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区
借清明节气之契机
谱文明新风之乐章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凝聚共识
奏响破陋习、树新规的
“协奏曲”
各村(居)因地制宜
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
为弘扬时代新风写下生动注脚
为推进移风易俗、倡导丧事简办,海沧区各村(居)成立红白理事会、治丧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有力推动丧俗从
“旧习难改”向“新风易行”转变,
形成文明节俭、崇德尚礼的社会新风尚。
钟山社区健全组织体系,成立由老人协会牵头、社区居委会协同的白事理事会,明确职责分工,实现全程监督,基本杜绝铺张浪费。
新垵村成立治丧委员会,党委班子联合村老人协会共同发力,通过组织社区会议、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讲解厚葬久丧等殡葬陋习的弊端,同时宣传生态殡葬、节俭殡葬的好处。
此外,委员会还直接对接殡葬服务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群众经济负担。以古厝活化项目为契机,全村规划合理的简短出殡路线,并于2025年1月1日试行,既减少扰民,又彰显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村规民约是基层治理的“好帮手”,也是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风向标”,推动海沧区上下形成
“人人守公约、户户讲文明”
的生动局面。
鳌冠社区将移风易俗纳入基层治理,通过民主议事制定丧事简办条款,自202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一是丧服方面,直系亲属着传统丧服,其余人员佩戴白花即可。二是当天送葬回来人员的就餐安排从简(一面一汤一红糟肉),做到节约用餐。三是送葬乐队限两队,分别为父母官乐队和西鼓队。四是头七当日,亲属用餐节俭进行,避免铺张浪费。新规实施后,社区丧事支出大幅下降,勤俭节约理念深入人心。
钟山社区严格流程管控,规定丧事办理不超过3天,禁止请道士做法事等封建迷信活动;花圈统一制作且单价不超过100元,严控随礼金额避免攀比;出殡仅限1支乐队、花圈数量不超过7个。并且,推行节约用餐。出殡当日午餐统一提供炒面并集体用餐,剩余餐品打包处理。通过制度化约束和人性化引导,简约治丧蔚然成风。
新垵村将“丧事简办”写入村规民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明确办丧时间,整个殡期控制在3天以内;二是出殡乐队不超过2支(每队不超过20人),花圈不超过10个;三是办丧期间饭食从简,“头七”不再另外设宴,自觉办丧不扰民;四是不搞封建迷信、低俗表演,鼓励海葬、树葬、草葬等绿色新型殡葬。
贞庵村推出“一支哀乐、一锅炒面、3天办结,取消路祭、电子花车等环节”的新举措,目前已有5户家庭主动选择简办丧事。
海沧区建立
“积分制”等移风易俗管理机制
激发群众践行文明殡葬的积极性
渐美村创新推出“文明积分超市”,将移风易俗行为量化积分。居民参与鲜花祭祀、简办红白事、志愿宣传等均可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一机制将“软倡导”变为“硬激励”,激发群众主动践行文明新风,形成“积分改变习惯、文明融入日常”的良性循环。
海沧区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积极引导市民
节俭治丧、生态安葬和文明祭扫
推进殡葬移风易俗
临港社区以“清明追思·文明祭祀”为主题,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络。
线上推出“云端寄哀思”活动,引导居民通过献花、留言等方式缅怀先人;线下开设闽南话防火宣讲课堂,用乡音传递安全知识,并组织观看红色影片《八佰》,在缅怀先烈中厚植家国情怀。社区还联合网格员排查安全隐患,同步筑牢“文明防线”与“平安防线”,让节日更显清朗祥和。
山边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了“践行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紧扣清明节点,大力倡导绿色环保祭祀新风尚。引导居民放下手中的纸钱鞭炮,改用鲜花、水果缅怀先人,守护社区周边的青山绿水,让清明在庄严肃穆中不失清新雅致。
榜样引领:
社区核心力量牵头,先锋成员带头示范,凝聚群众共识。
制度护航:
通过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机制,将文明理念转化为具体规范。
创新赋能:
运用积分制、云祭祀等新形式,让传统习俗焕发时代魅力。
文化浸润:
挖掘节日内涵,以红色教育、民俗传承增强文化认同。
文明海沧 新风正劲
海沧区将持续探索移风易俗长效机制
让文明新风浸润城乡每个角落
为海沧发展注入更坚实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