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慕容随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慕容随风

新闻总说商品降价了,为什么我们买的东西还是那么贵?

慕容随风  · 简书  ·  · 2018-01-31 08:27

正文

去年,瀚哥发表了一篇题为《诡异的鸡蛋价格暴跌,为什么鸡蛋卖成了白菜价?》的文章,然而发表出来时间不长,瀚哥的一个朋友就发微信过来问罪了,他一上来就说,你是不是骗子啊?你自己写文章说鸡蛋价格便宜了,为什么我刚刚去超市买鸡蛋还是那么贵?并没有降价多少嘛。

这个问题一出来,把瀚哥问的一愣一愣的,瀚哥自己的体验和国家的数据都证明的确鸡蛋等食品变便宜了,为啥我们都感觉不到呢?

一、为什么我们总感觉不到降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共同感觉,这就是最近几年我们碰到情况一直都是,说到涨价基本上大家立刻就是感同身受,说到降价却怎么都看不到影子,这是为什么呢?记得瀚哥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瀚哥母校的教授就曾经和瀚哥说到过这个问题,他说:“在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北京出了二环就是菜地了,但是现在你出了七环都不一定能找到菜地,这样像蔬菜、水果这些农副产品全部都要依靠物流运输,那么我们买东西都不是把钱花在产品本身上面了,而是全部贡献给物流业。”

对了,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我们一直感觉不到降价的原因是一件商品大部分的价格都在物流业上,而不是在商品的价格本身,越是大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其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成本就越高,如果一旦某种商品涨价的话,由于流通的各个领域可以通过加价的方式层层传导,所以涨价总能够很明显的体现在商品的价格上面,但是降价的话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我国的物流保管费用是发达国家的2倍,管理费用是其3-4倍,从流通组织来看,多级批发,多级零售的现象非常明显,每增加一个环节,就平均加价5%到10%。就以大家平时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牛奶为例,鲜奶是中国居民日常需求量最大的食品类产品,在《人民日报》调查的北京某超市中,国产的某品牌牛奶的每升价格达到了23元,而荷兰进口的纯进口牛奶的每升价格只有22.8元。

从理论上来说,牛奶从出口国出发,经过相当复杂的保鲜技术,涉及到众多的流通环节,还要经历至少两个国家的海关,这种流程可谓相当复杂,而国产牛奶仅仅从产地出发,从产地到超市纯粹的国内运输,如果以北京为例最多也就内蒙古到北京的距离,这点点距离比起国际运输来说可谓是九牛一毛。但是,为什么国产奶的价格还会高于进口牛奶呢?

问题就在于,中国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产业具有着很多元的流通环节,所谓的流通成本并不是我们简单的计算从产地到消费者购物的超市的这些成本。当一件农产品从农田或者工厂出发到消费者手中的时候,其中包含着运输、仓储、分装、分销等等多元化的成本。仅以刚刚我们说的牛奶为例,国产的牛奶从产地出发之后,要经历一级批发,二三级分销差不多三个环节,而进入超市之后,为了进入不错的货架,甚至要缴纳高昂的进场费,如果做营销活动的话,还有高额的宣传费。根据《人民日报》的统计,中国的乳制品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超过了50%,而进口牛奶呢?则是通过一级代理商直接到达门店,虽然运输的路程很长,但是却没有过多的中间环节,从而导致了进口的价格反而低于国产的价格。

可见,在中国并不是没有便宜的产品,而是产品的物流成本过高,在产品的流通过程中多级批发、多级零售的现象过于普遍,在经济学中每增加一个环节普遍要增加5%甚至10%的成本,我们吃到的昂贵的生活必需品就是这样来的。

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到底在哪呢?

瀚哥仔细研究了《人民日报》等相关媒体的报道,在中国物流企业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纳到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是物流的非必要性成本过高。在国内的产品运输过程中,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只要打包装箱,运到地方不就好了嘛,然而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在中国无论是铁路、公路、海运、航运各有各的标准,不同运输方式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标准导致了同一个商品,在转换运输方式的时候,比如说水运转公路,或者公路转铁路都要重新的包装,重新的运输,从而让时间和费用显著地增加。而很多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往往是一个集装箱就全部运输到位,中间完全没有重新包装,重新转化的过程。

二是物联网的信息极不健全。在产品的供应链或者物流链中,一件商品被运送到目的地之后,最理想的情况肯定是物流企业将另一件事商品运回,从而让运力应用最大化。但是,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物流网络信息化程度极低,运输企业将商品运到了地方之后,却找不到合适的货源运回,如果在当地等待货源,每等一天都是巨大的成本,如果在直接空车返回又是极度的浪费。但是同时,每天都有大量的商品找不到可以运输对路的车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配置的网络,导致了一边没东西运,另一边却没有合适的运输车辆,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在上海等货源极度丰富的地区,货运的空载率也高达恐怖的4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