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状元和内地状元的专业取向已不是第一次被舆论热议,为何香港状元比内地状元更热衷于报考医学,难道是因为香港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崇高?很显然不是,在笔者看来,两地学生的选择都是务实的体现。
首先是经济收入。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许有很多医学生是怀着对职业的神圣向往选择医学,但经过多年苦读走入社会后,发现收入竟无法给予自己和家人体面的生活,想必当年选择从医的情怀也会被现实的残酷消耗殆尽吧。反观无论是香港还是一些欧美国家,医生都属于精英阶层,收入颇丰,自然有更多人愿意学医。其次是社会地位及尊严,医生本是崇高的职业,然而近年来,我们却经常看到医闹见诸于媒体,医生不仅不受人尊敬,反而还成为高危行业,试问又有几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从事可能有生命危险的职业呢?
在笔者看来,解决医学人才短缺的问题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严格把关医学院的生源质量,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外,想要进入医学院都需要非常优秀的成绩,我们也需全面抬升医学院的准入门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向社会输出的都是切实为民解忧的白衣天使。二是大力提高医生的工资收入,我们不能仅靠医生职业的神圣性来吸引人才,想要解决人才短缺还是要靠经济导向。三是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来保障医生和患者的权益,之所以有医闹,还是因为确实存在少数缺乏医德的医生,造成百姓对医生的不信任和偏见,同时遭遇这种问题的时候,患者及家属无法通过正规的渠道来表达诉求,恶性循环医闹便在社会愈演愈烈,只有通过完善法规,才能促进双方的和解。四是媒体应多传播正能量,媒体不能只热衷于报道医闹,更多时候更应该实事求是地宣传那些爱岗敬业的好医生,近年来关于医生正能量的报道越来越多,这无疑也是提升了这个群体的形象,温暖了医者的心。
这正是,救死扶伤靠的不仅是情怀,医生群体需要你我他的关爱。
——@禹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