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金,巨象的虚像
——黑字大国居然美元不足
《日本经济新闻》编集委员 泷田洋一
(这是今天《日本经济新闻》第六版刊发的一篇文章,老冰译发这篇东西并不代表老冰同意或支持这种说法,而只是向读者提供另一个观察视角和另一种意见)
因为对华贸易谈判迟迟没有进展而烦恼的特朗普大炮终于开火了,从10日开始将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关税从10%提高到25%。
中国的贸易黑字确实够巨额。2018年美国的对华出口是1203亿美元,而中国的对美出口是4.5倍的5395亿美元,美国的对华贸易赤字为4192美元。
特朗普政权闹心的根源就是这个。但是如果看一下在贸易收支上再加上服务收支以及资本收支的经常收支,黑字大国中国的形象就变了。
2015年3000亿美元左右的经常收支的黑字,到2018年减少到了500亿美元,而且这种减少还不是暂时性现象。
国际货币基金(IMF)预测中国经常收支黑字在2019年将回升到不到600亿美元,2020年为400多亿美元,2021年减少为200多亿美元。2022年经常收支会陷入60亿美元左右的赤字,2023年之后还将是赤字的连续。
和中国形成对照的是日本和德国,经常收支连续黑字。日本的贸易收支基本上持平,企业在海外获得的利益向国内回流,维持了经常收支的黑字。
而中国服务业收支的赤字则引人注目,和4000亿美元的贸易黑字形成对照的是膨胀到了3000亿美元的服务收支的赤字。
海外旅行的爆买就表示了中国服务收支的巨额赤字,当然在爆买的商品中有不少是为了在中国国内转卖的,其实是一种改变了方式的进口。
所以经常黑字就减少了。影响国际收支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误差脱漏”,也就是国际收支中无法分类的资金流。各国都会发生这种随时间而大幅变化的资金流,但中国在2015年之后却奇妙地安定在2000亿美元前后。
这个资金流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作为一种可能性,有人说是外汇储备的运用损失。中国外汇储备的6成向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国债投资,其余的运用不明,有可能是通过特别目的的公司投向了新兴国家以及资源国家。
中国当局对于向新兴国家投资和贷款的详细内容是非公开的。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非洲·中国研究团队从贷方和借方的个别公开资料着手,做成了详细的数据库。
根据这个数据库,从2000年到2017年中国向非洲的贷款额达1430亿美元。美国的波士顿大学也统计了中国向中南美以及加勒比诸国的贷款,在2005 年之后达到了1400亿美元。仅在非洲和中南美地区合计出来的中国贷款额度就超过了30万亿日元。
所谓债务陷阱。美国特朗普政权对中国向新兴国家投资和贷款十分注意,因为欠债而无法动但的斯里兰卡将本国的汉班托特(Hambantota)港交给中国运营99年,也可以说就是债务陷阱。
这样中国会不会从无法还债的国家那儿不断把资产弄到自己手中呢?
美国的调查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追踪了过去10年间中国和24个国家间发生的38件债务的重新交涉案件,重新交涉的金额为500亿美元。
根据这个调查,除了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也有1158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中国扣押。但是这种扣押财产的措施极为罕见,对于无法还债的国家最一般的措施是免除债务。对古巴、津巴布韦和喀麦隆等国有过16件,其次是展缓还债期,对埃塞俄比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国有过11件,其他还有借新还旧、改变偿还条件、追加贷款每种方式各4件。
在2019年4月的北京一带一路高峰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对于参加企业件合意的640亿美元的新案件很满意,强调了这些项目的持续可行性。这并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等在批判的“债务陷阱”,而能看出中国本身就在境界因为缺乏持续可行性的案件可能会招致坏债。
负责海外贷款的银行头寸也出现了异变,主打国际业务的中国银行在2018年底,和美元债务相抵资产不足达700亿美元,陷入了美元不足。
理由很简单,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当局想在海外成为主要的资金借出方,但借入方对人民币结算的贷款兴趣较低,基于一带一路的开发案件压倒性地是使用美元资金,这样当中国的银行发生美元不足时,只能动用外汇储备来填补空白。
让人想起位于泡沫经济顶点,正向破裂而去时的日本。和美国的贸易摩擦就不要说了,海外不动产的购买膨胀了直接投资,里面的很多成了坏账,国内也是坏账丛生,日本的银行的信用评级不断低下,在海外筹集资金的能力变弱。
让美国心情烦躁的中国“无敌巨象”的形象今后可能会逐渐转化成虚像。
(翻译 俞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