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吗?这恐怕是个问题。
传统旅游业鲜有技术要素,而即使是建立在互联网科技基础上的在线旅游OTA,也主要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模式创新。也就是说,并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只是借助互联网的聚合优势,通过大量聚合产业链资源,形成规模化流量优势,提供新模式下的便利服务。
在人们反思中兴事件时,“模式创新”被拿来作为核心科技的对立面,批评其受到了不理智的过度投资。这种批评多少有些情绪化,虽然外卖担负不了救国强国的使命,但在网上订外卖、订机票、叫车等,确实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只靠模式创新,对于旅游企业并非没有风险。一个最显著的后果是,因为缺乏核心技术,进入在线旅游行业的门槛很低。模式大家都清楚了,于是谁都能做出差不多的产品,建个网站,找些供应商,在上面卖机票、卖酒店、卖门票、卖线路、卖攻略。
最后谁能胜出,不是靠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独一无二的服务,而是靠资本来打价格战,靠背景获取更多资源,靠圈地获得更多流量。于是小企业举步维艰,大企业也并非高枕无忧,因为谁知道哪一天,哪个更有钱的巨头一入场,哗哗撒银子,就能迅速占领你辛苦积累了多年的市场。
4月,这一残酷现实在打车、外卖领域已经上演。美团与滴滴之战,走的还是低价、补贴的老路,模式是谁都会的,似乎这样的竞争也没有别的路可走。
但这一竞争对双方是“双输”的。在上海,美团打车、滴滴打车各被罚款10万元,上海市交通执法总队还对美团打车开出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其进行整改,南京则宣布将全面暂停新增投放网约车。而无锡的滴滴外卖则出现骑手大罢工的状况,原因是订单量暴跌,骑手无单可接,收入锐减。
曾经把模式创新做成样板的摩拜单车,在4月迎来被美团点评收购的命运。共享单车模式在刚出现时是一种创新,但这种模式很容易被迅速复制、扩张,市场主体过多,却始终找不到盈利模式。这样的结局,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因此,所谓“模式创新”,其实是很容易被模仿的、不可持续的创新。OTA面临的状况是一样的。但目前来看,似乎并没有突破这一怪圈的好办法。
对OTA来说,只能从两个方面尽力作出改变。
一是尽量赶在别人之前造出一些新模式,暂领风骚。比如,一向注重做内容的穷游,在4月出品了《奇遇》原创旅行短视频,将人物故事与城市旅行结合起来。虽然做内容的OTA很多,但尽量做出原创和特色,也是一种改变的方式。
二是尽量用科技手段改善服务。比如,携程在4月宣布与超音速飞机制造商Boom Supersonic达成战略投资,这款飞机有望将中国飞往美国、南亚、大洋洲的飞行时间缩减短一半。
虽然不拥有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但在服务场景中更多地利用新技术,提升用户体验,也是旅游企业能做的。像酒店的智能门锁、智能音箱、刷脸入住,APP上的精准推送,景区的电子门票,等等。
有更多的科技意识,而不是仅有流量意识,对旅游业来说就是好事。