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女性在学术领域中的比例逐渐降低的现象,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文章提到了不同教育阶段女性教师的比例,以及女性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同时,文章也探讨了女性在学术领域面临的挑战,如社会认同的缺失、缺乏性别支持制度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女性教师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比例
学前教育中女性老师占比97.34%,小学教育中占比72.38%,初中教育中占比59.88%,高中教育中占比55.95%,高等教育中占比41.26%。与国际比较,中国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较低。
关键观点2: 女性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
女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占比从2002年的41.81%增长到2022年的52.9%。在硕士阶段,女性学生的表现优秀,但博士阶段的情况尚不清楚。
关键观点3: 女性在读博后面临的挑战
女性在读博后面临社会认同的缺失、缺乏性别支持制度等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缺少女性榜样、缺少承认性别差距的男性支持,以及学术不平等分工等。
正文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
随着受教育阶段的升高,学校里的女性老师和同学似乎越来越少。
我们好像觉得大学甚至硕士阶段女同学也不少,
甚至在一些专业中还占据多数。
但在
博士和博士后群体中,女性却变少了。同样地,
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多是女性,但到了大学的时候,女老师就变少了。
你可能会质疑——
这是不是又在制造“性别对立”?在下结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些数据,一步步思考和分析:
为什么女性在学术之路上越走越少?
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女博士”,却难以顺利转型为“女大学老师”?
2024年,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分享过一组数据——
中国不同教育阶段中的女性教师占比
:
-
学前教育中女性老师占比:97.34%
-
小学教育中女性老师占比:72.38%
-
初中教育中女性老师占比:59.88%
-
高中教育中女性老师占比:55.95%
-
高等教育中女性老师占比:41.26%
这个数据再明显不过了。甚至,对比国际,我们也没有优越之处。比如,该院分享的数据中还包括国际/国别比较。
在高等教育中女性老师占比方面,
-
世界平均:43.08%
-
阿拉伯国家:42.14%
-
中东欧:56.56%
-
中亚:55.52%
-
北美和西欧:46.99%
-
东亚太平洋:39.69%
-
南亚等其它地区略
看到了吧。我们还说人家阿拉伯等国家对女性不友好,但你看“
东亚各国男权一家亲
”,直接是全球各地区中的最后一名!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女性学生读研读博不优秀,最后没法读博没法留在大学任教也正常呀!
先看数量问题。
下面这张图是我看到“南方都市报”公布的
普通本科在校女生数据占比
。我截取了部分阶段,足以让各位看到发展趋势:女性的占比从2002年的41.81%增长到2022年的52.9%,增长速度非常显著。换句话说,
虽然有足够的女性学生,甚至女博士,但很多人最终还是没能找到教职岗位,或者干脆离开了学术界
。
接着,我们来看优绩问题。
因为有些读者会觉得女性不适合做学术。尤其像我在理论界,太无语了,放眼望去仍是男性居多,很容易给人感觉“女性不适合搞学术也搞不好学术”!那么,我们仔细看下数据。这方面数据不好找,但我找到一份有些老的数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于2009年对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学业状况
进行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涉及全国14个省份的28个院校。
在这个表格中,你能够看到硕士生阶段,在排名前25%的学生中,女生比男生更多。从奖学金获奖比例来看,也同样是女生(53.9%)占明显优势。换句话说,
如果硕士阶段是一个选择分水岭,决定是继续读博从事学术,还是进入职场,那显然,女生在这一阶段还是有更多积累和优势的
。
但各位注意到了吗?——女性在学业表现上的优势,从本科阶段到硕士阶段已经开始缩小!换句话说,这也许表明,
只要你作为女生,越往更高教育阶段走,越读研越读博,越会发现自己处在劣势!
如果是这样,那“女博士”在进入教职求职阶段时,是否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呢?
我们不仅讲数据,也要讲内心和关系。
为什么女生读大学读研究生的数量并不少,但大学老师里女性比例却更少?
最近,慕尼黑大学等几位教育社会学学者对物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女博士/博士后的进行了访谈,就是想揭示这一点。他们发现,由于缺少社会认同的支持力量,女博士更容易感到学界不适合女性,并最终选择离开。
那么,
女博士究竟缺少哪些社会认同的支持呢?
第一,缺少女性榜样,容易产生“冒名顶替综合症”。
这和科技业等男性主导领域类似。由于CEO/大佬教授都是男性,所以女博士很难觉得自己“属于”这里,也很难觉得自己可以走到高层。
比如,一位受访者这样说:
“在某些会议上……当你与一个学者交谈时,你不清楚他们是否在向你调情……因为女性很少,有时很难分辨,他们跟我说话是因为他们把我当成学者来认真对待,还是因为我是会议上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所以才跟我说话。”
有人可能会说:缺少榜样的话,那你可以自己干呀!管他呢!老实地讲,我虽然是男性,但在爱丁堡大学读博,又是亚裔,这种没有归属感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呀。我去参加国际的社会学理论会议,清一色都是白人男性,这时候虽然有一些学者会称赞我。但我也像上面提到的女性博士一样,会产生“冒名顶替综合症”——
他们真的是在夸我吗?还是客套?还是想照顾一下“政治正确”?我真的优秀吗?
毕竟,我在国际理论界看不到哪个亚裔男性学者能在西方学界成为大佬!
第二,缺少承认性别差距的男性支持。
如果男性同仁认为性别差距是个问题,那么联盟和团结就可能成立。这时候,就算没有女性榜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男博士或男老师会否认这一点。比如,下面这位受访者的说法就很典型:
“曾有个男老师对我说:‘怎么会有性别偏见?我甚至找不到任何男学生,我所有的研究生都是女性。’但我会反驳:‘是啊,但他们是硕士水平,你有多少女博士后?哦,一个也没有?’”
第三,形成性别刻板印象的学术不平等分工。
试想:一个男博导,在分配项目课题时,会安排谁来做更多的非学术事务(报销、订票等)呢?这位男博导很可能会说:“女孩子更细心,你来做这些行政报销事情吧。”对呀。
当一个团队缺乏对性别差距的承认时,性别刻板印象导致的不平等分工会进一步加剧
。女性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做一些非核心、非重要甚至非学术的事情。一位受访者在谈到她的导师对她工作前景的支持时说:
“我认为他们的默认假设是,我不会进入学术界。所以,我身边的男博士参与了更多的项目,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最终得到了更多的论文署名。他们只是习惯性地相信自己会进入学术界。对我来说,他们很友好,很支持我,但当真正涉及参与项目和论文写作时,我得到的却是非学术性的工作,或者更初级的工作。因为我们从未讨论过我的职业选择。”
上述社会认同的缺失,导致
女性在怀孕、育儿等方面的性别身份需求难以被重视
,从而产生读博和求职之间的冲突。尤其,对于女性来说,30岁左右正是生育年龄和找教职年龄的重叠期。
有些朋友也确实和我说过,当她们读博或找教职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自己的结婚和生育计划。很多博导更是不喜欢带女性博士,因为觉得她们会结婚生子,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做学术。确实,
没有社会身份的认同,就难以形成社会支持的制度
。
第一,女博士缺少怀孕和育儿假制度的支持。
一些女性表示,怀孕和休产假时感觉“落后于”同龄男性博士生。一位受访者这样说:“在那一年里很难保持投入。这很困难,所以女性不得不缩短产假时间,因为她们知道她们将开始被忽视…… ”同样,哺乳婴儿也是很大的挑战。一位博士后这样说:“我坚持母乳喂养,当我回来工作时,我必须花时间挤奶,而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来做这件事。所以这会占用我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
第二,女博士缺少在学术生产力评估制度的支持。
优先生孩子还是优先保住学术生产力,是很多女性读博或博后时所面临的困扰。因为找教职时,学校要么不希望你马上生孩子,要么就只看CV里的文章数量和等级。所以,一位受访者这样说:“你到了博士后阶段就必须决定是否要孩子。大多数女性都推迟了生育计划,因为她们已经学习了很长时间,不能放弃自己的前途。”
因此,上面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当同时缺少社会认同支持和性别支持制度时,就很容易导致个人觉得“我不适合做学术”、“我比不过别人”。
离开学界,看似是一些女性博士的自主选择,但背后又是哪些无奈或被迫的抉择呢?
文献来源:
-
Renate Ysseldyk et al., 2019. “A Leak in the Academic Pipeline: Identity and Health Among Postdoctoral Wome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2024. 《不同学段中女教师占比》。
-
岳昌君,2010.《高等教育与就业的性别比较》,《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