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国家中,以色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按地理位置来看,它北靠黎巴嫩,东临叙利亚和约旦,西南则为埃及。从古至今,这个国家始终在历史舞台上展现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经济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中东地区唯一的自由民主制国家。自以色列独立建国以来,始终致力于科学和工程学的研究发展,他们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和其他技术产业上的社会贡献都是相当杰出且进步的。在以色列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十分知名。
以色列人对于智慧的积淀和教育的成功,是我们需要正视且不容小觑的。他们自身养成的时间观念,也影响着国民教育的方方面面。
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别人说1加1等于2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2。
世界上真正的大业,都是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的;在人类一步步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不可能的事,一件还没有。成功和失败都是习惯。
谈及他人的成功,以及对待时间的观念,这其实可以延伸到一些更多的范畴,而知名企业家、运动探险家王石在出席创新与教育高峰论坛时,更以安息日为例,结合了时间与教育来详述了以色列的独特与成功,下面,阿呆就讲演原文做了一些内容汇编,分享给大家,以期有所启发:
今年是爱因斯坦先生诞辰140周年,众所周知,他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是著名的相对论的奠基人,于1921年因光电效应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并于199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荣誉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伟人”。他虽然生在德国,身为犹太裔,他一生却鲜有机会回到故土。但他仍然对以色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25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1918年建校,是以色列国度中最古老、本国排名第一的世界级名校)建成后,他成为了创校人之一。他去世后将所有的文稿交给希伯来大学保管,成为了现在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库” 。至今,校园中仍随处可见爱因斯坦的“踪迹”。
到底是什么让犹太人的教育如此成功?
是什么让他们在多领域中保持不断创新?
又是什么让他们在全世界开枝散叶的同时又不忘本源呢?
以色列民族重视教育、对待教育、培养教育的明确态度:
跳出思维定势
、
不怕失败、保持好奇心
。
回顾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生涯,他最辉煌和最瞩目的时刻无疑是1905年和1915年,他分别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自幼广泛涉猎科学、数学、哲学等领域,在学校中学不到且感兴趣的知识,他就自己找材料自学。无论是深造境遇受窘还是生活所需,他投入到科学研究和实验思考中的精力是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来完成的。在以色列的家庭中、学校里其实都有这样的氛围,家长和老师会把犯错理解为“接近成功”,会鼓励经历了失败的孩子继续努力,而不是过分苛责。放眼以色列在科技行业,
包容失败则是助推该行业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基石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事情并不一定总是按照预先的设想发展,
不管是建设大学、国家,还是社会,都需要不断尝试,这就意味着要允许失败。
爱因斯坦的论文常以问题开头
,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
他总是不断发问
,
又同时不断思考
。犹太民族精神如同一棵大树的树根,人们通常能从枝叶注意到一棵树的繁茂,却鲜少会想到地下根系对树木的巨大支持。
以色列教育中还有一个独到之处是
——
他们懂得如何更好地“休息”
,
犹太人是很会休闲的民族,他们对休息非常敬畏和在乎,安息日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为“休息”、“停止工作”。犹太人谨守安息日为圣日,不许工作。
王石据此回忆说:他曾前往郊区的一户人家过安息日。双方约好7:30吃饭,但对方却要求自己和同伴要在5:45就到达。他当时非常纳闷,为什么要提前这么多时间呢?后来对方解释说是因为他们家所在地不好找,六点太阳下山后就进入安息日。在安息日是不能接电话的。如果5:45还没能找到他们家,还有15分钟的时间接电话,能够帮助他解答。
不仅人有要休息的安息日
,
土地也有要休息的安息年
。
到了安息年,果园主或者土地主不再耕种,会挂出告示牌,告诉别人此处土地处于安息年。不过,土地在休息的同时,它还要散播慈善。即便在安息年不耕种,土地上仍会长出作物。无论收成多少,只要土地处于安息年,主人都不能收取,只有穷人、吃不饱肚子的人可以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