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内镜中心在和水祥副院长的指导下,联合麻醉手术科完成榆林市首例经口胆道镜系统直视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术。本次手术是我院在胆总管结石治疗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开启了我市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新篇章。
患者李先生(化名)因反复腹痛前来我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被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入院后李先生积极完善术前相关检查,经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卢桂芳教授、内镜中心刘小玉主任的评估后,决定为患者实施经口胆道镜系统直视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术。
术前,医护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手术过程中,卢桂芳教授和刘小玉主任,利用经口胆道镜系统在直视状态下精准定位结石,并顺利取出结石。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李先生恢复良好。
左图:胆道镜直视下取石
右图:胆道镜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胆总管
该项诊疗技术的开展,开启了医院胆胰管疾病直视化、精准化、数字化诊疗的新篇章,对于胆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相比,经口胆道镜系统直视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在直视状态下,医生能够精准地定位结石,清晰辨别结石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与胆管壁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取石的准确性,降低了对胆管正常组织的损伤风险。可实现对结石的直接抓取,操作灵活性高,对于一些复杂形状、嵌顿性结石也能有效处理,取石成功率较高。相比传统手术方式,该技术无需X线造影,对患者创伤更小,术后患者恢复快,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身体和经济负担。此外,它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胆管狭窄、胆漏等,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为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微创的理想选择。
经口胆道镜系统直视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方法与传统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及外科取石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一、与传统ERCP对比
1.诊断准确性
胆道镜系统直视下胆总管结石取石:胆道镜能够直接观察胆管内部结构,对结石的大小、形状、位置和数量可以进行精准判断。例如,它能清晰地看到结石表面是否光滑、是否有嵌顿等细节,提供非常直观的信息。
传统ERCP:主要通过造影来显示胆管系统,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方法。对于一些微小结石或者胆管局部的细微病变,可能因为造影剂充盈不佳等原因而出现漏诊或误诊情况。
2.治疗效果
胆道镜系统直视下胆总管结石取石:在直视下取石,操作的精准性高。可以灵活使用各种取石工具,针对不同大小、位置的结石进行有效处理,取石成功率较高。并且能够在取石过程中随时观察胆管内情况,减少结石残留的几率。
传统ERCP:在取石操作时,由于不是直视状态,更多是依靠经验和造影图像引导。对于一些复杂形状的结石、嵌顿结石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弱,结石残留率相对较高。
3.并发症风险
胆道镜系统直视下胆总管结石取石:因为是直视操作,对胆管壁等周围组织的损伤风险较低。可以更准确地控制取石工具的活动范围,减少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传统ERCP:在操作过程中,如导丝、取石篮等器械在胆管内操作时可能会因无法直接观察而损伤胆管壁,导致出血、穿孔、胆漏等并发症。
二、与外科取石术对比
1.创伤程度
胆道镜系统直视下胆总管结石取石:多是通过自然腔道或者较小的穿刺通道进入胆管,属于微创手术。例如,经口胆道镜系统几乎没有体表切口,术后患者身体上的创口小,疼痛较轻。
外科取石术:通常需要在腹部进行较大的切口,如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这种手术方式对腹部肌肉、组织的损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长。
2.术后恢复情况
胆道镜系统直视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由于创伤小,患者的胃肠功能等生理机能能够较快恢复正常,一般术后数天就可以出院。
外科取石术:因为手术创伤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慢,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住院时间往往较长,通常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出院。
3.美观程度
胆道镜系统直视下胆总管结石取石:对于经口等自然腔道的操作方式,体表没有明显的疤痕,对患者的外观基本没有影响,满足了患者对美观的需求。
外科取石术:会在腹部留下明显的手术疤痕,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在意自身外观的患者。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
研究方向与专长:消化内镜下超级微创技术,包括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切除术(ESD、EFR、STER等)、胆囊结石/息肉的胃镜下保胆切除术、贲门失弛缓症的POEM术、胃瘫和肥厚性幽门狭窄的G-POEM术、反流性食管炎的ARMS术、消化道狭窄或闭锁的磁压榨微创再通新技术;各种病毒性、药物性、酒精和脂肪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内科综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食管反流病等消化系统疑难重症诊治。
工作简历:西安交通大学首批“名医”、“名师”,《医学导论》教研室主任。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肝胆病院、榆林医院副院长。陕西省消化系统疾病(肿瘤方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消化内科学专科联盟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陕西)主任。陕西省疼痛综合管理指导专家组成员及消化内科组组长、陕西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控制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开展了多项国内、国外领先的临床新技术,如磁压榨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闭锁再通术等。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国际合作、重点研发课题等10余项,培养硕博研究生100余名,发表SCI论文90余篇,连续4次荣获医院“十佳科研人员”、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及专著10余部。多次入选“全国消化疾病领域学术影响力百强榜”、“中国消化领域高价值论文TOP100”,先接受“央视综合频道”、“央广国际频道”专题采访报道。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兼胶囊内镜学组副组长,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CME中心消化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常委,消化医师分会、循证医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HP与消化性溃疡学组、老年消化协作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委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消化专委会常委、国际消化内镜隧道技术联盟委员常委、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消化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关村健康服务产业促进会健康与医学技术创新分会常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消化内镜创新发展分会常务理事、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常务理事、白求恩公益基金会消化内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消化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消化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消化内科分会HP学组组长,以及10余个省级学术机构副主委。兼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Cancer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杂志编委。
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与专长: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诊断与治疗;胶囊内镜检查及诊断。急慢性肝病、肝硬化、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等消化道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参与医工结合技术在消化道狭窄、闭锁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简介: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消化专家青年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肝病医师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光动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委会委员。主持省级基金2项、院级新医疗新技2项,发表文章30余篇,SCI论文1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大于10分;主持国家发明专利1项。
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学装备与技术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常委;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专委会常委;陕西省保健协会消化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内镜中心成立于1982年,从最早20平方米的纤维胃镜检查室发展到目前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内镜诊疗中心,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科室现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环境优美、专科特色突出。科室现有医护人员16人,其中医生11名,硕士研究生7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名,护士5名,洗消等人员7名。目前为国家消化病诊疗中心榆林分中心,榆林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委单位,榆林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委单位,榆林市消化内镜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为西北首家中国医师协会基本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