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深儿童摄影交流大平台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置顶 儿童摄影引导技巧
来源:花瓣志(ID:iihuacao)作者:蒙古儿
不知从何时开始,
我们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有“仪式感”了:
恋爱官宣,
分手官宣,
结婚官宣,
离婚官宣。
有人吐槽:
“这届狗仔不行,逼的明星都要亲自下场。”
也有人说:
“这届明星太狠,分手信都得写得文采斐然。”
千万别小看一条短短的“官宣”,
不仅能够显示明星的学识、修养,
还能够证明他们的关注度和流量。
宋慧乔和宋仲基离婚那一天,微博崩溃了3次:
上午,双宋发文离婚的消息刷屏,
下午,张若昀和唐艺昕结婚爆了,
晚上,范冰冰和李晨的分手宣言再次冲上热搜顶端。
有人调侃到:
“职场竞争太激烈,没点儿流量,都不好意思官宣。”
我们看到的,都是能上热搜和榜单的。
然而,真正该被官宣的,往往都是安静却又有力量的。
你一定知道“两弹元勋”:邓稼先,
却未必熟悉他的夫人:许鹿希。
33年前的今天,“国士”邓稼先逝世。
每次提到一些科学家的名字,
总会让人心生敬畏,
因为他们的成就,因为他们的奉献。
但其实,
邓稼先和夫人许鹿希的故事,
同样让人震撼和动容。
今年5月2号,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文艺晚会上,
王洛勇与刘琳两位老戏骨,
跨时空情景演绎了《等待》。
以此,
致敬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夫人许鹿希的爱情。
看完以后,热泪盈眶,让人感动。
(请戳视频)
▼
这是一段,曾被视为“国家机密”的旷世爱情。
他叫邓稼先,是两弹元勋。
她叫许鹿希,是他的妻子。
一位世人皆知,一位默默无闻。
在一起时,他们是别人眼中最般配的一对。
邓家与许家本是世交,
他们的父亲都曾在北大任教,
尽管如此,
小时候的邓稼先与许鹿希,并没有太多交集。
直到1945年,
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的邓稼先,
到北京大学担任助教,
遇到了比自己小4岁的医学院学生:许鹿希。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
1953年,许鹿希从北京医学院毕业。
那个时候,邓稼先29岁,
已经从美国读完了物理学博士,
回国工作了3年。
恋爱许久的两个年轻人,终于结了婚。
婚后的生活,很幸福,也很甜蜜。
直到1958年8月的一天,
邓稼先回家比平时晚了一些,
草草吃过几口饭,
一个人沉默地坐了一会儿,便上床睡觉了。
深夜里,辗转难眠的邓稼先拉住妻子的手,
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调到哪儿去?”
“不能说。”
”干什么?”
”不能说。”
“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
“不行。”
邓稼先给不了她任何回答,只是说了一句:
“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许鹿希没有再问,回应道:
“我支持你。”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这句承诺,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坚守。
那天过后没多久,
一向不爱拍照的邓稼先,
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去拍了一张全家福。
再之后,
邓稼先便早出晚归,甚至开始变得神秘起来。
以前性格外向的他,
连亲友间的聚会也不再参加了,
回到家也不和妻子交流任何关于工作的事情。
有一天,许鹿希回家后,
看到丈夫竟然回来的比她还早,
未来得及高兴,
便看到邓稼先已经收拾好了行李。
此后,许鹿希再没有了邓稼先的消息。
邓稼先去了哪里?
没有人能回答她。
其实,他是被秘密任命为:
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在远离城市的荒漠戈壁,
开始了中国人自己关于“核”的研究和试验。
那个时候,二战的硝烟虽已散去,
但全世界依然笼罩在投向日本的原子弹,
所带来的震惊和恐惧里。
(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竟然因为两枚原子弹而结束。
这让刚从忧患中走出来的中国意识到:
想要在世界立一席之地,不受外强凌辱,必须要强大自己的实力。
而那个时候,
世界上已经有四个国家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了。
参加核武器研制的科技工作者们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邓稼先接过重任,
从此隐姓埋名28年,
在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下,
带着一些刚出校门的学生,
用算盘与4台极简单的手摇计算机,
完成了天文数字般的计算。
这一点,直到今天,很多国家的科学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要知道,美国为研究原子弹,
专门启动了一个名叫“曼哈顿工程”的计划,
投资25亿美元,
10多万名科技人员和工人参与,
在核心团队里,
至少有14名诺贝尔奖得主。
没有人能想到,
资金、人才、技术在当时都尚不具备的中国,
能完成这项庞大的工程。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
一朵蘑菇云升起在罗布泊的上空,
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那声从西部大漠发出的巨响,传遍了全世界。
也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那个时候,全中国的人,
都沉浸在那份饱含着荣誉与骄傲的激动中,
许鹿希一家,也万分兴奋。
许鹿希的父亲许德珩,
问自己的朋友严济慈(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谁有本事把中国原子弹搞出来了?”
严济慈哈哈大笑,回答到:
“去问你女婿吧。”
听到父亲与严伯伯的对话,
许鹿希知道自己的丈夫可能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她有很多疑惑,但她更明白,
自己要做的,就是在丈夫回来之前,
照顾好年幼的孩子,和家里生病的老人。
她守着他们的小家;
他守着我们的大家。
原子弹的成功,
并没有使邓稼先和全体核研究人员停止脚步,
他们又开始了氢弹的研究。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有人做过统计:
美国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4个月;
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
苏联是4年;
法国是8年零6个月。
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这样的速度,再次轰动了全世界。
功劳再大,也注定无人知晓。
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邓稼先就知道:
严格保密,是他一生都必须牢记在心的纪律。
这些年,
因为回北京汇报工作,
邓稼先回家过几次。
但每一次回家,都是匆匆一眼。
直到有一天,
许鹿希忽然得知丈夫即将回来,
她和孩子们欢欣雀跃地期待着相聚。
却未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