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9
日上午,银监会主席郭树清、
央行行长周小川
在党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上回答了记者提问,集中回答了关于金融监管、金融风险的诸多问题!
要点如下:
一、银监会主席郭树清:金融监管趋势会越来越严
1、据不完全统计,
今年以来2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内部问责5.8万人次,保持了高压态势
。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2、
今后整个趋势是金融监管会越来越严
;
3、在风险方面,从银行贷款来看,首先是信用风险,第二,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也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
4、
现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银行股东发挥作用不到位
,存在隐瞒股权、代持股权等问题,未来要特别重视董事会的建设和独立董事的选拔;
5、
今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超9000亿元
,但还可以继续加大处置力度,有效支持去产能和去杠杆。
二、央行行长周小川:
防止资产价格剧烈调整导致的风险
1、
要防止资产价格剧烈调整所导致的风险
;
防止金融机构大面积不健康的风险
。
2、
如果总量阀门把握好,中国杠杆率不会上升过快
。
不是说家庭部门现在要去杠杆,而是
要在杠杆率增长的过程中注意质量
,使得增量部分保持健康和平稳。
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录如下:
一、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党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上回答记者提问
19日上午,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党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上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为主要内容:
记者:我是人民日报记者,问题提给郭树清主席。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治理金融乱象,今年以来银监会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整治银行业的市场乱象,遏制资金脱实向虚。请问目前进展如何,在十九大以后会不会进一步加大力度?另外对现在银行业的金融风险您怎么看?
郭树清: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的决策和部署,作为银行业监管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综合性行动方案,也有专项行动方案,总体看来进展是符合预期的。
按照问题导向原则,我们今年确定同业、理财、表外三个重点领域。
之所以确定这三个领域,一个考虑是因为这三个领域覆盖了比较突出的风险点,比如,影子银行、交叉金融、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等,同时还有与其相关的操作性风险,所以要集中精力整治。另一个考虑是,这些领域主要涉及资金空转,进行整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较小,不能否认一些特殊目的投资公司投向实体经济项目,但总体来说整治金融乱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较小。
另一点,我们坚持立查立改,严肃法律、法规和纪律,严格执法、执纪。
从目前效果来看,同业资产规模、同业负债规模均比年初减少了两万多亿元。银行理财增速大幅下降,同业理财净减少,委托贷款增长持续放缓,特殊目的投资也大幅度下降,效果比较明显。我们加大监管行政处罚力度的同时,也督促商业银行开展自查,严格问责。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2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内部问责5.8万人次,保持了高压态势。
可以说,银行业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刚才问到十九大以后我们会不会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回答是肯定的,今后整个趋势是金融监管会越来越严
,严格执行法律、严格执行法规、严格执行纪律。我们认为银行业的前景是很好的,风险是可以化解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但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还需要包括企业、客户、居民个人等各方面共同配合。我们也希望监管和执法得到大家的理解,包括媒体。
谢谢大家。
记者:我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问题提给银监会郭主席。都说银行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输血器,想知道未来几年哪些行业和领域将得到银行业更多的政策支持,来帮助他们攻坚克难;同时我们又如何更好地实现总书记说的发挥金融在优化改革方面的作用;另外,您讲到了防风险,具体要防范什么风险,怎么防范?
郭树清:
银行业是实体经济主要资金来源,占到80%以上,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实体经济的各行业都是银行业服务和支持的对象。在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银行业也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当然,直接融资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从宏观来讲,直接融资比重太低,企业和项目的自有资本不足,也构成了银行业资金的风险。
从未来看,要继续做好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努力支持银行业向实体经济倾斜,重点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三农融资、脱贫攻坚方面的融资。同时,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等重大的公益性项目。银行业要更积极更主动地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风险方面,从银行贷款来看,首先是信用风险
,简单地说,就是钱放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在业务实践中,常常发生借钱不还的问题,或者只还一部分本金,或者只还本金不还利息,这个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虽然现在我们银行业总体不良资产率1.9%是比较低的,但是各个机构的贷款分类管理水平是有差别的,所以需要不良贷款充分暴露,要加大处置力度,及时消化,利用我们的资本和拨备来吸收,这样才能使银行业保持健康的发展趋势。
第二,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也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我们和人民银行及其他监管机构密切配合,研究制定了一些措施和办法,包括一些制度性的规定。同时还要防范其他方面风险,比如前面提到的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跨领域跨市场风险,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统一的资管办法来防止这方面的监管套利;还要抵御外部冲击风险,包括IT系统、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方面风险,以保障经济稳中向好,行稳致远。
二、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党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上回答记者提问
19日上午,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党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上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为文字实录:
记者:我是彭博新闻社的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到了中国金融市场会进一步开放,市场也在猜测人民币很快就会扩大波幅,现在是不是推动人民币扩大波幅的好时机?央行推动这项改革的时候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现在来看人民币汇率是十分稳定的,现在是不是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的好时机?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谢谢您。
周小川:
汇率的浮动更加依靠于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以及人民币更多地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尽管过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所以今后还会继续向前推进。至于时机,当前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时机,但是总的来讲,在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和总理的讲话都强调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有这个信号。昨天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又对开放、引进竞争机制作了强调,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无疑会进一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至于人民币波幅的扩大,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
。首先,当前的浮动区间已很少能限制到汇率,汇率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当然,有时候扩大一下汇率浮动区间,也是释放一个扩大开放的信号,显示汇改会继续向前迈进,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但大家也要注意到,扩大波幅并不是当前最关注的重点。
另外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市场方面的对外开放,“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都是市场方面的连通,还有“一带一路”也是市场方面的连通,此外机构方面的合作,以及金融市场准入也会进一步对外开放,请大家更全面地关注开放的内容。谢谢。
记者: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的问题想提给周行长,十九大报告提到了“双支柱”的调控框架,未来怎么去协调两者之间的配合?怎样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这个“双支柱”的调控框架?谢谢。
周小川:
这个问题如果展开说会很长的。大家也都知道,中央银行在调控方面,首先是运用货币政策,对此各类教科书里都有所描述,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货币政策也有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主要是对目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校正,工具箱也更加丰富。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调控手段,就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G20和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以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提出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常规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顺周期的因素太多,经济好的时候,股票市场也好,公司盈利也多,同向推动的力量比较大。所以,
要引入所谓逆周期的政策措施。
此外,
宏观审慎的调节也是因为危机的产生使大家提高了对金融稳定的重视程度,有必要引入一些金融稳定的措施
。同时,还强调了金融监管标准的更新,像“巴塞尔Ⅲ”,对资本的质量、流动性、杠杆等等都有新的要求。再有,作为宏观审慎措施之一,就是对于系统重要性机构,包括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国内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我国的“工农中建”都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平安保险也是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它们的标准应该有适当的提高,因为这些机构对市场的影响比较大。我们已经开展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但是确实在制度上、在规则设置上、在政策协调上,还做得不够好,所以今年7月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提出了“双支柱”调控框架,要让两个支柱之间配合得更好。在机构之间,包括“一行三会”,各大金融机构之间,也都希望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同时,从全球来讲,“双支柱”调控框架也仍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谢谢。
记者:我是《中国日报》的记者。我的问题是提给周行长的。在习总书记的报告中也提出要防止加深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如请您来评估一下当前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您会做何评价?另外,在未来金融去杠杆的方面会有哪些主要手段?还有,最近社会上比较关注企业债务高企的问题,不知道您有什么相关的评价?谢谢。
周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