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参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16万农业主管干部的决策参考,100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融平台,3000万中国农业品牌经营者的精神家园。每日分享实践案例、商业洞察、行业研究等。并聘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担任总编辑,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蛋先生工作室  ·  2025年2月5日最新蛋价(早报) ·  2 天前  
蛋先生工作室  ·  最新淘汰鸡行情 ·  2 天前  
田俊国讲坛  ·  田俊国:当你不害怕失去时,你才真正拥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农参

《月是故乡明》中的土特产——资中冬尖

农参  · 公众号  ·  · 2024-12-30 10:30

正文




导读

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为更广泛地展现“土特产”的三个世界(历史人文世界、绿色生态世界、品质美味世界),即日起,农参原“地标日历”栏目改版升级,“土特产趣闻”系列全新开启。本栏目聚焦名著、影视等素材中提及的土特产,拆解特色农产品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感受土特产独特的历史文化与风味魅力。
本期关注《月是故乡明》中的土特产——资中冬尖


电视剧《月是故乡明》,从返乡基层干部张锦绣反哺家乡的故事着手,对农村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进行了全方位还原和深入的讨论。主要场景都在山清水秀的内江市资中县拍摄,当地特色美食颇为亮眼。

剧中女主张锦绣回杨柳滩第一顿饭,就是妈妈做的冬尖烧肉。切得透薄发亮的五花肉,下面垫的是细丝丝的冬尖菜,肥而不腻,细软喷香,味重却不觉咸。

据康熙二十六年编修的《资州志》记载:“资州酱园,制造冬菜,远销至湖北、上海、北京,近则川东,川西各县。”可见,337年前资中冬尖就是腌菜中的名品,风姿绰约,秀冠群芳。道光年间,资中冬尖成为举献朝廷的“贡品”,名扬天下。

清末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是资中人。有一年,骆状元回乡,带了一些资中特产冬尖回京师,分赠同僚诸友。光绪皇帝的老师、大学士孙家鼎品尝后赞曰:“枇杷青菜取其尖,巧制精腌有秘传;调味佐餐冠厨膳,资州冬菜不虚传。”李莲英听说后,专门到京师大学堂向骆索要,说是“老佛爷闻到香味了”。骆成骧把剩下的冬尖都给了他。李莲英把冬尖送到御膳房去做菜,慈禧太后吃了赞不绝口。

资中冬尖选用资中县传统地方品种“枇杷叶”和“齐头黄”两种青菜为原料,传承四百多年的制作工艺,维持传统的不加香料腌制和窄窖储存二次发酵酿造工艺。

传统不变的生产工艺、气候(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与微生物群形成一种独有的共生体系,从而为发酵生产出具有独特品质的资中冬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资中冬尖色泽为自然的黄褐色或褐色,有光泽,质地嫩脆,闻之清香浓郁,味鲜,咸淡适口、后味绵长。

资中冬尖与“内江大头菜”、“宜宾芽菜”、“涪陵榨菜”合称四川四大名腌菜,被收入世界名特产品大全,还先后荣获了国家和省市的各项殊荣。2008年,“资中冬尖”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1年,生产工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近年来,资中县通过做大基地保障原料供应,做优品质培育重点品牌,做广销路提升产品价值等有效举措,做大做强以“资中冬尖”为代表的优质蔬菜产业。依托龙江、孟塘、太平等镇传统优质特色蔬菜基地,采取“公司+专合社+农户”生产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聘请多名农技专家组建“资中冬尖”专家工作站,实施冬尖原料基地绿色防控、新产品开发等科研项目7个,编制推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地方标准10余项,建成“资中冬尖”质量安全示范企业2家,打造“丰源”等冬尖品牌3个,并将“资中冬尖”从原料种植到上市销售全流程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网上追溯系统,全程保障产品品质和食品质量安全。

在此基础上,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开设“资中冬尖”展销台;引导经营主体参加各地农产品展销会,销售“资中冬尖”系列产品30余种;依托县电商中心,引导企业进驻网销平台,实现“细嫩冬尖”“丰源冬尖”等产品网上同质同价销售。

截至目前,资中县围绕“资中冬尖”做文章,以孟塘、龙江镇为重点,打造以辣椒为主导产业的蔬菜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全县辣椒种植面积5万亩。2021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29.1万亩,产量达到80万吨,系列产品畅销新加坡、日本、美国等亚欧美市场。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往期回顾

【原创首发】

铁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铁丁:“农产品”变“商品”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

铁丁: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将成为县域发展主引擎

铁丁:“农业产业文旅”是“文旅产业”和“农业生产”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

【农参专访】

梁顺俭:创办牛肉拉面大学、产业惠及近10万人,兰州拉面香飘50余国的两大“杀手锏”
“染色剂”“打40多遍药”“转基因”.......看清阳光玫瑰变“毒药”的真相
“头雁故事”集锦:每一个品牌都能引领乡村的巨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