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的1.3万亿元,
到2024年的1.5万亿元……
惠州工业总产值
自2021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后,
一路开启“加速”模式。
亮眼数据的背后,
是惠州孜孜不倦坚持
“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
的厚积薄发,
是产业结构向“新”而行、
发展动能向“高”跃升。
位于惠州大亚湾的中海壳牌厂区。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作为全省工业大市,
近年来,惠州不断
锻造先进制造的“钢筋铁骨”、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
“2+1”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制造“硬实力”
擦亮惠州万亿工业大市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新时代新征程上,惠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做厚做实制造业“家底”,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大亚湾畔,埃克森美孚一期试投产,中海壳牌三期、聚碳酸酯项目全面建设……2024年,大亚湾石化区实现工业产值2670亿元,增长1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3%。
作为惠州推进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集群主战场,大亚湾开发区以丰硕成果充分彰显惠州工业蓬勃向上之势。
近年来,惠州以“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为路径,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向高端跃升。在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征途中,惠州聚焦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重点发力,聚力打造“2+1”现代化产业体系和“3+7”产业园区。
数据显示,2024年惠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136.4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82.7亿元,增速居珠三角第一;固定资产投资2737.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四……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挑战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惠州工业经济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增速,来之不易。”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原主任丁力教授表示,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惠州工业经济有着强劲的韧性和支撑。
经济总量稳步上扬,接连跨越5000亿元、6000亿元台阶。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加速迈向“万亿级产业集群”,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举足轻重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先进产能接续释放,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提供强劲动力,这是惠州经济行稳致远的支撑所在。
大亚湾石化区连续6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30强”榜首,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在“制造业当家”和“大项目加持”基调下,惠州产业集聚赋能经济向上向好,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不断刷新“万亿工业大市”的“高光时刻”。
2024年,惠州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近九成。
放眼全国,惠州工业总产值已跻身全国第二梯队前列,虽与苏州、深圳等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但在产业发展上已形成类似苏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深圳(电子信息+新能源)的“双轮驱动”模式,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2+1”产业中,2024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9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5500亿元。石化能源新材料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9%,电子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2+1”现代产业集群已成为惠州发展的“压舱石”和“主引擎”。
2024年惠州工业总产值在广东省内稳居第五位,仅次于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惠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背后有何发展逻辑?
除了源自产业结构显著升级、重大项目强劲支撑,还源于政策与平台赋能及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
支持惠州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2024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发文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埃克森美孚正在大亚湾推动一个世界级规模的CCS集群示范项目落地,助力惠州建设全球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恒力石化惠州产业园项目投产后,大亚湾石化区芳烃产业链初步形成,能有效实现产业链上企业合作共赢协同发展;“3+7”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近七成……
一个个大项目推进如火如荼,一个个产业园建设热火朝天,这与惠州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产业生态系统密不可分。
近年来,惠州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出实招、“放大招”,例如坚持新增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着力解决企业“用工难”“融资难”“创新难”等问题,促进各类企业发展壮大;规范涉企行政执法,靠前服务解决企业困难问题,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惠州积极为大产业、大项目保驾护航,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用心用情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吸引越来越多企业“用脚投票”,扎根惠州这片“沃土”。
实时人口近900万,实有经营主体突破90万户,其中企业33.7万家,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51家、超百亿元的15家、超千亿元的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650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等高水平科技力量汇聚,拥有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这是惠州持续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
“早审批、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离不开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这是政企协作共谋进步的又一个成果,更是恒力在惠州这片热土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恒力石化(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玺感叹。
企业工业总产值首次达百亿元,奖励300万元;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级奖励30万元;市级每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工业企业技改……《惠州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日前出台,“大手笔”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惠州全力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的决心坚定,诚意满满。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深圳都市圈副中心,惠州西临广州、南接深圳与东莞,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充足、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吸引与承载力强,发展后劲十足,有条件、有实力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建设制造强市。
站在1.5万亿元的新起点,走在建设新型工业强市的道路上,惠州又该如何发挥优势和潜力,全力跑出惠州工业经济“加速度”?
向“新”而行,逐“高”而进,这就是答案。
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属性是科技创新。创新能力不仅是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经济发展,既要看总量数据,也要看结构数据;既要看基本面,也要看新变化。
2024年,惠州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规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3.9%。先进制造业占比超六成
,由此可以看出惠州这一“先进制造业之城”的成色。
2024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的赛迪顾问发布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惠州排名第30位,比上一年上升4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入选,成为去年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加上2022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至此,惠州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网联汽车两大优势产业链双双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近年来,惠州坚持创新引领,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惠州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2024年,惠州新增1家国家级、16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累计分别达3家(次)和23家,新增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65家。
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性变量。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是惠州工业总产值冲刺2万亿元的必由之路。
“展望未来,惠州潜力巨大。要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度融深融湾,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丁力看来,惠州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之后,要更加重视增强内生动力,加大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朝着2万亿元的目标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