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信宝典  ·  iMeta | ... ·  昨天  
生物制品圈  ·  喷雾冷冻干燥的设计和工艺考量 ·  3 天前  
生物探索  ·  Nature | ... ·  2 天前  
BioArt  ·  Nat Commun | ... ·  2 天前  
BioArt  ·  Cell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过春天:荷尔蒙迸发在被禁忌裹紧之时

枪稿  · 公众号  ·  · 2019-03-18 20:29

正文


高口碑,低票房,《过春天》像极了《嘉年华》。


不过,“商品”和“作品”常常彼此无关。


留下作品,远比卖得好重要。毕竟,中国电影缺的不是钱。



少女漫步


文|三九


作者简介:女,真的很喜欢电影的应用经济学硕士。



《过春天》是一部不像青春片的青春片。


它不浓重,不热血,不矫情;它涉及成长中的残酷和断裂,但没有止步于仅仅呈现一段不完美的青春中的野蛮生长,而是让所有天大的事最终都落回生活的细流。


正如导演所说,她没有想拍一部青春片,因为16岁的女主角佩佩生存在复杂的时代,具有超出青春期少女的深度和厚度。她的忧愁不只包括女孩子的缠绵心思,更指向 属于特定时代的破碎的家庭 ,指向从某种层面上来说 貌合神离的陆港关系


《过春天》不限于青春,更是特定时代和关系下的所指


片名“过春天”是走私客的黑话,专指“已经顺利带货入关了”。可这个灰色的词语用在女主角的人生经历上,却生出了一种“过五关斩六将”的奇异感觉。过海关的时候总是有惊无险,佩佩16岁的人生中又何尝不是呢?


片中人物的设定富有戏剧冲突感:叛逆期的私生女、浪荡的母亲、缺席的父亲、有钱的闺蜜和痞帅的闺蜜男友。从没离开过热带地区的女孩儿佩佩刚满16岁,拼命攒钱去北海道看雪。她无意中发现“代购”iPhone来钱快,便开始利用自己的学生身份带货。屡次有惊无险的“过春天”之后,最终落入法网,取保候审。其间她经历了无疾而终的懵懂情爱,同好友的反目与和好,与母亲的敌对到和解。


港深之间的往来颠簸,致使对两地的身份认同都有所缺失


与一般刻画青少年寻求独立、完整的自我的作品不同,本片中的佩佩除了有“我是谁”的困惑之外,还有“我属于哪里”这一身份认同的缺失。“有香港身份证,住在深圳”——她一半“大陆血统”,一半“香港血统”的身份犹如这个时代的镜子,映照出在这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中,由于渴望脱离一些无法明说的桎梏,到达心中的“彼岸”,而无所不用其极的焦虑不堪的人们——哪怕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也得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


光明的未来在哪里? 在臆想中的乐土。却不知这乐土恰是他者的围城。 佩佩那张来历并不光彩的珍贵的香港身份证,被许多像Jo一样的香港本地人不屑一顾着。他们正向往着更“美好”的国外。


此外,影片更妙在它用狗血的人设讲完了一个并不俗套的故事。因为导演并没有要去撕开青少年与成人间模糊边界的野心;也没有想要更弗洛伊德式地刻画一名16岁少女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更没有试图哲学地阐释个体与他人,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甚至没有刻意渲染“身份认同”这一主题中蕴含的迷惘和沉痛。


青春的冲劲儿来自每一个生动的个体


这让惯于为人物和情节寻找合理性的电影分析理论在少女孤独、勇敢的野蛮生长面前,显得浮夸而呆板。


整部影片有一股冲劲儿,这股冲劲儿来自每一个生动的人。他们有各自的追求,也有各自的算盘,还有各自的苦衷。他们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上横冲直撞,不小心碰到旁边的人,接着决定同路,避让或者背行。于是这部混杂着亲情、友情、爱情、懵懂的性、背叛、忠诚、孤独、梦想与时代特征的电影诞生了。


与其说导演置身事外拍了这部片子,不如说 她为我们重述了一段少女时代的往事 。差别在于,前者免不了用上帝视角解说或批判某些现实,而后者会在反思的同时,传达出一丝“虚惊一场”过后的窃喜。这喜悦要么是无法被普世价值接受的,要么不契合一个人惯常的人格面具。


年少对自由的渴求,在生活的窃喜中稍微圆满


隐秘的快乐贯穿全片,映衬着“过春天”这个看似阳光,实则具有微妙含义的标题。这快乐是佩佩顺利带水货入关后,长出的那一口气;是暗生情愫的青年男女荷尔蒙迸发时,隔着一排手机触摸到的对方的体温;是曾经反目的昔日好友寄来的明信片上的邮戳;是又爱又恨的母亲醉后的亲昵。细细想来,这窃喜不恰恰是青春的一个注脚?在这个被诸多禁忌裹紧的年纪里,人们拥有最渴望冲破桎梏的心,而那些条条框框,如同那个被吹成气球的安全套,稍微一扎,就碎了。


然而,导演将主人公们的萌动按住了。窃喜止于窃喜。


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也在于此,真正大鸣大放的喜悦之后,必有不餍足的空虚,这空虚是十几岁的孩子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叛逆过后,收回贼心, 安安稳稳地成长才是多数孩子的常态 。再说,谁说两人互相给对方身上缠手机时,那个天人交战的时刻比不上偷食禁果之时的心旌摇曳?这样的爱情够热烈吗?好像不够,但加之两人共同于鬼门关外走一遭的情节,又何尝不算惊心动魄?


轰轰烈烈不过昙花一现,空虚和平淡才是青春的常态


《过春天》虽然是一部文艺片,但剧情的节奏又稳健又紧凑,“好看”。它表达焦虑,却不贩卖焦虑;呈现成长中的难题,却不流于说教。克制的剧本恰能展现最真实的平凡人的人生轨迹。而真实的人生就是,不起眼的少男少女们磕磕绊绊地生活,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


样貌可能不美,家世可能不好,性格可能有缺陷;人们说他是这个社会的缩影,而他在时代里行走,沿着一条无法完全被自我掌控的路,终会到达未来的某处。




编辑 | 徐元

排版 | 平行


THE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