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根据孙小荣在“中国·灌云旅游产业发展论坛”
主演演讲
录音编辑整理而成
2012年,我来过一次灌云,那是受连云港市旅游局邀请来全市考察。来到灌云之后,接待我的领导说,灌云只有一个地方可看,就是大伊山,所以我只去了大伊山,看了一眼大佛。
在五六年前,如果灌云要提发展全域旅游,可能我们当地领导,当地很多人都缺少自信。但五六年以后,灌云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是今天上午参加开幕式时,我感到特别得震撼,因为灌云在这五六年间做了大量的工作,整个环境的优化,景区的建设,公共服务的完善,尤其是举全县之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意识和势头已经形成,而且
打造出了大伊山、伊芦山、伊甸园、潮河湾四大龙头景区,灌云旅游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四朵金花”。
我想回溯一下,2012年考察灌云之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只虫子,这只可爱的虫子叫“豆丹”,长得像虫草,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据说只有在灌云这个地方才有。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从旅游的要素来讲,它既神秘又可食,就可以作为一种“吃”的旅游要素去开发。
我们的核心景区大伊山,源自名相伊尹,他是中国厨师的鼻祖,所以灌云县也是“名厨之乡”。今天上午我才知道,灌云还是“院士之乡”,一个小小的县城,能够诞生六个院士,是非常了不起的,证明灌云有文化育人的底蕴。
那么,从一只虫子会产生什么联想呢?
人们留恋一个地方,可能不是因为某个景区,而是因为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完成了自己某种期待已久的梦想。
尤其是在大众旅游、大消费升级、大众传播、大数据分析等背景下,游客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多元化,这种多元化,推动着旅游业向泛旅游化的方向去发展。我们现在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把整个区域用景区开发的理念,或者以景区的标准来建设。
在生态修复、环境优化、功能完备、服务升级等各个层面,呈现出更多的能够满足外地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要素场景,让游客在一个优质的场景里完成体验消费。
在这种背景下,旅游消费的逻辑出现了变化。现在,即便是建一个5A级的景区,门票也不会超过两百块钱,因为
我们很多景区是依托优质的自然文化遗产而建的,这种景区具有一定的公共资源属性,具有公益价值,门票不会太高,门票景区太高也就意味着,你垄断经营剥夺了一部分人分享公共资源和遗产的权利。
但是,我们一道美食可能价格两三百,或者四五百,也有人去买单。比如黄山的臭鲑鱼,一条卖好几百,去黄山旅游的人都要尝尝。再比如灌云的豆丹,极其稀缺,也是价格不菲,我想知道这道美食的人,也想品尝一番。
故宫最近研发了一款新文创产品,叫“俏格格”,也叫“故宫娃娃”,它是把小女孩的公主情结和芭比娃娃融合在一起,研发出一个卡通人物形象。售价499块,上线还没一天就卖出了几百个,但后来有人说它侵权,故宫又下架了。一个卡通娃娃能卖499块钱,但是故宫的门票多少年来一直保持在60块钱。这就证明,
如果我们现在还是以传统景区的开发思路、管理思路去经营景区的话,它的转化价值、转化渠道、转化空间都是非常小。
所以,“全域旅游”理念提出来后,有人说,全域旅游处处都是景点,处处都去建景区,这是一种极端的认识。还有一种认识,认为全域旅游就是无景点旅游,不需要景点了,其实这也是另一种极端。全域旅游时代更需要优质景区,因为不管怎么样,一个能吸引游客旅游的地方,它一定少不了核心吸引物。
那核心吸引物是什么呢?就是当地最好的、最美的、最有故事的,或者最有文化的资源,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自然或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所以,在全域旅游时代,目的地要打造精品景区,只是
在运营方面,不再依赖门票经济,而是依赖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综合性业态,来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从而实现价值转换。
景区实际上达到了一个导流的作用,就是把世界各地的游客汇集到这个地方,那怎么去分流、去消化这些游客呢?目的地就需要有更丰富的业态留住游客。比如说西安兵马俑每年会吸引几百万世界各地的游客,但看完了兵马俑,游客去哪儿玩呢?晚上去哪儿过夜呢?去哪儿购物呢?这就形成了一个导流和分流的问题。
在西安整个旅游结构中,兵马俑是No.1的一个核心吸引物。华清池过去是常常被游客忽略,或者被旅行社诱导性地回避掉,认为它没什么可看,就是个澡堂子。但是这十几年,华清池通过打造夜赏产品——《长恨歌》,提升华清池的文化品质,把到临潼的看兵马俑的游客留住了。然后丰富夜游产品、主题酒店、温泉酒店、会议会展、美食娱乐等多元供给,又把“西安事变”的故事打造成一场叫《12·12》的演出,华清池的效益有了明显增长。相对而言,
兵马俑还只是收个门票,大量的消费被华清池吸走了,这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也是旅游景区经营模式上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
门票经济时代我们经常会问哪个地方好不好看,我们现在要是问某个地方好不好玩?一个“好看”,一个“好玩”,是一种从门票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语境变化,实际上是游客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的变化。
所以,我们要分清观光型景区和休闲度假型景区的根本区别,观光型景区的游览是比较快的,游客进了景区走马观花兜一圈就结束了,赶着去别的地方玩,像赶场一样,出门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去什么都不知道。
休闲度假景区需要让游客慢下来,需要有更多文化场景型消费空间,满足游客在平常的普通生活中,难以享受到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新生活方式的缔造,就必然要求目的地要实现“旅游化”发展,
一切标准都要按照旅游的标准去完善提升,要持续优化整个区域内的软硬件环境,既要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又要满足当地市民生活需求,这是双向互动的双重的供需逻辑。
过去的景区开发,实际上是“圈地运动”,把一座山围起来,把一片湖围起来,把一座庙围起来,作为一个景区坐等游客来收点门票,现在显然不行了,现在要精准地研究市场的动向,了解特定的消费群体的体验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来供给产品和服务。
比如说灌云的伊甸园和潮河湾景区,它们更多地是休闲度假的空间,是新型的田园综合体,更多地吸引的是家庭游、周末游、亲子游。包括大伊山,有美食文化渊源,有“厨师鼻祖”的历史沉淀,就可以做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业态,去吸引中老年群体,实现大伊山从传统景区到新型业态经营的转变。
所以,
未来的文旅旅游项目一定是以圈人为导向,做出来的产品和项目究竟是针对哪个消费群体,这个定位一定要非常明确。
今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简称“文旅部”,人们戏言,“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那么,我们该怎样解读文化旅游的价值呢?我认为从四个维度去解读:
首先是形象价值。
比如今天的开幕式,我们把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的灌云籍人才汇集在一起,举办一个灌云发展大会,现场直播,电视、网络同步播出,表现出了灌云谋求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气象、新气度,一种新精神面貌。
这种传播会为当地的招商引资,以及各个方面产生聚核变,会极大地吸引全社会的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把各种发展要素都聚集起来。
因为旅游传播的是一个地方最美的风景、最好的生态、最好吃的美食、最有趣的故事、最动人的历史,一个地方所有美的东西,基本上都通过旅游的形象传播在向外推广。
第二,文化附加值。
我们现在讲“旅游+行行”或“行行+旅游”的融合发展。比如现代农业,如果只是单一去买农产品的话,价值是很低的,甚至于我们农民种出来的农产品,大量滞销,都卖不出去。但是
如果说赋予了它文化价值,它就可以变成文创产品,以旅游化销售渠道、特色商品的品牌,实现低端农产品的高端价值转换。
第三,才是就地消费。
我们做旅游一直关注的就是就地消费。旅游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所有人到了旅游目的地以后才能产生消费,这是和其他行业、产业的一种本质区别。
其他产业都是产品在流通,只有旅游是消费者在流通,旅游产品是相对固定的,你不能把任何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景区打包快递给消费者。
在旅游消费中,只有一个流通的产品,就是文创产品,可以带走,实现商品流通。我们发展了多少年旅游,其实一直关注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价值挖掘,就是就地消费,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想方设法怎么样让游客到景区来。现在必须综合地去考量。
第四,文化育人价值。
旅游双向的互动、流通,不仅仅是带来了就业的机会,或者说是全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机会,更多地是生活理念的革命,或生活经验的一种交融。比如发展乡村旅游之前,乡村卫生环境很差,老百姓也不讲卫生,但如果要发展乡村旅游,外界城市的人来了,他们会把城市生活标准附加给你,你不得不去改变,如果你不去改变,就没法服务于城市的这些游客。所以
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农村地区卫生环境、生活习惯,包括礼仪、言谈举止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本质的转变,这就是文化育人的功能。
与此同时,旅游也在改变着游客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比如,我们会把旅途中体验过的好东西带回家里,比如,去日本买马桶盖;住了具有文化品味的民宿,在装修自己房子时,会做个参照;比如,购买很多文化产品带回家,装饰家里等等。
在旅游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认识这个世界,也认识我们自己,改变我们自己的局限性。
这些都是旅游的文化育人功能。我认为
从长远看,这个才是旅游更加深层次的价值,前面三个都是比较功利性的,只有文化育人是公益性的,也是更高层次的旅游功能。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有形象、产品和品牌构成。形象就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目的地符号化的辨识度,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空间。我们过去可能生活的圈子只是自己的家乡,一个小范围的发展,现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可能都会面临着世界竞争,要向世界去敞开自己,旅游目的地要迎接世界的游客,也要迎接世界的机遇。
所以,我们做旅游形象传播的时候,要在整个过程中思考怎么样优化自己的符号辨识度,提高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品解决的是供需关系,什么是“产品”?三口供需者即可生产
,如果说没有需求,或者说需求的方向不是很明确,我们可能就要调整方向。
品牌解决的是情感认同,什么叫“品牌”?三口共在者才能形成牌
,也就是口耳相传的口碑积累。
所以,一个旅游目的地一定是形象、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彼此支撑的有机叠加,在文旅发展的过程中,要综合性地去衡量布局,构建创新体系。
前面我说了,文旅是场景化消费。我们现在提优质化发展,就需要有更多的优质场景来支撑。
过去出去玩的时候会问,某个目的地这“有没有”优质的山水?某个景区“值不值得”去?优质旅游时代就要问“好不好”的问题,“满不满意”的问题,新兴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提出更多的要求
。好不好玩至上,满不满意是判断标准,只有好玩,而且满意,他才能好了好了再来,来了来了再好,形成这样一个反复的价值闭环。
张辉老师刚才说,旅游是一种空间消费,一种空间革命。
那么在优质旅游的背景下,或者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推导下,我们需要优质的场景革命,因为所有的旅游都是发生在场景之中的。那么怎样去构建景区的场景呢?比如说景区景点,我前面说了,一定要有景区景点,没有景区景点,游客就不能聚焦,目的地就不能更好地去导流,不能更好地去做整个的空间架构。只有把点的场景域串联起来之后,才能形成面的场景域,如果连点都没有,面永远也形不成。
所以,景区景点就是我们很直观地看得见的场景。不论是休闲还是度假,还是去一个地方生活,这个地方必须要有核心的吸引物。不管是三亚,还是夏威夷,还是马尔代夫,它们都是休闲度假的地方,它们的核心吸引物,就是生态环境,就是碧海、蓝天、沙滩,还有非常宜人的气候。
文化演艺就是可体验的产品,很多的故事就是只能听,不能看。通过科技的手段,实现了历史场景或者历史故事、情景的再现,能够让我们深度地去体现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文创产品,是可带走的产品。
为什么文创产品跟其他产品不一样呢?就是因为消费者是在某个场景下产生了消费,他是带着某种情感的,不像现在发个快递就送到我家的那种产品,很多时候只是使用的功能价值,而不具备情感审美的文化价值。
特色美食是可品味的故事,民宿、酒店,能入梦的场景。主客共享的场景,多一些旅途回忆的故事。如果旅游目的地老百姓都很好客,很热情,都能跟游客进行很好的互动,然后能够把自己的家贡献出来,让游客去分享,与游客一起共享生活,我相信游客在这个过程中,会留下美好的回忆。还有节庆活动,是可参与的一种场景。
那么,怎如何去构建场景化的体系,怎么样提升品质供给呢?我认为,
一是要建立理论体系
,就是我们前期做的顶层设计,包括策划、规划,发展理念和路径,关键是要坚持去做,很多时候我们有一个好的理念,如果说不去坚持,就会半途而废,导致重复建设,最后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
第二,要建立形象体系
,要梳理、凸显当地的这种文化优势,要提高它的辨识度;
第三,要建立品牌体系
,提升次优级资源的影响力。过去我们只是拼形象,产品支撑度不够。
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把形象当产品在推;二是形象和产品存在两张皮现象。
一个优质的旅游形象,一定要有一系列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来支撑。
第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全域旅游更多是公共服务和现代管理体系的旅游化;
第五,要建立文创体系
,要打造本土的文创产品,形成价值IP,提高文化价值的转化率;
第六是建立营销渠道体系
,实现精准营销;
第七是建立优质内容传播体系
,在推广的过程中,要持续地创造优质内容,在信息大爆炸、劣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脱颖而出;
第八是建立传播体系
,要用好媒介传播好内容。
最后一点是要激活市民精神
。我今天在开幕式现场深有体会,我们请回来参会的这些灌云籍名流、院士、专家、企业家等各行各业的成功领袖代表,他们充满深情演说,让我在现场都很受感动。
我相信,
今天开幕式现场如果能让更多灌云人民看到的话,他们一定会充满自豪感,因为灌云人民最能体会到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变,能够感觉到转型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他们能够自发地参与到灌云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够自发地去传播灌云人的这种自豪感,传播灌云旅游,讲好灌云故事,每个灌云人都是灌云旅游的形象代言人。
现在灌云的形象口号是“伊山伊水伊甸园,真情真意真灌云”。在全域旅游、优质旅游发展理念的推动之下,灌云只有把“山水情意”实现更多的场景化表达,让游客和本地老百姓有更多场景化的体验和感触,才能真正实现“伊山伊水伊甸园,真情真意真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