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这天啊,真是越来越冷了,出门需要穿棉服,围脖套儿,最好在挂上一个大口罩。
不过无论你是上班还是上学,只要一回到家,多数还是可以体会到温暖舒适的感觉,分分钟忘却窗外的严寒。
提到供暖,小编想起了小时候住胡同平房时一到数九寒冬就和煤球炉子亲密接触的那些难忘的日子,那会儿想在进家门后就暖烘烘的不现实,那得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说起蜂窝煤,那绝对是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孩子童年抹不掉的记忆。每年一到夏末入秋,老爸就会叫上暑假玩疯了的淘气小子,蹬上平板车,带上编织袋儿,去胡同口的煤站拉一车回家,一个冬天取暖的储备,就都在这里了。
没有暖气的日子里,想要挨过这数九寒冬,除了蜂窝煤,北京人还得置备煤炉子,煤铲子,火筷子,还有自制的铝皮烟囱。
那会儿一般老百姓的居家面积都不大,一家三口挤在10平米不到的一间平房里,支一个煤炉过冬,肯定够用。
升火的时候,蜂窝煤要用火筷子夹进煤炉内,一般需要三块儿,上下码放。这里面有个讲究,煤眼儿和煤眼儿要对上,这样上下贯通,烟气畅行,否则,烟道就会堵塞,不过几分钟时间,火就灭了,您就擎等着冻着过夜吧。
别小瞧这“对眼儿”的手艺,没个十次八次的历练,让火筷子或炉边烫上几回,是很难出师的。
相信不少70,80后的北京土著们已经在爸妈的“言传身教”下练就了一手点火,进煤,拢火,掏炉灰,关炉门的“升炉子”绝活儿,为上班辛苦一天的爸妈分忧。
而这煤炉除了取暖外,还有烧水、做饭的功能。 你一定还记得数学作业做不出来,抓耳挠腮之际,是几声做水壶上“呜呜”的响动提醒着你,水开了。待你灌满一壶开水后,人品爆发,难题迎刃而解的时候吧?那可当真是“提壶(醍醐)灌顶”啊!
而在这大冷天,晚上饿了也不必慌张,炉子上烤着的馒头片、白薯干,是漫漫冬夜的宵夜上选,“垫补儿”几口,喝点热开水,一会儿就眯瞪着了。
煤球炉子,方便,快捷,实用,但也有弊端。
首先是煤灰子,炉烟子,甭管怎么清理,还是不好拾掇干净,只记得那会儿一到过年前,爸妈扫房时候的一大课题就是清理煤渣子。
再有就是家里容易造成煤气中毒,小编运气好,小时候没中过招,但却不止一次被邻居家半夜三更惊慌的喊叫和中毒者被送往医院救治的急促脚步惊醒、吓到。
而关于煤球炉子的好与坏,是与非,都随着胡同拆迁改造的大潮到来,而逐步成为了过去时。
楼房内的北京人,有的在享受集中供暖式的国家福利,有的在体验自主供暖式的精打细算。无论是壁挂暖气、地热暖,还是暖气、空调“双管齐下”,供暖在住进楼房的北京人生活里,都已从忙忙叨叨的操作变成了纯粹的享受。
而尚在平房里居住的北京人,经过前些年“煤改电”等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后,家中的供暖设备也早都鸟枪换炮了,壁挂暖气已经成为家中必备;拉蜂窝煤,掏炉灰的日子一去不返!
有人喜欢取暖方式的转变,方便了生活,美化了居住环境,再不用天天和煤渣子作斗争了。
有人则感慨生活越便捷,越少人情味。搁过去,谁家的火灭了、煤缺了,滋要是跟街坊四邻那里支会一声,一会儿工夫你家的煤球就能堆成小山状。现在不需要这些了,你家被撬了,都不会有人在意,因为隔壁或许就没人住。
供暖方式向着便捷、环保的趋势在这20多年时间里的转变,是北京日新月异发展历程中的一小块缩影。如今,保暖对于大家已经不成问题,不过却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或许解决老问题,诞生新问题,然后再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发展的本来程序吧!
新闻联播都替北京人说话了!
北京地铁将更换报站方法,注意了!
我是东城人 我是西城人
我是朝阳人 我是海淀人
我是宣武人 我是崇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