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号:剧焦一线(ID:TVfocus)
作者:吴苗婷
“艺想天开倒闭了”!“艺想天开欠债还钱”!
自张杰方宣布取消五场演唱会后,张杰的歌迷就在微博上发起了对艺想天开公司的声讨。
此后,作为主办方的艺想天开随后被爆出财务堪忧。
近几年演唱会事故频繁爆出,除了艺人或主办方原因外,更多是合作方基于演唱会商业模式的利益选择。而随着视频平台的崛起,对直播演唱会新的商业模式的探索,或许能为演唱会带来新的盈利点。
艺想天开“拆东墙补西墙”?
2019年9月28日,张杰所属的行星文化公司发表声明,与巡演主办方艺想天开公司中止合作,宣布取消后续金华站、合肥站、南宁站、武汉站和昆明站五场演唱会。随后张杰工作室转发了行星文化公司“关于终止与艺想天开公司合作的声明”。
根据行星文化公司27、28日给出的声明,剧焦一线(ID:TVfocus)总结出以下几点关键信息:
1、艺想天开公司长期拖欠张杰方多场演唱会服务费及合作费用。
2、张杰方为演唱会垫付若干费用一直未解决。
3、不断有演唱会供应商因艺想天开公司拖欠费用问题联系张杰方,并发布消息要在金华站演唱会上进行维权行为。
4、 金华站演唱会举办在即,艺想天开公司未通报演唱会准备工作。
5、在未支付欠款情况下,违背合同补充协议规定,单方面通知开启南宁站预售工作,在行星文化公司提出要求后,仍未得到回应。
行星文
化声明之后
,宁波艺想天开公司发出“关于2019张杰【未·LIVE】全球巡演取消加场向粉丝退回团购票款”的说明。
从其官微透出的消息来看,张杰方与艺想天开的合作从2018年底就开始了,截至这份中止合作声明之前,2019年张杰演唱会在国内已经举办了10场。从官方发出的图片来看,演唱会场场爆满且效果震撼!就在张杰粉丝更加期待接下来的演出时,却传来取消演唱会的声明,并指出艺想天开公司的诸多罪状。那么,艺想天开究竟发生了什么?
艺想天开公司在2019年初就开始了高层变动,宁波艺想天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2019年1月经历了一次法定代表人的变更,杭州艺想天开公司法人代表在8月出现变更。
据天眼查所得信息,上海优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了杭州艺想天开文化传播公司,杭州艺想天开文化传播公司又投资了宁波匠音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宁波艺想天开公司与宁波匠音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同一人;杭州艺想天开公司和杭州一人一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系为一人;上海优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宁波匠音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和北京唯达思音响设备有限公司,董监高又是同一人;宁波匠音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和上海优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还是同一人。
9月份,上海优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扒出,因合伙企业财产份额转让纠纷败诉,赔偿原告一千八百多万,要知道上海优歌的注册资本才1000万。同样是9月,杭州艺想天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还发出了营业执照丢失作废的声明。
从目前情况来看,艺想天开公司一系列变故很可能源于“拆东墙补西墙”的资本操作。张杰及经纪公司与艺想天开公司自合作以来,已经举办10场演唱会,其盈利程度显然不能弥补公司债务的亏空,其公司铤而走险的私自售票,最终导致了演唱会的“流产”。
国内演唱会为何频繁“流产”?
近几年,国内演唱会频繁“流产”,剧焦一线(ID:TVfocus)在整理2018年和2019年已经取消的演唱会声明时发现,除个别声明给出取消原因外,大多演唱会的取消声明中原因并不明朗。
从演唱会的市场价值链分析,一场演唱会举办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制作、演唱会筹办、表演。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商业模式是:艺人及经纪公司主要负责演唱会设计及安排、艺人表演、音乐舞蹈表演、前期内容制作费用等。
演唱会主办方需要负责推行演唱会整体协调及策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服务:预算、赞助安排、宣传及推广、票务、保安、公共关系、场地预定、技术制造及创意解决方案、劳动力招聘、许可证及执照申请、观众的交通等。为了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主办方又会在此基础上与多方合作,例如:演唱会投资者或赞助商、技术制作方面供应商、制作及分包商、场地及票务等其他供应商。
而表演一般对应的就是观众通过购票参与演唱会的环节。
这种商业模式的特点是:
演唱会盈利与否,完全由主办方承担。
因此,为了保证利益最大化,主办方需要协调多方关系包括:艺人及经纪公司、政府审批、场馆租赁、票务出售、安保等级、赞助招商等,任何一方出现纰漏都可能导致一场演唱会的取消。
1、审批
一场体育场级别的演唱会正常筹备期一般为一年,提前半年报批,报批项目包括文化报批、场地公安和消防报批。为了保障利益最大化,销售时间又不能低于两个月,所以有的演唱会在已经筹备完毕情况下,会因为审批没拿到,只能被迫取消。
2、艺人
就目前演唱会市场而言,有能力进行全国投资和操盘的主办方只占20%,但是却手握80%市场资源。这些公司无论从经验、渠道、运营及资金上都十分强大,因此很多一线艺人出于品牌保障也往往选择和这样的公司合作。但是在合作之前多数会与主办方签订现场观众人数的对赌协议,要求个唱上座率在80%以上,否则艺人有权选择罢演。
除了对赌协议外,艺人及经纪公司会与主办方签订演出合同,确定每场演出费用。根据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成熟的演出市场,艺人的出场费用大多占50%以内。但在中国内地演出市场,很多艺人的出场费用占到了总费用的75%。
另外,艺人身体状况或其他负面消息,也可能导致演唱会取消。
3、成本核算
演唱会主办方需要核算场地租赁和其他成本支出,以北京为例,有经验的主办方,拿下万事达中心场地需要花费40万左右,首体50万左右,工体30万左右。而鸟巢的演唱会,从场馆租赁到安防费用,从音乐设备到志愿者费用等等,所有加起来将花500-700万不等。
还有各种设备、劳动力、宣传等支出,可以说在演唱会举办之前主办方已经负担巨大的费用。因此,一旦面临明星演唱会上座率低,票房差,赞助少等多种情况时,很多主办方在明确亏损情况下,大多会选择取消演唱会,以避免更大损失。
正如北京京奇非凡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裁田京泉所说:“演唱会行业是存在天花板的,因为场地和成本的限制,利润计算一目了然,没任何想象空间。”
因此,无论是艺人与主办方的利益分配不均最终取消,还是基于支出与收益的核算结果,很多演唱会的取消归根结底是出于利益的考量。
演唱会商业模式如何“破局”?
近几年,演唱会票房收入不断攀升,演唱会市场形式大好。有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举行的演唱会节目总数约1400场,2018年增至约2800场,年均复合年增长率为14.9%。票房收入从2013年的21亿元增至2018年44亿元,年均复合年增长率为15.9%。预计2023年,中国演唱会节目总数预期将达到约5800场,总票房也将达96亿元。
有报道指出,很多一线艺人演唱会票房收入都已经迈入千万大关,张学友前几年共举办146场演唱会,均场票房达1300万左右,林俊杰今年开12场演唱会票房总收入超3亿。
演唱会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着资本不断涌入。截止2018年,中国的演唱会筹办市场相对分散,约有500名市场参与者,2016年全国有50家公司作为大中型演唱会的全程主办方,相比2015年32家,增长了56.3%,少数的主办方承办了全国70%左右的大中型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