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街派 生活报  ·  哈尔滨亚冬会主火炬点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吃货们注意:这些零食里有“陷阱”!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21 11:37

正文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据统计, 国内知名零售品牌在2016年的销售共计达到了200亿元左右。



休闲类食品已站上“风口”


近些年,国内休闲零食品牌陆续上市,街头巷尾的零食专卖店也越来越多。


据不完全统计,多种国内知名零售品牌在2016年的销售共计达到了200亿元左右。 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吃货”源源不断的购买欲望和消费需求。


据央广网相关报道,国人轻轻松松一年可以吃掉200亿元的零食,可见休闲类食品已站上“风口”, 尤其是坚果类和多品类的休闲食品进入爆发期, 加上电商渠道的拓展,未来休闲食品企业发展值得期待。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预计, 到2019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产值将达到1.99万亿元,小品类休闲食品产值达到1.04万亿元。



休闲零食中易出现哪些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介绍


最主要的问题是滥用添加剂问题,超范围添加、超剂量添加、添加剂品质不合格,以及不是合法添加剂,非食用物质添加进零食里面;


高糖、高盐、高脂问题特别突出,对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尤其不利;


零食产业的飞速扩张导致市场监管有不到之处,尤其是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和校园周边,问题零食扎堆,假冒伪劣、山寨食品、三无食品、值得监管方面尤为注意。



零食行业缺乏专门的生产标准


有分析认为,我国零食行业缺乏专门的生产标准。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介绍


不仅我国如此,世界各国也没有专门针对零食的生产标准。


零食的内涵和外延是动态变化的,你的零食可能是他的主食,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关于零食的专门标准。


但所有的零食都是食品,都有它相应的关于这类食品的标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标准缺失,而在于标准的执行。



零食不一定适合经常食用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介绍


就零食而言,安全是底线,营养是要求,质量合格的零食也并不一定适合经常食用,尤其对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和儿童来说,最好将零食按照糖、盐、脂肪含量等进行分级管理,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3个级别。



你对“零食”的定义可能有误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介绍


不要以为那些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预包装食品才叫零食,水果、不加糖酸奶都是零食。


另外,不含代可可脂的黑巧克力属于可以适当食用的零食,限制食用的零食就是那些高糖、高盐、高脂肪类的,比如话梅、汉堡包、炸鸡翅等,应该让孩子少吃或者不吃。



小心休闲零食“陷阱”


陷阱1 :色素过量


一些食品生产单位为了追求小食品的“相貌”好看,往往过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比如膨化食品、糖果等。


危害:可能会造成腹泻等症状,尤其对儿童的健康发育危害很大。


陷阱2 :防腐剂超标


食品防腐剂是保证食品在运输、储存时的防腐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如苯甲酸、山梨酸钾和亚硝酸盐等。


危害:摄入过多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骼生长,危害肾脏、肝脏的健康。


陷阱3 :糖精过量


为了提高甜度,在蜜饯、雪糕、糕点以及饼干等食品中可能加入过量糖精。


危害:带来肠胃不适,也会引起肝脏代谢问题,糖精钠经水解后还会形成有致癌风险。


陷阱4 :高盐、高糖


为了提味,话梅、豆腐干等零食中含有大量的盐或糖。


危害:会增加肾脏负担,并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威胁。


陷阱5 :反式脂肪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