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某个阶段,
我们有可能会突然怀疑当下的选择。
除了满足自己、家庭对现实世界的需求,
烂熟于胸的工作,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份事业里还能找到高峰体验吗?
有没有可能结合已有专长,
干一件让生命、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位北大才女冶青
就经历过这样的心路历程。
常德光点聚落文化旅游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
冶青
两年前,
冶青
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过于商业化、同质化的现状心生质疑,朋友推荐她到台湾走走。她因缘际会以设计专长来到竹山换宿,与小镇文创执行长的何培钧及其团队经过数日的相处与对话,对于这座没落小镇透过社会创新而重拾活力的理念,有了清楚的轮廓,深受启发。
她写下:
“我在天空的院子,找到了未来。
”
“天空的院子”创办人子、小镇文创执行长何培钧
冶青对何培钧
用生活美学的视角、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审视、盘活竹山镇传统资源和优势产业,让原本萧条没落的小镇重新焕发了活力
的理想实践
甚为感动,两人一见如故。但谁都没有想到,一年后,他们会携起手来,把“竹山经验”移植到直线距离870公里外的湖南常德桃花源。
(一)
2016年1月,曾经听过冶青上课的常德市官员,邀请她帮忙桃花源景区“想出路”。冶青第一次踏进了桃花源景区建设工地。她发现:
“桃花源”
是全世界华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寄托和理想彼岸,
不能只停留在国家5A级景区的规划建设上
,如果过度聚焦硬件建设,忽略软件价值,桃花源会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何培钧(左四)、冶青(左一)与其团队在湖南长沙常德市桃花源光点聚落
“能为桃花源做点什么,才能真正符合它做为全球华人心灵故乡的价值想象?”
通过微信,冶青与一海相隔的何培钧常常讨论至深夜。冶青提议要在景区做类似竹山的光点聚落友善社区营造,何培钧听到要在景区内做一个类似竹山的小区,直觉反应不可能。“投资那么大,竟要做回收超慢的小区营造?”冶青回应:“
如果只还原《桃花源记》所描述的空间,而不去追求和培育良善的社会价值,就不该称作桃花源。
”
在冶青的再三邀请下,何培钧决定和她一起为落实华人小区营造示范点做出尝试和努力。但下一个问题是,要做小区营造或许不难,
但若这个小区如果在一个风景区里,便会非常困难。
2016年12月 桃花源光点聚落发起人何培钧、张文山、冶青三人在桃花源大酒店会议室合影留念
何培钧、冶青与小镇文创总监张文山等人,
通过与地方政府的频繁沟通,景区取消了在五柳湖畔建设精品酒店的规划,决定完整保留整个村落,并以此为窗口,引导两岸社会企业、公益组织等良善资源参与社区营造,扎根本土文化推动产业发展,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这个独特的社区被命名为“桃花源光点聚落”。冶青把讯息传给何培钧,“几乎台湾所有的朋友们听闻此事,都为桃花源景区献上深深的祝福”。
但新问题出现了:
居民都搬出了景区,靠什么延续和承载这片土地的文脉和乡愁?
(二)
“要带着情感去寻找那些关于生活与记忆的线索,把它们呈现在建筑和景观里”,拿起笔记本、照相机,冶青和团队成员们走进村落,开始了对这60多户待迁居民的探访。渐渐地,村落里的故事、需求、渴望、牵挂都鲜活立体地浮现出来。循着这些情感脉络,他们梳理出五条空间发展线索:“
有历史的祖屋聚落、有温度的故事场景、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有记忆的公共空间、有灵魂的空间符号。
”
按照这五条主线展开建筑与景观环境改造,建设者们后来修复了老屋建筑群,在荒芜的山谷开垦出稻田,田间建起了老磨坊;通往老屋的乡野竹林里,他们用莹光卵石和老木板铺就了具有冥想意境的栈道;一对老夫妇相濡以沫的老砖木蜗居变成了博物馆,一旁的红砖猪寮变身花坊;那见证村妇从少女到阿姨的大杨梅树,成为“幸福梅园”的视觉焦点,四栋年代各异的房屋在山谷两侧错落展开;昔日杉树延绵的交通干道上,用青砖红砖交错铺就了柔美质朴的“地毯”,让人可以放慢脚步享受和煦的湖光山色;那些建筑中门窗、栏板、隔墙的方格形象,也作为光点聚落“dream box”的文化符号被彰显出来,透过这些充满魔幻色彩的方格,人们仿佛看到了过去,又似触碰着未来。
dream box 文化墙
(三)
经营模式是左右光点聚落成败的关键。
两岸团队迁思回虑,确认核心价值是以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驱动“食、宿、学、文”复合的社区产业发展。
第一步,找回原来的居民
执行面上,若以土壤沉积层为比喻,
第一层是引居民回流,第二层是社会企业招商,第三层是用观光客的消费来支持当地的生活与产品。
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场景是,祖祖辈辈居住在五流湖畔的爷爷奶奶,尽管不住在祖厝里,但变成在家门口卖花给游客,或一边奉茶一边讲述家乡佚事,光点聚落把居民找回来这里工作。
招商的业态,则以社会企业为主,贩卖地方文创品牌,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源工,百年前就远销欧洲的桃源红茶,千百年累积在此的诗文雕刻饰品
、弥漫着乡愁的当地美食、民宿等。
第二步,用青年专长换宿吸引创意
“专长换宿”是何培钧在竹山实践中创造出的成功经验。以此为参照,
光点聚落接纳拥有专长的青年人免费留宿
,但必须提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帮助的创意,或者身体力行为景区和社区提供公益性服务。如当地有些农产品包装、种类过时,设计师可以通过换宿的形式帮忙设计、甚至一同展开新品研发和市场推广。
未来这里是光点聚落青年换宿的核心空间
第三步,对社区商业业态实行价值管理
为了保证未来光点聚落社区的整体协调运行,何培钧和冶青建议通过商业管理、物业管理、价值管理三条线索,来分工协作社区的运营管理。他们共同成立了“常德光点聚落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计划用
公益结合商业
的方式,
提供培训、活动、文创品牌孵化为主的服务
,陪伴社区核心价值孵化与成长。同时,
由两岸专家团队组成的光点学院
,将对社区个人、企业、组织等进行全程培训辅导。
想创业的当地居民、附近的大学生、其他地区的大陆人,甚至是台湾的社会企业,皆可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后,由光点聚落陪伴孵化。若是不会做,也有光点学院机制辅导。
“光点青年营”的基地,也将是未来社会企业的孵化器
(四)
“光点聚落”,虽是从台湾竹山成长起来的社区营造品牌与发展模式,却似乎更符合桃花源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他们在策划文案中阐述:每每读至“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时,总会联想到每个人人生道路中的迷惘徘徊,就更深刻地感悟到,开启一段美好的旅程,少不了“光”的导引,少不了“梦”的陪伴。光与梦,都带给人间无限的可能性。
“引光造梦”,将是光点聚落的精神脉络所在
,也是对于陶渊明古典桃花源的现代诠释。
今年2月6日,“桃花源光点聚落”的建筑与景观改造建设同步启动。一场海峡两岸从政府到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的“
大景区中保存小社区的变革实践”
就此拉开序幕。
冶青用“奇迹”一词,形容这一年多来光点聚落从思路萌生到落地生根的全过程。
9月22日,闭关3年的桃花源景区惊艳回归。那天深夜,激动的冶青在手机微信中以一篇长文,历数了与桃花源结缘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文章末尾,她这样写道:“一切才刚刚开始,我将余生陪伴。
一条大景区里小社区的实践变革之路,一段追寻当代桃花源灵魂所在的旅途,开启了两岸社会价值沟通议题的高度。
是它,召唤着你我,继续勇往前行。”
剧透:
桃花源光点聚落的
核心和精髓
是什么?
这里凝聚了台湾社区营造数十年的经验,有哪些
“秘诀”
可以学习?如何在
景区进行社区营建
?
2018中国旅游风景大会上,桃花源光点聚落创始人冶青女士将与你面对面!
此外还会有更多
重量级大咖
进行
精彩分享
,快来加入
2018年文旅从业者最不容错过的年度盛典
吧!
观众报名,请戳以下二维码
2018中国旅游风景大会
暨中国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合作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