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书有范
汇集有价值的读书感想、读书格言、书评书语,和范叔一起,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iantPandaCV  ·  《超大规模操作手册:在 GPU 集群上训练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书有范

开学了:如果孩子不想读书,就带着他看看《布鲁克林有棵树》

读书有范  · 公众号  ·  · 2024-09-05 06:00

正文

文 | 每 晚·南风

来源 | 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又是一年开学季,几方欢喜几方愁。


有的父母庆幸神兽归笼,有的父母则愁上眉头。


孩子玩得疯难以收心不说,一提开学就抱怨连连,甚至觉得读书太苦,不想上学。


如果身为父母的你,正为如何劝说孩子发愁,不如带他看看作家贝蒂·史密斯的自传体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


这部小说自发表以来,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成为“20世纪最佳青少年读物”,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列为“中国青少年百部优秀图书”之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读者。


书中的主人公弗兰茜,出生在混乱、贫穷、犯罪滋生的美国布鲁克林区。


身处底层的她,总是被人揩油,处处受尽欺凌。


因为家贫,她缺衣少食,甚至被迫把上学机会让给弟弟。


弗兰茜像极了布鲁克林街角随处可见的天堂树,其貌不扬,仿佛坠入尘烟就是唯一的宿命。


然而,看似前路晦暗的她,居然摇身一变考入大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作家。


这天降奇迹一般的经历,正是读书赋予的。


现如今,很多孩子不是嫌弃上学很苦,就是误以为读书无用。


考研名师张雪峰说过一句扎心的话:

学习这个事,当你将来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这是你最后一次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了。


永远不要低估读书的意义,它远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01

读书苦,不读书的人,活得更苦


20世纪初的布鲁克林,挤满了前来一圆美国梦的各国移民。


弗兰茜一家也不例外。


他们从遥远的欧洲而来,连着几代人蜗居在破败的贫民窟里,与饥饿贫寒搏斗。


弗兰茜刚生下来时,格外孱弱,即便慢慢长大,也因为长期吃发霉的黑面包,喝廉价咖啡,瘦得皮包骨头。


不过,弗兰茜从不埋怨。


她总是带着弟弟四处捡垃圾,卖废品,想方设法帮妈妈贴补家用。


因为,妈妈活得实在太辛苦了。


弗朗茜的妈妈凯蒂,聪慧能干,只可惜小学刚毕业,就被一心只想赚钱的父亲赶去打工。


没多久,她因为爱上弗朗茜的爸爸乔尼,选择回归家庭。


乔尼英俊帅气,一直有个歌手梦。


但由于父亲早逝,他不得不辍学,在酒馆卖唱。


乔尼很不甘心,自认为浪费了大好才华。


可是,他书读得实在太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当个好歌手,只能继续稀里糊涂地在酒馆混日子。


久而久之,乔尼心中郁结深重,不敢面对不成器的自己。


他干脆一头扎进酒精里,麻痹神经。


乔尼在外面一醉就是好几天,几乎忘了家里还有苦苦等他拿钱回家的妻儿。


可怜的凯蒂和两个孩子,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无计可施之下,凯蒂只好出门找活干。


只可惜,她一没学历,二没文化,根本找不到好工作。


最后只能靠出卖苦力,为三栋公寓做清洁。


从早到晚,凯蒂都在清扫地板,原本匀称的双手被苏打水泡得发红开裂,腰背疼得直不起来。


一次,即将生产3胎的她,还笨拙狼狈地趴在地上擦地板。


弗兰茜十分心疼,拿起抹布想帮助妈妈。


谁知,凯蒂尖叫着,迅速把女儿的手从装满苏打水的桶里拽出,并用围裙擦干。


“不!我不希望你的手也变成这样。我希望你一直有双好看的手。”


凯蒂反应如此激烈,不是嫌弃女儿,也不是看不起自己的工作。


只是,她太害怕女儿像自己一样,被桎梏在破败人生里,没有选择新生活的余地。


正如一句扎心的话所说: 生活回击的最大的难,有时并不是辛苦本身。而是面对现实的苦,无能为力,无从选择。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读书是世界上最难熬的苦差事。


四处玩耍的年纪,非得稳坐冷板凳;鲜衣怒马的时节,必须留在题海奋战。


直到挨过现实的耳光才发现,读书再苦,也苦不过生活泼来的苦水。


比起被迫谋生的无可奈何,在谷底挣扎的辛酸不易,还有机会选择吃读书的苦,已经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福。


开学的日子即将来临,请一定要告诉孩子。


主动选择吃自律的苦、学习的苦,会苦一阵子,却能让生活对你网开一面,让你的前路少一点坎坷。


世上没有白读的书,你翻阅过的每一本,都将垫起你的人生高度,让你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02

读书

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最好走的路


七岁那年,弗兰茜要读小学。


在接受学前预防接种时,为缓解紧张,她玩起了泥巴。


自视甚高的医生面露嫌弃,大声斥责又脏又臭的弗兰茜没理由活在世间。


到社区读书后,弗兰茜受到了更多的鄙夷和不公对待。


老师们就跟医疗中心的那位医生一样,阶级观念深重。


她们认为像弗兰茜这样的贫民窟小孩,没资格读书,更不值得被用心对待。


所以,老师会把前排最好的位置留给家境富裕的学生,对他们说话温柔。


而衣着寒酸的平民子弟,则被丢进黑黝黝的角落里,他们没有书本纸笔,整日还要挨骂。


在这所社区学校里,弗兰茜感到窒息。


一日,心情低落的她出门散步,无意间走到一处社区。


那里没有破烂的商店,没有闹哄哄的街区,更没有满面戾气的居民。


尤其是街角的学校,在阳光下散发着深红色的光芒,令人神迷。


弗兰茜想尽办法,把自己转到了那所漂亮学校里。


入学第一天,弗兰茜就受到校长的热烈接待,还被老师郑重介绍给全班同学,并得到了单独的座位。


学校里,大家一视同仁,只在学习上比拼,从不因出身而鄙夷小瞧任何人。


愉悦的氛围中,弗兰茜展露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她的文章被选为最佳作文发表在校刊上,她还被老师邀请参与文艺节目的编排。


幸福的读书时光,总是过得飞快。


一转眼到了毕业季,同学们争先恐后和弗兰茜拥抱告别,在纪念本上写下热情寄语。


校长和老师则将弗兰茜视作未来之星,勉励她好好努力,要为母校争光。


捧着毕业证书,弗兰茜感到不可思议。


她原本以为自己泥泞的出身,不配拥有光鲜的未来。


谁料,读书如一把破冰锥,凿穿阶层迷障,硬生生给了她逆袭的机会。


人生充满了不公平,读书却是普通人最大的公平。


近年来,很多言论让不少孩子产生了“阶层已固化,学历如废纸”的错觉。


但作家梁晓声给出了有力回击:

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家庭背景,没有所谓的贵人相助,这种情况下你还要上升,靠什么?几乎只有读书,花钱最少,全凭自觉。


所以,开学了,请告诉孩子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从不公平。


有多少人,奋斗半生才拥有坐下喝咖啡的资格,就有多少人轻轻松松出生在罗马,赢在起点。


但起点不能决定终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读书,永远是打破壁垒,跃向更高阶层的快车道。


它不看家世,不求外貌,只要你肯奋斗,就能以最低的成本,博得最大的公平,重启人生新版本。



03

读过的书

终会变成撬动人生的筹码


刚毕业,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的弗兰茜,被迫走上流水线。


原来,毕业前夕,弗兰茜的爸爸酗酒过量,横死街头。


妈妈再也无力支撑她和弟弟共同读书。


为帮衬家里,弗兰茜被迫放下继续读中学的念头,开始四处打工。


很可惜,新找的工作不稳定,没干很久,弗兰茜就失业了。


好在,心情郁结时,她从未放弃阅读。


当年,刚降生的弗兰茜瘦弱不堪,人们都说她活不久了。


但凯蒂坚信,女儿如同院子里的天堂树,哪怕没有阳光,只喝一点雨水,也能茁壮成长。


她唯一担心的是,苦难会如噩梦一般侵扰女儿。


此时外婆玛丽建议说,那就让孩子多读书吧。


外婆吃过不读书的亏。


她曾经花费10年时间,省吃俭用攒够买房钱。


结果却被房产商利用不识字的弱点,签下假合同,骗得身无分文。


弗兰茜从此受益匪浅。


从儿时起,她就听着妈妈凯蒂的读书声入眠。


长大后,每当感到孤独,弗兰茜会从诗歌里寻求宁静。


生活压抑时,她带一本书,一块曲奇,躲在天堂树的树荫下静静看着,烦恼瞬间烟消云散。


因为有多年阅读经验,弗兰茜在失业不久后,成功应聘到一家报社当阅读工。


她能力卓越,很快成了单位里的佼佼者。


而且一天8小时的大量阅读,还让弗兰茜对世界有了独特见解,见识不比学校里的同龄人逊色。


弗兰茜意识到,自己虽然上不了中学,但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考大学。


她报名参加大学的暑期班,自学高中课程,发誓要一门一门拿下缺失的高中学分。


由于基础薄弱,弗兰茜要求自己必须死磕到底,努力到不留一丝余力。


上下班的摇晃电车上,单位餐厅的小饭桌上,到处都是她捧着书本拼命学习的身影。


终于,在她16岁半的时候,成功敲开了密歇根大学的校门,她成为家族的第一位大学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