不那么贵的大众型体育项目。
另外,让我们大跌眼镜的一个数据是,给孩子
报名体育、艺术和语言类的家庭中,体制内家庭的参与兴趣班数量,都超过了体制外家庭,
看来,体制内爸妈的消费降级程度,可能比体制外爸妈要小一些,毕竟,体制外高昂的学费和补课费,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了。
今年,
人均每个家庭“承包” 2.45个培训班
。
类别方面,
英语/托福类
依然高居榜首,有意思的是,
数学思维类
的占比比去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而数学和英语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减小。这或许和近两年越来越火的AMC考试有关。
另外和去年相比,
思辨演讲类和语文培训班
有所上升。其中上升最多的是思辨类,从去年的5.7%一下子涨到了12.6%,足足增长了一倍。做出这一贡献的是体制外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学习思辨课程的数量,是体制内家庭的一倍还多。
在投入方面,大多数家庭的都聚集在
5000-3万元
这个区间,极端高投入的家庭(6万以上)有25个(19个体制内,6个体制外),占比达到14.3%,而去年这个数字的占比只有
5.7%。
看来,
愿意花大价钱补课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
最后,在培训班这块,让我们没想到的一点是,孩子们付出的时间,比去年有了大幅增长。在最夸张的
“9小时以上”
的选项处,集结了最多的家庭,足足43个!
在这里,我特意放一下去年的图片,大家看看,0小时的家庭是最多的!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大家卷成这样?
这一变化,只能用惨烈来形容。我们看了家长和孩子自己发在后台的一些反馈,和数据所投射出的高投入+自鸡氛围完全契合:
新东方小班托福:最值(22天)2.5万
AI兴趣班:最不值(2周)0.8万
海外语言班,3万,值得,体验重于刷题
2万的辩论课最值,因为孩子喜欢
当然,也有很会省钱的:
标化考试辅导选了低价的机构,小孩自己特别有自驱力,老师就更愿意个性化给予指导(不会像大机构那么大牌),各种免费加餐,所以会觉得很值得。
以前数学英语都是报班,今年六年级升初中的暑假,想锻炼娃的自学能力,很便宜的价格买了初中数学录播课和英语单词拓展练习册让娃自己做,感觉效果也还不错。
这就是今年暑假培训班的情况
,选择高频率补课的家庭翻倍,选择高投入补课的家庭同样翻倍。
数据看的我们编辑部瑟瑟发抖,只想问过完暑假的莘莘学子,你们还好吗?
今年暑假,家长报名的夏令营种类与去年相比,不变与变参差其间。我们先来看看具体的占比情况。很显然,体育类夏令营依然是家长们的首选。
中国的美式营经历了这些年的市场普及,在家长的观念里已经有了极成熟的根基。游美夏山这些老牌大厂依然很受欢迎,而类似于黑眼睛、华德福这样偏小众却玩的更野的品牌,也沉淀了极多的粉丝。
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排名第二位的竟然是
科技类夏令营
,看来,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愈刮愈烈的“科创风”俘获了大多数家庭的
芳
心——
科创夏令营的占比,从去年的3.8%,今年暴增到了13.1%,暴涨4倍。
语言类占比下降一位,跌到第三,作为刚需,英语类的夏令营一直
长盛不衰
,相信这是许多年都不会改变的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
今年没有报名夏令营的爸妈达到了49.7%,差不多到半数了
,比去年又上涨了4个百分点,可见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对夏令营的功用产生了疑问。
把孩子丢在营地10天,是否足以改变他的学习习惯?对付掉性格上的问题?或者真的能够在新学期的英语考试里明显提分?
如果一切都是未知数,那报名热情自然就会下降。
再来看一下具体的花销。我们发现,家长们在投入上有点两极分化--
所以
一方面
不投入
的家长多了,另一方面,投入多的家长,也更多了。
至于体制内外,到底哪些家庭在报名高价夏令营,我们可以看看4w+区间的夏令营体制内外的对比,
高价夏令营基本上都是体制外家长在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背书和刷经验值的必选项,高大上的海外夏令营,依然是体制外家庭的刚需。
那么,今年报名夏令营的家长,具体的营后感都有哪些呢?我们摘录了一些评论,觉得收获颇丰的,科技营占比很高。
5000元,孩子在实验室做科研,收获是他熟悉了实验室器具和流程。
参加了市电视台组织的坐火车的研学旅行比较值,费用没有其他机构研学的费用那么多,而且质量有保证。
当然也有踩雷的,主要问题是项目和孩子需求不匹配,或者家长对师资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