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一位核工部退休高工老太太的观点,以及由此引发关于孩子培养、养老问题的社会讨论。文章通过多个真实故事和采访,探讨了父母把孩子培养优秀的必要性,以及子女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尽孝的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主题
本文围绕父母把孩子培养优秀、养老问题以及子女尽孝的话题展开讨论,通过多个真实故事和采访,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关键观点2: 高工老太太的观点
高工老太太羡慕工人家庭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虽然优秀,但很少在身边,导致晚年孤独。她的观点引发了关于孩子培养方式和养老问题的社会讨论。
关键观点3: 关于孩子培养优秀的讨论
文章指出,优秀是一种品质,培养孩子优秀不仅是为了他们的未来,也是为了社会的需要。同时,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既要又要,需要面对现实情况做出选择。
关键观点4: 关于子女尽孝的讨论
文章通过多个故事和采访,探讨了子女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尽孝的问题。指出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和关爱。
关键观点5: 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
文章强调社会应该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不让家庭来承担一切。提出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重要性。
正文
来源: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不只是抚养他们长大,还要让他们长好。欢迎添加慈怀小编(微信号搜索:chdshme),小编将拉您进慈怀创始人陈晓峰老师领读的“因书明理线上读书会群”,以文会友。
这是一位来自核工部某研究所退休高级工程师的肺腑之言。
说实话,像她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教育出来的子女,但凡不犯浑,混得都不差。
一位同龄的姐妹,3个孩子都去了国外,老伴去世后,老太太成了空巢老人,加上没啥兴趣爱好,每天能打发时间的也只剩下吃饭、遛弯。
还有一位年长的同事,女儿大学毕业就出国留学,多年未归,就连父亲去世也没回趟家。
所以,老太太说她很羡慕工
人家庭的孩子,还拿《人世间》里的周秉昆举例,说:
11月26号那天,杭州湖滨派出所在3分钟内接到了3个来自不同地方的紧急报警电话。
分别是独居老人张阿姨、张阿姨的保姆和她在美国的儿子。
原来当天晚上,张阿姨在厨房煮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
老人半天爬不起来,情急之下打电话向日常来家打扫卫生的保姆求助。
可保姆住得不近,一时也赶不来,就连忙拨打了报警电话。
之后,张阿姨可能也回过神来,先后给110以及国外的儿子打去电话。
很庆幸,因为及时求援,张阿姨很快被赶来的警察和消防送去了医院,
炉上的一锅粥虽然烧煳了,却没有失火。
这样的故事,我们也见了不少了,独居老人的困境也确实存在。
那么,是不是更加印证了退休高工老太太的那句“不要把孩子培养得优秀”呢?
或许具体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但是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
核工部研究所具体是做啥的,大家可以去网上搜一搜,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到了晚年,老人住进国内数得上号的高级养老院,退休工资保守说也有上万块。
而且就算不去养老院,单位也有自己的养老机构,虽然伙食上要差些,可是每月只要3100块钱,医院、食堂、住房……都给你安排得妥妥当当。
若真有个没出息的孩子,只要不败家,也不会给他
们造成什么影响。
所以她才能抱怨,孩子太优秀,不在身边,老了太孤独。
扪心自问,这个社会有多少人,能心安理得地任凭孩子躺平?
不是所有孩子都是《人世间》的周秉昆,他们留在家里,父母感到的不是心安,而是心慌。
尤其是穷人家的孩子,没背景没资源,你不自己去闯,留在老家,会比在地里刨食的父母强多少?
这恐怕,不是你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所期盼的样子吧?
同样的道理,一般家庭父母老了要想没那么多闹心事,儿女需要足够优秀。
三弟愁容满面,他的孩子刚刚出生,奶粉、疫苗什么都要钱,而且每个月还要还房贷。
女儿成绩不错,马上就要中考,要想顺利进入市里最好的高中,还需要一笔钱“以防万一”。
老父亲的病情,就像“一条透明的线,将三个家庭缠得乱七八糟,时而用力绷紧,时而故意放松。”
医生明令老人需要人贴身照
顾,三姐弟各有各的难处,“这个人该是谁”,大家三缄其口。
为此她不得不停职在家,女儿也因为差了一两万块钱,选了一所普通高中……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怎么看待「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
那说明你没去过私立医院,没看过那些VIP病房的久病人。
这些人有专门的护工照顾,有医院配给的营养餐,不需要儿女24小时陪着,不需要儿女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拿着铲子炒菜,不需要儿女挤半个小时公交车送饭,不需要儿女在脏兮兮的公共卫生间洗衣服,不需要儿女端屎端尿一整晚第二天顶着一双红肿的眼睛和黑眼圈上班。
这些人的儿女,因为睡眠充足心情愉悦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亲切地问爸今天觉得怎么样,妈医院的饭吃得惯吗?不行请个保姆专门做饭,这个护工怎么样不行换一个金牌的,恨不得天天陪着,毕竟卫生不用自己收拾,饭不用自己做,自己只需要坐在真皮沙发上,吹着空调,陪着爹妈聊聊天就可以了。
哪怕一天时刻不离,自己也有时间,不用担心回头要和老板点头哈腰地请假……
很多人只看到《人世间》里周秉昆这个“没出息”孩子孝顺,却忘记电视剧里的另一段话:
“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
一个人要是真的一事无成,连自己都过得艰难,别说养老了,恐怕不让父母倒贴就不错了吧。
你去问问那些六七十岁还要去卖苦力的老人,如果没有“养心智”,“养口体”只能是有心无力吧。
说真的,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不要把孩子养得太优秀”是个伪命题。
首先,从“养儿防老”的角度说,确实优秀的子女很多都远走高飞,没法整天守着父母。
还记得那个全网疯传的黑龙江女公务员狂扇母亲耳光的视频吗。
79岁高龄的老母亲和女儿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按理说老有所依。
女儿将母亲狠狠地摁在沙发上,一边叫喊着“把字给我签上”,一边疯狂抽打。
“妈妈已经把房子都过户到女儿名下了,这女儿还要她妈妈把工资卡存款交出来,不然就要打她妈妈。”
还有他,人在美国,可学校只要放长假,他都会回国探望老人。
即便是疫情期间,也不怕麻烦,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往家赶。
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人品好,又孝敬父母的,我听说过;道德败坏,还能把父母照顾好的,我没有听说过。
优秀是一种品质,如果说“望子成龙”没必要,那么孩子至少得是个优秀的「人」吧。
谈及孩子是法律博士,以及如今晚年生活的安逸,她显然是骄傲的。
人啊,衣食无忧了,想儿女承欢膝下,儿女承欢膝下了,可能又想要得到更多。
咱不说贪心,就说天底下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事情啊。
实事求是来讲,要是孩子真没啥出息,父母一点抱怨也没有?我不信。
同理,你要不把孩子往最好的方向引导,现实里有几个孩子不回过头来埋怨父母?
而且时代变了,这个世界再也不是靠着几亩地,就能养活一大家子的年代。
儿女当然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同样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不只是抚养他们长大,还要让他们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