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管之家
经管之家官微,每个经济、管理、金融、统计的学习和从业者,都应该有的帐号。经管之家(论坛),是国内成立十年的大型经济、金融、管理、计量统计社区,十年磨一剑,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提供“经管爱问”答疑微服务,以及相关数据分析及金融培训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年薪超150万!DeepSeek,又刷屏了 ·  昨天  
重庆之声  ·  关注丨时间定了!都将上涨 ️ ·  昨天  
重庆之声  ·  关注丨时间定了!都将上涨 ️ ·  昨天  
计量经济圈  ·  亲测有效, 在公众号菜单栏中输入问题, ... ·  3 天前  
财经早餐  ·  【财经早餐】2025.02.02星期日 ·  3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非常有趣的新经济论文表明,男女之间大学入学差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管之家

“抢跑”,或许是对中产阶层家长和孩子的最佳描述

经管之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2-03 11:22

正文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熊易寒/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教育培训机构学而思的口诛笔伐在朋友圈疯狂刷屏。中产阶层对于子女教育的集体焦虑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中产阶级为什么焦虑



中产阶层的孩子可能是中国学业压力最大的一群孩子。这绝非夸大其词,对于上层精英而言,虽然他们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不用担心孩子无法继承自身的地位,所以不用像中产阶层那样疯狂地介入孩子的学习过程;对于底层群体而言,他们往往有心无力,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财力用于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


孩子的教育开支在中产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上层精英的教育投入即便数额巨大,但与其总资产相比微不足道;底层群体的大部分收入被用于劳动力的再生产,能用于教育投资的剩余相对有限;只有中产阶层,他们对教育问题尤其敏感,他们会竞相购买学区房,这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既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可能带来巨大的潜在收益;他们对学而思、新东方之类的教育培训机构趋之若鹜,孩子们奔波于奥数、英语等课外辅导班,还要学习钢琴、舞蹈、游泳、绘画、航模、编程等才艺。


中产阶层对孩子教育的集体焦虑有以下三条原因:


一是因为大城市中产阶层的规模在迅速扩大,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又是稀缺的,所有人都竭尽全力对孩子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导致竞争不断白热化,学业竞争从过去的高中提前到幼儿园,我们可以称之为“幼儿园大战”。


二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化趋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各地的基础教育资源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区域不平衡,但远远没有当下这么严重,比如很多县级中学在省内都是名校;进入本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批所谓的超级中学,它们往往集中在省会城市,这些学校将全省的优质生源几乎一网打尽,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失衡;这种失衡又会加剧家长的焦虑,使学业竞争像军备竞赛一样升级。


此外,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再集中于学校,相当一部分资源由教育培训机构所掌握。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开放,而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有一定的准入门槛,中产阶层才有能力获取这种资源。这就意味着中产阶层有意愿也有能力参与孩童的学业大战。


三是因为财富分配的扁平结构向金字塔结构转变,社会分层越来越精致。在1998年的住房改革之前,决定中国人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性收入,虽然存在收入差距,但社会财富的分配总体上是扁平化的;住房商品化和资产金融化,使得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社会分层的主导因素。对于中产阶层而言,进一步上升非常困难,但下降非常容易,这使得他们充满了不安全感。


中产阶层迫切希望为孩子创造向上流动的通道或防止跌落的安全网。对于既无资本又有特权的中产阶层而言,教育是他们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社会地位投资方式。事实上,年轻一代中产阶层大多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自身的经验也告诉他们:教育才是王道。



童年的消失:全民抢跑运动



说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似乎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都非常艳羡这一代的孩子们,“你们赶上了好时候”,也就是说,孩子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孩子们的学业竞争也越来越惨烈,我们会非常同情地说:“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


七零后、八零后大多有过上树捕蝉、下河捉蟹的经历,滚铁环、跳房子、捅马蜂窝是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一代人基本到了初三、高三才进入白热化的学业竞争,而平常的他们还保有一定的闲暇和自由。而现在,当七零后、八零后为人父母,“赢在起跑线”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学业竞争不断被提前,不仅高考、中考、“小升初”让家长念兹在兹,甚至连入园、入托都需要家长使出全身解数,动用各种社会关系。


中产阶层最关心的是孩子和房子。于是,兼顾孩子与房子的学区房成为最受追捧的投资品。“择校热”席卷全国,家长们需要提前数年开始筹划购置学区房,以便把孩子送进户口对应的幼儿园和小学。


中产阶层父母对孩子学业的介入也登峰造极。以往,学校是教育产品的主要提供者,父母最多提供一些课外辅导;而现在,父母对学校教育的参与越来越多,他们还常常与孩子一同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学习,一些示范幼儿园和私立学校甚至要求母亲是全职太太,这样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辅导。家长们还会通过QQ和微信群自发组织起来,相互交流,相互攀比,“别人家的孩子”和 “别人家的父母”给彼此带来了巨大的群体压力。


“抢跑”,或许就是对中产阶层家长和孩子的最佳描述。


家长把孩子们送到教育培训机构或老师们的课外辅导班,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程内容,其实质就是“抢跑”。在我看来,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家长用短跑的心态来指导孩子的马拉松。


当每个人都悄悄抢跑的时候,其结果就是起跑线的不断前移。无休止的“抢跑”让孩子们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家长们常常这样给孩子打气:“再加把油,等考上大学,爸爸妈妈就不再管你的学习了!”这就是悖谬所在:拼命学习是为了将来不学习。


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它在本质上排斥青少年的参与,是一种缺乏自由选择权利的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与“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其实差别不大,只不过应试教育填充的是“书本知识”,素质教育填充的是各种“才艺”。这种素质教育“费钱”的一面,使得穷人的孩子和农村的学生被排斥在外;它“功利”的一面,使得参与其中的孩子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更为荒唐的是,大家都说孩子没有童年,都痛恨奥数和培训班(对学而思的攻击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情绪),但没有人愿意退出,因为退出就意味着掉队。示范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掉链子。竞争压力造就了“虎爸虎妈”,而“虎爸虎妈”又进一步恶化了竞争氛围,这是一个自我循环的体系。


这是一个典型的集体行动困境。


“幼儿园大战”、学业负担过重以至于孩子没有童年,这些问题家长都看在眼里。大家都知道孩子们一窝蜂学奥数不正常,但谁都不愿意主动退出,万一我退出了,别人没有退出,我的孩子不就输了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