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过凡夫的日子,念弥陀的名号。欢喜信受,与佛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传说中的“念佛三昧”,你真的懂吗?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 公众号  ·  · 2020-01-14 06:00

正文

朗读:佛星



01


大师撰写,亲证境界


namoamituofo


善导大师有一部著作,叫《般舟赞》,在标题后作者处,写的是 “比丘僧善导撰”


善导大师其他著作,用的都是“集记”,而不是“撰”这个字。“集记”,就是收集记录;“撰”,就是自己创作。


这一部《般舟赞》,用的是“撰”,因为这是善导大师内证的境界。善导大师所讲的那些,生动自然,宛如极乐世界就在眼前,比如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之后,有一些场景是经典上没有的,善导大师描绘了种种细节:


依时供养香风起,拂树华飞落宝地。

宝树飞华泛德水,童子捉取已为舟。


乘船直入莲花会,化佛菩萨与衣披。

各执香华佛前立,徐徐遥散变成云。


弥陀告言诸佛子,极乐何如彼三界。

新往化生具欲报,合掌悲咽不能言。


当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从莲花化生出来,准备去供养阿弥陀佛,此时极乐世界吹来温雅德香之风,吹着宝池周围的宝树,就有一片树叶轻轻掉落。


我们初来乍到,十分好奇,捡起来一看,立刻变成一条大船,我们乘着这条船,就进能进入阿弥陀佛说法大会中。


接着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拿着极乐世界最美的法衣,缓缓为我们披上,我们立刻变成佛的样子,拿着鲜花来到佛前。


阿弥陀佛早已等候多时,见到我们,慈悲地问:“孩子,你终于回来了,娑婆世界的环境,跟家里比,怎么样?”


我们有很多的苦,需要向阿弥陀佛慈父诉说,然而却泣不成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唯有哭泣,就像受苦的小孩,看到父母关爱,向他们哭诉一番。


这些描绘,记录往生者的点滴,若非亲见,怎么能写出来呢?




02


别时行法,非正定业


namoamituofo


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之中,各有偏重,《观经疏》偏向教理,楷定古今。《般舟赞》偏向行法,在行法当中,又有三种:


《往生礼赞》侧重寻常行法。


一天24小时,从日出一直到半夜,半夜又到天亮,分成六时,六时当中都要去礼拜、赞叹阿弥陀佛,强调念佛是平时都要做的,而且是尽一辈子都会做的事。


《法事赞》属于临时行法。


善导大师为了接引初机来念佛,针对刚入门的人,设置的一种转经行道法会。


《般舟赞》属于别时行法。


有的人个别有需要,虽然知道念佛就必定往生,可是想要好好用功,《般舟赞》就是善大师专门针对这样根机的人。毕竟善导大师时代,喜欢修行般舟三昧的人很多。善导大师二十三岁,证得观佛三昧,亲见阿弥陀佛,他写《般舟赞》有很大的说服力,能够引导这样的人。


“别”与“正”相对。净土法门最简单、最直接,正定业只有一个,就是: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我们往生的依据,就是三个字—— 本愿力


释迦牟尼佛不惜一切来到娑婆世界,跟我们讲佛法;将来会有一尊一尊的佛,像浪潮一样,一浪接着一浪,连续不断示现,来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变成一种规律。


整个法界最重要的规律,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力在运作,诸佛出世,都要宣说阿弥陀佛的名号。


善导大师慧眼独具,看到:一切法门最终都要回归到本愿力来,佛教最重要的根源、依据,都在这里。




03


开口念佛,就能见佛


namoamituofo


《般舟赞》,全称《依观经等名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般舟三昧”我们经常听说, 但是“三昧”的意思,我们真的懂吗?


“三昧”是“定”的意思,身口意都寂静下来,不再有烦恼的干扰;“般舟”是梵文,原意是“现在”。


“般舟三昧”的意思就是, 修行三昧的人,现在就可以看到十方佛,站立眼前。


这是很高妙的境界,要得到这样的境界,要非常精进,身口意不能放松,善导大师解释为“常行”。《般舟三昧经》说要证得般舟三昧,必须跟世间环境隔绝开来,闭关三个月,不能睡觉,也不能躺下来、坐下来,要不断地走动。


睡觉是修行很大的障碍,一天之中学了很多,睡觉,眼睛一闭,乌漆嘛黑,好像死掉了一样。


善导大师二十三岁证三昧之后,就不再睡觉 ,但体力很好,精神充沛。白天要写经、抄经,写教理著作,还要引导信众,还要造佛像,画变相图,到了晚上,还要到念佛堂里声嘶力竭地念佛,然后才去休息。


善导大师不像我们这样眼睛一闭,就躺下去了,而是一坐下就入定了,入定之后就到极乐世界去,看到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光明摄取,喝着八功德水,吹着极乐世界的清风,所以,不睡觉也不会累。


但是,凡夫的我们不能去喝八功德水,要修般舟三昧,90天不睡觉,太难了。要从佛堂上垂一根绳子下来,有一个弧形的圈,累了就把头靠进去,如果睡了,就会痛醒,要随时保持警醒。


一直走动,脚也会水肿,地面不能是石头地板,要铺沙子或枯草,防止跌倒,90天是很难熬的。 这种行般舟的方式,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要有根机的要求。


历史上第一位按《般舟三昧经》来修行的,就是庐山慧远大师,当时有123人,共同发愿往生,对根机要求很高,必须严格筛选。


诗人谢灵运,也想要来加入修般舟三昧,但被慧远大师拒绝门外。他是社会上的精英,被拒绝了,为什么?因为文学家、艺术家,多半喜欢自由,让他跟着一群人在大殿呆90天,根本不可能。


他个性张扬,时常游山玩水,总是带上几百个人,到山上砍柴、开路,一群人在山上拿着火把,高声唱歌,把山下的人都惊动了,以为是强盗来了。虽然他根机不错,曾参加《法华经》翻译,但修般舟三昧,还是不行。


因为修行很难,对根机要求很高,般舟行法,在慧远大师后一百多年,就很少人能修行了。


净土法门之所以到如今还能盛行,就因为有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将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开显出来。我们现在念佛,不需要像慧远大师的时代那样,入定行般舟三昧, 只要开口念佛,就能往生,人人都能做到,很简单,很殊胜。


如今,我们不是这样的根机,不能好高骛远,正如印光大师说: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我们不需要行般舟三昧,才能见到佛。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见到佛。


见佛有两种:心见与眼见。


佛的法身是没有形象的,用眼睛见到的未必是好事。当我们念佛之后,心里感觉很温暖,对于往生有把握、有信心,这就是“心见”。


“心见”还比“眼见”更重要。




04


平淡念佛,最美生活


namoamituofo


我们通常会觉得,静坐念佛比较能摄受身心,绕佛、经行容易让心散乱。可是,般舟三昧并不是静止中学的,而是在动中做的。


要得到三昧的人,不必坐在那里,腿盘起来忍着痛,然后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即使常常走动、做事,就这样念佛,也是可以的。


重点不在什么姿态,而是在于一心念佛,只要我们愿意往生净土,不管我们做什么,行住坐卧,都是可以念佛的,念佛都有功效,不一定要坐在大殿里,追求清净的环境来念佛。


我们的心在哪里,佛号就会在哪里;佛号在哪里,功德也会在哪里;我们念佛的时候,就与阿弥陀佛在一起。


我们只要平淡、平常地念佛,行住坐卧,一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时时刻刻躺在阿弥陀佛的怀抱里,最安心,最幸福,也最平安;如果好高骛远,追求境界,反而危险。


凡夫的我们,就这样,

念弥陀的名号,过凡夫的日子;

过凡夫的日子,念弥陀的名号。

静静念佛,安心等待弥陀迎接,

便是最唯美的人生!



作者: 居之安



赞  赏




精彩

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