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了了!奸商卖的都是塑料大米!吃三碗就相当于啃一个塑料袋!”
这种我们看起来很眼熟的消息,最近出现在了非洲,引起了群众的惶恐。尽管没有任何靠谱的证据能够证明人们吃的是“塑料大米”,谣言还是不可控地传开了。在所有吃大米,能上网,有社交媒体的地方,就能查到“塑料米”的新闻。
过去几周,在非洲塞内加尔,赞比亚和加纳,关于塑料大米的消息传播迅速,以至于赞比亚食品药品局不得不出面,组织人专门调查。他们请来了那些宣称能提供塑料米样本的消费者或者商人,并研究了一下他们所说的“塑料米”。
最终也没研究出个啥来,农贸市场找不到任何“塑料米”。
但是消息还是传开了,外网上有视频证明的确有塑料大米加工厂的存在。
本着“眼见为实”的想法,群众们觉得谣言更可信,官方不承认,一定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更不用说,很多媒体在其中跟着起哄传谣了。
(图片截取自每日邮报)
其实类似的新闻在非洲,早就开始了。
在2016年,尼日利亚商业局没收充公了一批2.5吨的大米,并宣称这些大米都是塑料做的。这一下大家不淡定了!
尼日利亚国家健康部立马出来怼,说商业局的声明毫无依据;而国家食品医药局的实验表明,塑料不塑料还不能定论,但是实验表明这些样品大米都细菌超标倒是真的。
官方都吵成这样,大家只好谁也不想信,顾好自己再说吧。谣言继续传,一堆“教你如何辨别塑料米”的教学视频应运而生:
看到这里,有没有发现有什么怪怪的地方吗?这些大米和谣言,都是来自中国???
说起“塑料大米”谣言,中国好像很难撇清关系。
世界各地的谣传里,此类塑料大米都是来自于中国。同时,就算是在辟谣的新闻里,中国也被指责是这一类谣言的发源地。
现在就连BBC也出来直接指明了:这个事情就是中国传出来的。
(图片截取自BBC)
其实早在2011年的时候,就有报道宣称中国的大米中加了工业增稠剂,消息在中国餐饮协会官方宣称“吃三碗假大米,等于吞下一个塑料袋”后,甚嚣尘上。这简直比吃土还可怕!
这时候就有人说了,明明塑料比大米贵,为什么商人要费力把好好的大米折腾更更贵的塑料去卖呢?
这次,BBC也承认了这一点,并且把之前大家一直遮遮掩掩没说破的“塑料米”背后的利益关系,点开了:
“可能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对于进口产品的不信任,使得这样的谣言经久不衰。”
不良商贩问题,怎么就牵扯到“贸易保护主义”了呢?
其实对于西非的很多国家,如尼日利亚,在购买农产品方面,是存在很纠结的心理的。
一方面,他们喜欢进口的中国大米,性价比多高啊;另一方面,消费进口大米对本地农产品商业发展又是不利的。
于是类似的“进口的中国大米都是塑料做的”的消息,可以鼓励消费者们,购买当地大米,以此间接保护当地经济。
所以,尽管可能谣言的确是以中文创造出来的,但是能够从古2011年支撑到现在,中间的刻意传谣的人,却是哪国的人都有。
尽管已经被论证过无数次,“塑料”的成本远比“大米”高,商家根本没有必要用塑料的成本卖大米的钱。但是,这就能完全否定“塑料米”的存在吗?
其实这个问题早已有解答。只是相对于博眼球的谣言,一本正经地解释的科普文,不受大家关注。而答案非常简单:塑料大米确实存在。但是!包括用来当模型展示的在内,都不是生产出来卖给人吃的!
网上视频里的中国生产的大米形状的小颗粒塑料,其实在塑料行业是高质量产品。此类材料在非洲众多国家,具有很大的市场。但虽然有利可图,要想把它出口到非洲,外国商人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非洲各国严格的海关政策。
(图片来自AlamyStockphoto)
比如上述提到的尼日利亚,出于贸易保护主义,国家的进口塑料等工业产品的政策非常严格。而对于大米等农产品,政策就相对的宽松。
而尼日利亚又具备巨大的市场购买力,高质量塑料绝对比大米更有利可图!
于是就有人直接把成本更高的塑料颗粒做成大米的样子,以大米的形式,出口到非洲国家去。偷梁换柱,蒙混过关。能被海关查出来的只是部分,查不出来的呢?
此类偷梁换柱的事情到底有多久了?塑料米是否流动到,如何流动到农贸市场上?
对这些问题网上小道消息太多,作为吃瓜群众圈哥对他们的可信度不得而知。
但只要想想塑料的价格和为了走私的承担的风险,就知道除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造谣者,不论是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塑料大米的买家、卖家,都没打算将这么贵的货物当大米吃了或卖掉。
所以想要在菜市场买到塑料大米,估计还是有点困难。
想到这里,圈哥又可以安安心心地再吃两碗饭了!
(英伦圈综编,编辑:阿白白,内容参考BBC News、新华社等,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