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在国际标准委员会,理事国会上,通过了“传统中国中药”作为国际市场中药的命名标准。虽然这条消息,并未被太多媒体注意到,但这对中医药产业来说,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振奋信号,因为它预示着,未来中国中药的标准,将引领国际市场。
这个“中国标准”对我们的中药产业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先要讲的故事,发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这里山高、水清,森林覆盖率高达到65%,大山深处藏着很多宝贝,山里的植物,有一半都是中草药。这其中,有一种特别的药材叫做“钩藤”。钩藤,也是苗族传统药里的一味经典药,当地人常说“十苗药九钩藤”,苗寨里常用钩藤来治疗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虽然,钩藤在苗药里被广泛使用,但基本没怎么走出过大山,不过,就是这么一味冷门的民族药,现在,却有外国人主动找上门来了。
贺定翔的育苗大棚里,种着各种各样的中药材。钩藤,是他最看重的一个宝 贝,仅这一个品种就有1000多亩。
贺定翔他们种钩藤有一整套自己的标准,这些标准自打四年前被国际中药材市场认同,海外客商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这位来自意大利的中药材商,中文名字叫裴大可。大老远地跑到贵州来,为的就是这钩藤。
山里的藤条上一般不会长出钩子,但这里种出的钩藤条,却能同时长出一单、一双两种钩子,这让裴大可特别惊讶。中国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裴大可觉得,他的中药材贸易会越来越好做。
正在调试的这台颗粒配药系统,就是贺定翔他们,为像裴大可这样的欧美客商专门准备的。
自从国际市场认可了钩藤、茯苓这些药材的中国标准,裴大可就一心想把中药引进欧洲,做保健药。眼前的这台机器,解决了他一直担心的欧洲人服药习惯不同的难题,用这种方式配药,打中药市场就更容易了。
裴大可最关心的,是钩藤的产量能不能供得上。而规模化、产业化,恰恰是中药标准国际化的一个门槛。这一点,贺定翔他们早就考虑到了。
眼前的1000亩的种植园,仅仅是他们的示范基地。苗岭大山里,还有7000亩钩藤,那里才是他们种植基地的大本营。
杨光明,是贺定翔专门给基佑村合作社派去的种植辅导员。
每年12月开始进入钩藤的采收季,杨光明每天都要一大早赶到田里,给村民们强调剪枝标准。
钩藤条采收,必须赶在每天上午,此时地里的钩藤条枝新鲜、含水量大、药用成分高。但关键是给钩藤剪枝,剪不好,来年产量就会降低,甚至不长钩。
剪枝标准,其实只是钩藤种植标准中的一项。就连一亩地种多少株,他们都有严格规定——根据这里的日照和水土测算,每亩种167株是最合适的,每亩年产鲜钩藤能达到400多公斤。
苗岭上,以往也生长着野钩藤,但是这几年老百姓不知道怎么采摘,要么就连根拔起,要么采摘完,不剪枝,这样导致现在苗岭上没有野钩藤,或者只长藤不长钩。
苗寨里用钩藤,以前都是采摘野生的,村民们只采、不种,导致近些年野生钩藤已经很难看到。
吴东,现在是村里的钩藤种植大户。五年前他一直在浙江打工,2012年听说寨子里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他就跑了回来,开始学着种钩藤。
吴东拿着自家的5亩山地加入合作社,5亩地的租金每年就能收入3000元,在合作社种植、采收钩藤,每天还能赚80元工资。算下来,吴东加入合作社一年能拿到近3万元的收入。2014年他把家里的自留地,也拿了出来种上了钩藤,2016年收入增加到6万元,比外出打工还略多一点。
不离开家就能赚钱,对吴东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当地近200万人口,苗族、侗族人口占到了70%,能发展寨子里自己的产业,是他们这些年轻人一直盼望的。
钩藤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外形像葡萄藤,但藤条枝上有钩。钩藤有单钩、双钩和光杆之分,钩藤最具药用价值的,其实就是这小小的钩子。
采收钩藤条,算不上费力,但从藤条上,除去叶子讲究的是技巧。钩子很硬,稍不注意手就会被划伤,藤条上的钩子也不能完整采摘。
听说这些钩藤,现在能卖到国外去,吴东他们也很兴奋,一心想着学技术,多种植,多赚钱。
基佑村的苗寨就建在半山腰上。家家户户门前,都堆放着刚收上来的钩藤条。
收工后,吴东也把钩藤条堆在自家屋檐下,像他这样的钩藤种植户,凯里附近的乡镇现在已经有1400户,去年平均每户都实现了近3万元的收入。
吴东他们下午能休息了,但杨光明闲不下来。
他和基佑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杨胜,来到寨子对面的钩藤苗圃,春分前后,这些新培育的钩藤苗就要分给大家了。今年合作社又多12户新加入的种植户,他们能不能掌握技术,按标准种植,杨胜不太放心。
钩藤抗旱、抗高温能力强,只需要一般的山地就能种植。不占用好的农地,又容易管理,村民们投入少,所以积极性很高。
这些种苗是杨光明所在的企业免费提供的,种苗移栽到大田第一年需要除草追肥2次,对于这些具体的辅导工作,杨光明心里有底,普通人都能学得会。
在苗寨里,中药材不仅仅是药。这些村民们自己印染的黑色布料,用的染料就是板蓝根,家家户户都会种植一些。
梳洗长发,换上盛装,吹响芦笙,这是每年苗寨里庆祝丰收的方式。
以前跳起芦笙舞,村民们会把象征丰收的稻谷放在芦笙场的中间,但今天,他们把稻谷换成了钩藤条,这是他们致富的新希望。
基佑村支部书记李昌盛,在现场告诉我们,前几年,基佑村村民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这些年,全村通过种植中药材钩藤,全村人均收入都达到4000元。
每周日,是凯里固定的中药材集市。
贺定翔他们在集市上设立了临时收购点,虽然,每年能从签约合作社收上来3500吨钩藤,但离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缺口,这需要再到集市上收购一些。
吴东今天也来了。除了交给合作社的,他把自家田里的钩藤全都拉了来,他家钩藤成色好,市场价今年比合作社的保底价高了不少。
钩藤、金钱草、爬岩姜、穿心草、藕根,在这里都能见到。325个药材摊位,一天的交易量就能有将近70万元。当地很多人,都把新鲜的中药材,买回去做菜。
贺定翔的目标,是让这里更多的中药材,拥有国际认可的标准,早日出口海外。他花了整整十年,研究出的钩藤产业化种植标准,让他现在充满信心。
钩藤规模化撒播育苗,就是在这个大棚实验成功的。
同样从苗家山寨走出来的贺定翔,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他早就看上了经济寿命长,每年都能收获的钩藤,但怎么实现人工种植,育种是最大的难题。
野生钩藤种球,每一个种球有2000多粒种子,即使拿在手里,种子也会漂浮在半空。怎么撒播到大棚呢?最初,贺定翔想用野生钩藤枝插入田间繁育,但成活率低,种苗退化严重,产量也不高。
昌昊金煌(贵州)中药公司总经理贺定翔强调,中药种植企业,如果不能形成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标准,没有优质的种子、种苗育苗标准,就无法形成优质种子、种苗供应链,种植企业就谈不上中药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经过反复试验,贺定翔投入了上千万元,终于找到了方法。“我们用湿泥沙与种子混合,混合后的种子。撒到地里,再浇水,浇过水以后,用耙子,再把土它翻过来,把种子盖住、压在土下面。”
眼前这5000多平方米的育苗大棚,只需要约4公斤的钩藤种球,就可以一次育苗40多万株,这些种苗可供2400亩的钩藤种植。
贺定翔把撒播后,生长四个月幼苗,进行间苗,行距10公分,株距2公分,等幼苗长到20公分高时,就可以移栽大田,作为钩藤的种苗。
科学的人工种植规范,严格的温度、湿度、洁净度控制,是确保中药材品质的国际通行证。他们的种植标准,五年前获得中国国家专利,他们的钩藤药用植物规范种植采集标准,已经被日本中药管理机构GACP认同。
现在这里生产的钩藤、茯苓饮片,80%都供应国际市场。
怎么能让更多的,类似钩藤这样的中国标准得到世界的认可,是2000公里外,屠鹏飞教授眼下最重视的工作。
作为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材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正着手2020版《中国药典》的修订筹备工作。
药典,是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国际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药典。谁起草的标准被他国列入自己的药典,不仅意味着标准认同,更意味着市场准入。
实验室里,正在进行的是甘肃黄芪的质量标准测定。
1995版《中国药典》中,对黄芪只有两项灰分检查,2015版《中国药典》中部分增加了重金属、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的检测标准。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屠鹏飞介绍说,现收录美国草药典的13种中药中,中国研究起草了9种,包括了何首乌、三七、金银花等;前面提到的钩藤等100多种中药,中国也在进行标准的起草,将陆续收录到美国草药典当中。
虽然我们的中药材标准走向世界才刚刚起步,但屠鹏飞毫不怀疑中国在这方面的潜力。
学院里的中药材标本馆里,这600多个品种都是近些年屠鹏飞和学生们采集到的。这是在青海玉树挖到的大黄,旁边是甘草。中国丰富的药材种源,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都无可比拟的。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就是唐代的《唐本草》,今天,中国药典同样有引领世界的底气。
对屠鹏飞来说,日本的汉方成方制剂有210种,韩国的草药种类也并不是很多,而中国成方制剂就有1万多种,常用中药材有1200多种,要完成这样庞大的标准系统,中国只能选择逐步推进、逐步提升中国中药的标准,让中国中药标准,引领国际中药市场。
屠鹏飞的实验室里,最贵的设备就是这台价值400万元的液质联用仪,它可以精准地检测出各种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药用成分、重金属和农残含量。
中药标准走向世界,重金属和农残已经完全能够达标,这是让屠鹏飞最有信心的一点。
小剂量使用的药品不能等同于摄入量大的食品,中药应当根据摄取量来制定标准,这是目前国际医药界所认同的。
屠鹏飞比喻说:现在国外拿食品的标准,来套用中国中成药的标准,套用中药材的标准,拿饮用水的标准,来套用中药口服液的标准,这是完全不对的。中国是根据自身中药的实际情况,根据中药的摄取量,来制定中药的相应检测标准。
屠鹏飞的实验室堆满了各种试验设备,就连楼道里也被利用起来存放各种中药饮片的检测样本。
标准制定,工作量极大,通常完成一个品种的标准制定,最少都需要3年时间,也正是在这样的反复试验中,屠鹏飞意识到,能不能有更多的中药材被纳入国际标准,药材质量的稳定性是个关键,这不是他们一个实验室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整个产业,更多企业共同参与研发。
屠鹏飞,最担心的是中药材的生产,目前,从种子、种苗到栽培、采收、加工,大部分都没标准,这严重影响中药的质量,实际上,中药的种植标准是中国中药发展的短板。能不能有更多的中药材标准被全球接纳,屠鹏飞教授提到的“种植标准”确实是绕不过去的一关。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CCTV财经频道2017年3月25日,《中国财经报道》栏目21:50分播出----“中国标准”引领中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